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致敬中国医师节∣“中国好医生”讲述:技术总有限,关爱是医生开出的第一张良方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2019-08-19 07:11
摘要:今天正值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自上海的三位“中国好医生”,从各自领域与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从医路上的初心。

什么样的医生,是一名好医生?今天正值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自上海的三位“中国好医生”,从各自领域与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从医路上的初心。

“一名好医生,需要矢志不渝地将患者健康和幸福感放在首位。”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狄文教授说。

“一名好医生,需有一颗‘‘医者父母心’,不分贵贱亲疏,从内心尊重和爱护病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周行涛教授说。

“一名好医生,就是把病人每分钱都花在有用的地方。”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 “中国医师节”的主题是“弘扬崇高精神、聚力健康中国”。昨天,市卫健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以分享初心、重温誓言、组织大型义诊及对口支援地区义诊活动等方式,向医师节献礼。主题活动上,“上海好医生好护士”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黄红、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向志愿者代表授旗。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则与医务工作者代表一起重温医学誓言。

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叫“关爱”

“医术固然重要,但现实中仍有太多临床问题无法依靠药物和手术来彻底解决。”狄文教授娓娓道来,“对病人来说,医生心中葆关爱,在任何时候都会是一剂良方。”

这位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是上海保障母婴健康的“大将”。由他率领仁济医院妇产科团队,通过30年努力,将处理疑难杂症、危重、复杂病人成为自己团队的特色。团队每年抢救上海市四分之一以上的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近98%;打破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不能怀孕的“魔咒”,治疗成功率已超过90%,同时成为全世界诊治妊娠合并SLE病例数最多的单中心之一。此外,狄文还率领团队在上海率先建立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中心,制定保留生育功能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案,大幅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医者,仁心。在狄文眼中,这一切并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医生的关爱本身就体现在小小的细节:行动不便的孕妇起床时上前搀扶一下,查房时像朋友一样称呼病人的名字,而非生冷的“XX床”,都会让诊疗服务充满暖意……

好医生一定是充满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的。狄文常对年轻人说,“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家庭、有工作、有喜怒哀乐的病人,而不是孤立的器官或者疾病。当你拯救了一位病人时,于你来说,可能只是普通病例,于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很可能关乎一生的幸福与希望,甚至关乎社会的和谐。”“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出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平凡的事。”狄文最后用特蕾莎修女的那句名言向所有的医师们致敬。

渡人渡己的,是那颗“医者父母心”

周行涛教授一篇美文“摆渡人的彼岸”,曾在微信朋友圈成为爆款。文中,他将医生比作摆渡人,病人比作渡客,“一切都是在渡中。我因为做医生,成为病人一段光阴小河的摆渡人,只渡他们很短很短,彼岸又很长很长。

”秉承一颗“医者父母心”,是每位好医生的初心所在。他深情说到,“父母心告诫我们,不允许在诊疗时被金钱和权势左右,从内心尊重和爱护到每一位患者,不分贵贱亲疏。不论他来自遥远贫苦的农村,还是来自富贵腾达的都市。”

“摆渡人”曾渡过一家五口,至今难忘那段医缘。作为全国近视激光顶级专家,周行涛曾诊治一位角膜营养不良的老人。他利用手中激光这“无形的手术刀”,消融角膜上的浑浊,让老人从0.05恢复到0.5以上,重见光明。周行涛回忆,那是复杂的疾病,手术后会复发,二十多年中为她做了四次手术,“屡败屡战”,直至她去世,为她守护了视觉光明。角膜营养不良,也是遗传病。而今,老人的女儿七十多岁了,外孙四十多岁,这些年来,周行涛尽力让他们复明,并创新性地用近视激光手术病人的“弃透镜”,为他们补厚角膜。

这一家五人,虽素不相识,但作为医生,周行涛用一颗“医者父母心“,爱护和帮助了他们,尽了本分。现代医疗分工极其细致入微,与病人面对面的医生,我可能只有一个,背后支撑协作的医生、护士、技术员、科研人员却是一大群,“我所做的近视防治,需要高科技临床转化的手术治疗,也需要创新实践模式的改变,希望今后以一颗医者初心,帮助更多病人摆渡到彼岸。”

找准病家的需求,是创新“源动力”

而作为中国好医生的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提及,做一名好医生,“就要把病人每一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

上世纪末,葛均波留学归国,回到母校上海中山医院。祖国势如破竹的崛起,经费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在国内一大批心血管病医生的努力下,中国的心血管介入治疗事业飞速发展,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常规治疗手段。

更多病人得到了治疗,但是治疗费用也成为沉重的负担。葛均波忘不了,“我们的病人有很多来自外地,他们一层一层地解开衣服,从最贴身的衣服内袋里掏出一摞钱付费,里面的每一张都带着体温。我们明白,必须把每一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

这样的初衷,促使他率领团队,全身心扑在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试验,最终研发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支架,并在临床上普及使用,大大减少了支架血栓的发生率,还将价格从4万“缩水”到1万多元,每年为患者和国家省下十多亿元医疗费用。

而今,葛均波团队早已创造出一个个“第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从跟跑、到并跑,今天,已经实现了部分重要领域的领跑。“他说,“实现这些成就,日益强大的祖国是后盾,百姓的实际需求则是最原始的驱动力。”

题图来源:市卫健委提供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