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2019上海书展 | 奋斗创造传奇,他们的奋斗创下这座城市一个个“第一”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9-08-18 15:26
摘要:书展热,读书会不停歇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迎来新生,在随后70年中创造出一个个城市发展传奇。上海书展期间举行的“奋斗创造城市传奇——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望道讲读会上,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原乘务长、首批“空嫂”吴尔愉,中国商飞试飞中心试飞运行部党支部书记、副部长,C919首飞机组成员吴鑫,围绕“‘梁祝’唱响‘上海之春’”“上海敲响全国压锭第一锤”“国产大型客机翱翔蓝天”三个历史瞬间,分享在新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亲身经历,与读者共话新上海城市建设者的奋斗精神。

俞丽拿:我们的初心就是让小提琴说中国话

《梁祝》诞生在60年前,我念书早,进大学时,还不满17岁。一进大学,最大的苦恼是这把小提琴不受欢迎。当时,我是被分配学小提琴的。每次演奏完,问农场里的老妈妈,好听吗?好听。听得懂吗?听不懂。我们很苦恼,因此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想做点实验,让这把小提琴受到中国人民喜爱。

刚开始实验时,是把民族器乐曲、民歌用小提琴来拉。第一次到外滩表演,路人听得懂了。但这些曲子比较短,三、五分钟,影响力不大。1959年将迎来国庆10周年,我们小组就考虑用什么来向国庆10周年献礼。有人提议,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时长按照国际协奏曲的规模,气势大、影响力大。写什么?小组有一个从越剧团来的进修生何占豪,他对越剧很熟悉,当时,《梁山伯与祝英台》排了越剧,还拍成电影,有了一些铺垫。我们不会作曲,就请学校里陈钢等几位老师一起合作。那个年代大家都非常无私,才有了这样的合作。

作品诞生后,在5月举办的“上海之春”音乐节前,由我们三个同学试演,教研室所有教授听了以后觉得我最合适。当时大家的想法就是谁合适就谁上,只要对演出有利就行,没有太多其他想法。这辈子,我就这样跟《梁祝》结下了缘分。当时,我们年轻人的初心就是让小提琴“讲中文”,被中国人所喜爱。有了《梁祝》,这个目的达到了,也普及了交响乐,越来越多孩子开始学习小提琴。

1960年,国家要选拔一个组到德国参加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我以前不会拉重奏,苦练几个月,最后得了第四名。在后台,我们就像运动员一样,心里想的都是为国争光,那样的心情至今难忘。比赛结束后,领队团长讲了一句话,你们回去一散掉,中国又没有四重奏了。就是为了这句话,回国之后,我们在工作之余,整整坚持了30年,一直到我们的学生“上海四重奏”在国际上拿奖。那时,我已经50岁了,这30年非常艰苦,除了我,四重奏的其他位置都换过人,30年中有10个人参加这项工作,就是这样坚持下来。

我这一辈子,一半是为了作品,有了作品,我们才有文化的自信。另一半就是教学,我的理想是让中国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现在,我们的确也做到了。我想,我们每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国家就什么都好了。

吴尔愉:在奋斗中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和我的姐妹们从纺织行业的60万大军中被挑出,18个“空嫂”肩负着其他姐妹们再就业的出路。一开始,我们就带着只许成功、没有退路的信念。

换个工作就是换身骨头,我们经历了特殊的年代,文化知识水平差距很大。为了生存,我们的学习可以用极其刻苦来形容。没有人教,就“绑架”隔壁班的大学生当临时老师。谁会,谁就站在讲台上做教员。当时交通不发达,没有地铁,只能倒公交车,家住得很远的同学从未迟到,就是凭着一股“我要改变”的精神。经过半年学习,我们全班同学用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换取了18张合格通知书。

转型是痛苦的,上天以后,我们面对的工作是人,不是过去的机器。记得有一次,我一脸笑容对旅客说“您好,欢迎登机”。客人说,“有什么好的,你干嘛这么开心?”我用麻利勤快的工作安抚好他,最后,忐忑地跑到他身边问,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让你受委屈了,告诉我可以让我以后做得更好。那位先生才说,和你没关系,上飞机前,我等了三个小时。从此,我开始思考,每天飞航班时要把经过变成经验、经历,而不是仅仅路过。

工作不光是谋生,更需要的是有尊严。我刚成为“空嫂”时其实也才32岁,很多旅客仅仅因为“空嫂”而关注我们,有时也让我很窘迫。要让别人尊重,就要成为岗位上的专家。每个航班我都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不光只有笑脸,哪怕只是一块桌布,也让桌布和人合二为一,优雅得体,这些经验都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我和我的姐妹们的故事是可以借鉴的,因为改革还在继续,今天的职业未必是永恒的,我想和更多年轻人分享,有一个行业的诞生就有一个行业的消亡,而年轻就是用来奋斗的。前段时间,我去了城投公司,因为ETC推广,有个行业可能会消亡,那就是高速公路收费员。我跟他们说应该感到幸运而不是沮丧。我也曾有同样的经历,我们遇见了改革,我们还在可以改变的年纪,这就是我们的最佳年代。感恩时代,让我们在奋斗中,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吴鑫:我和大飞机,是战友,是伙伴

2017年5月5日,我有幸作为首飞副机长驾驶着国产C919大型客机成功完成首飞任务。从2015年11月见证C919飞机总装下线时的期待,到被选拔成为C919首飞机组成员时的激动,再到飞机首飞前的摩拳擦掌,我对大飞机的感情日益加深,我们是战友、是伙伴,我们一起经历着中国航空史上的新篇章。

首飞前夕,我经历了2轮24天飞机系统理论培训,2轮8天技术交底,5次座舱实习等飞机系统理论培训和构型状态熟悉,23天电传侧杆及变稳机试飞培训,6天烟雾撤离、应急离机等基础能力培训,彻底把系统理论知识吃透了。

C919首飞当天有过一段“小插曲”。天气对飞行的影响相当大,首飞前一个月,气象部门的专家评审组已经预测了首飞当天天气晴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首飞当天,公司领导、气象台的首席专家和我在试飞准备区的气象台,看到的实时监测出的数据,如:云高、云量、风速、风向等关键气象要素都处于临界状态。天上一大团乌云,久久不散,天暗沉沉的。大家面面相觑,气氛有点凝重。飞还是不飞?在面临这一艰难选择的时候我和同事们都感到压力陡增。但想到此时此刻,全球瞩目C919大型客机的首飞,我们临危不乱,主动请战:“保证安全完成首飞任务!”

当发动机起动后,我感受到C919强劲的“心脏”动力,我整个人完全进入一种专注的坦然和平静。这种心境来自于8个月地面试验的“肌肉记忆”,来自于我对C919飞机的信任,来自于飞行团队细致入微的默契配合。一切准备就绪,2点整,塔台发出了起飞指令,C919飞机起动、滑行、机头昂起、冲上云霄……机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漂亮,每一个步骤都是那么精准。

中国制造的C919大型客机一飞冲天,首飞圆满成功!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争相报道C919;中国人民欢呼雀跃,泱泱中华终于有了自己国产的大飞机!这注定是载入我国史册的光辉灿烂的一天,也是我飞行人生最激动、最难忘的一天。

链接:书展热,读书会不停歇

上海书展与这座城市的日常阅读活动形成互相哺育的生态。从上海书展子单元国际文学周延伸的思南读书会,多年来已成为沪上读书会标杆。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主办的望道讲读会创办于2014年,以专业讲读、阅读推荐、社会开放、媒体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人文社科类讲座、论坛。去年书展期间诞生的学习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在书展期间照常运营,甚至开出加场。

浦东图书馆举行的学习读书会上,太湖大学堂校长、教育学者郭姮妟带来“观自身,看世界——南怀瑾的教育观”。“南怀瑾讲述”系列丛书《南怀瑾谈教育与人性》《南怀瑾谈师道》《老庄中的名言智慧》等9本新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

读书会现场来了很多年轻人,出版社工作人员表示,像“南怀瑾讲述”这样的丛书,具有丰富的国学内容,有一定阅读门坎,青年读者的热情足见他们对人文修养提高的重视。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