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他按照《清明上河图》“造”古船,上万个零件还原历史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19-08-15 19:41
摘要:一把刻刀、一块木料,人与船的故事就这样被记录

杨生美为《清明上河图》24条汴河船做的模板悬挂在工作室墙上,他的志向是复制出《清明上河图》24艘宋代古船模型,如今15艘已经诞生,胜利遥遥在望。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制作一艘可以下水远航的上海沙船。

每艘古船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中可探寻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人文风情、区域经济的真实信息。精确地复制古船,胜似还原历史。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举办“乘风破浪——古船模艺术展”,正在市群艺馆“上海故事展厅”举行,“古船微缩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生美制作的古船模型吸引不少眼球。

杨生美从小对船情有独钟,作品在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获奖,先后被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湖北鄂州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等收藏。

“我国船模制作的历史可上溯到汉代。”在杨生美看来,巧手技艺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脉相承,早有渊源。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十六浆木船模”,长1.54米,左右共设浆十六只,尾有浆一只,用以代舵。广州东郊出土的东汉“陶船模”,长54厘米,宽15.5厘米,通高16厘米。历史上的船模或用于殉葬,或供于海神庙等,但主要用途是造船工程或者采购船舶的小样,即先制作船舶小样,再按比例放样制作实船。上海地区造船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水运技术词典》记有:沙船是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始造于唐代之崇明岛。元、明、清三代,上海都是中国漕粮海运的集散中心。清道光年间,沙船发展达到极盛时期。航运繁荣带动上海造船业。在黄浦江沿岸处,建有多家造船厂,古船模型制作技艺得到大发展。行业习俗中新建海船下水出航,须将该船船模供奉于天后宫或者商船会馆里,作为实船的替身。船上人员与亲友按时祭祀,祈求亲人平安归来。

杨生美表示,今天的中国古船模型制作仍旧因循古法,以真船同质材料完成。他根据船体选用木料,无论柚木、红木还是椴木五角板,都要首先学习掌握斧劈、锯料、刨制、凿眼、车削等木工技术。木料自然干燥后开料,杨生美先固定船龙骨、底板、上肋骨,然后封船旁板,竖桅杆、铺甲板、做舱盖等。

一艘古船模型由上万个零件组成,按比例制作各微型部件,需经过一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个细节都不可轻视。材料多样性,使得杨生美必须掌握多类工种技艺,除了放样、木工,还有缝纫、漂染、雕刻、绘画等。比如风帆制作需要选布料、线绳制作、染色、裁剪、滚边、缝线、上帆竹,附件制作有竹编雨棚、滑轮制作、编织太平蓝、饰件雕刻、铁锚制作、车制绞车。船体外附有各种人物、猛兽、花卉雕刻,还需要打磨、上油漆、饰件上色、船体彩绘、罩面漆。有些特殊工具如内圆刨、钢丝锯等各种木凿刀具、工夹具得自己制作。完工阶段要根据气候的温度和湿度,来安排油漆的节点。因此,古船模型也是集中国多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

杨生美注重每道工序做到位。有些船模主要用于观赏,为使船模更显生动,对船体装饰细节会进行微调,他不赞同。杨生美坚持以“实物”为标准,他用法国皇家太阳号模型为例,“有人为求观感而用金属材料制作索具,既不符合原始构造,也不符合帆船运行规律,必须使用绳索,确保其原真性。”一丝不苟,夜以继日,每艘展出的船模凝聚着杨生美的巧思与匠心。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