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解放书单| 借助历史想象,重新审视“中国的近代”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章清 2019-08-19 10:55
摘要:《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将近代定位于“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看重文化的大国不得不转身的时代”,还将此“时代”描绘为“还有很长的过渡期”,即延伸到当下及未来,当可使更多读者认识到:中国作为大国的转身还在继续,却首先是从历史走来。

《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将近代定位于“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看重文化的大国不得不转身的时代”,还将此“时代”描绘为“还有很长的过渡期”,即延伸到当下及未来,当可使更多读者认识到:中国作为大国的转身还在继续,却首先是从历史走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章清教授撰文推荐此书。

《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 罗志田著,商务印书馆

历史知识如何走向“公众”,近些年已成热议话题。罗志田教授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即用心做出了“示范”。

作者称此书乃“非学术文字的文集”,大致是将已有的学术文字简化改写,以适应更广泛的读者。“任何写作,永远是一个读者参与的长程。”不宁唯是,史家尤其应关心这样的问题:公众所获得的历史知识究竟是从什么渠道来的?这方面尚无实证的分析,但来自专业研究者的成果明显偏少,却是不争之事实;往往是学界看重的新进展,“却常疏离于那些对历史有兴趣的人”。面对这样一种窘境,历史研究者或许也当用心思考如何面向“公众”讲述历史知识。

专业背景下的史学研究,往往受制于“问题意识”“学术规范”之类。这是史学进入近代,获得“学科”地位带来的结果,影响所及,愈是满足同行眼光的史学研究,愈是将对历史有兴趣的人拒之门外。久而久之,历史学家担当的“经验的记忆储备库”的角色,被逐渐淡忘,甚而“历史有什么用”还成了问题。对此的反省,罗教授算得上“先时的人物”,上世纪90年代,他就以罗厚立之名(多与葛小佳合作)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域外学术著作的评论,颇获佳评。

正是有多年积累的经验,罗教授深谙历史知识走向“公众”之道——切合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本书从“大国的历史转身”切入,无疑就贴近公众的关注点,有裨于引导公众以新的维度看“中国的近代”。结合其在专业杂志发表的高深之作,亦可了解延伸学术话题使更多读者接受,有可行之道,也需花一番心思。

远离那段沉重不堪的历史,今天的读者要接受本书讲述的“一个大国不得不转身”的故事,未必容易。正如作者所担忧的那样,今日经济发展的现实,原本可帮助获得重审近代史的新角度,更加平和地看待大国转身的艰辛,成败与否,皆能坦然承担,回归到休休有容的大国风范。但有时事实却似乎与之相反:对近代积弱成习的中国人来说,经济体量上已“走在世界前列”,本应是愉悦的事,然而近年频频出现的,却是一些“不高兴”的言说,并以能“说不”来表现“强大”和“有力”。这类反常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对近代史的基本态度相关。

在这样的氛围下,本书将近代定位于“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看重文化的大国不得不转身的时代”,还将此“时代”描绘为“还有很长的过渡期”,即延伸到当下及未来,当可使更多读者认识到:中国作为大国的转身还在继续,却首先是从历史走来。因此,非常需要借助历史想象,重新审视“中国的近代”,理解那些使其不得不如是的历史渊源,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和形塑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这也正是史家常常标榜的“返其旧心”。必须承认,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近代读书人真切的感受,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以往的方式已难以应对,故此“不得不转身”。照梁启超所说,当年读书人关注和思考的基本问题,即是明确“我国在世界现居何等位置”及将来如何“顺应之以谋决胜于外竞”。同样的,史家难以摆脱的“当代性”,也意味着当下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思考,需秉持全球的视野。

面向公众写作,也意味着史家需稍稍调整自己的研究取向,暂且搁置原本主要是与同行的对话,而致力于回应非专业读者对“历史知识”的要求。这方面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能可贵的是,把自己读史心得与有兴趣的朋友分享,是本书作者一以贯之守护的立场,并为此做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据其所言,王阳明所谓“道大无外”,是支持其写作之旨趣,也是其对未来的憧憬。

“用心”二字,体现为处处为读者考虑,也贯彻于此书所体现的“知识再生产”。关键在于,专业研究者写下的这些“非学术文字”,往往都是“拨冗”而为,难以“系统全面”,更需要用心于二度创作,而非简单的“知识复制”。为此,作者专门为本书写了“引言”“前言”,交代“生产”过程。特别选择《从文化看复兴与崛起》作为本书的前言,其中涉及的大国与小国、近代的记忆与失忆,大概是今天很多人也感兴趣的。其中关于物质与文质的辨析,特别点出从过去极为看重非物质面相到后来思想的全面物质化,是近代一个根本性的遽变。中国转身之“艰难”,部分也源于此。

为便于读者更好观察“中国的近代”,全书大体分为五个板块,以引导读者的思考。第一部分是偏重古代的通论,明确近代中国是从历史走来。第二部分直接呈现近代中国一些基本层面的特异性,主要处理“中西新旧”的问题,展示中国如何失去“重心”。第三部分涉及一些历史性的近代大事件,如废除科举、清末新政,以及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那十余年间所发生的激变。第四部分是一组书评,涉及不少大家之作,读者据此可了解这些年近代史研究的进展。第五部分涉及近代的学术和教育,旨在说明大国之转身涉及方方面面,“离了学术,既难读懂,也不易陈说”。

曾写出《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一书的罗伯特·达恩顿,借助对“交流的循环”的阐述,提示我们重视一本书所涵盖的,涉及从写作到出版,从印刷到流通,从销售到阅读各环节,肯定作者、编者、读者皆有所贡献。《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一书,是“光启文库”之“光启随笔”的一种,有明确的主题,又分出若干板块,便于读者在一个大的架构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实际向读者传递出明确的意识,思考“大国的历史转身”需要考虑不同的面向。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