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毛泽东指示“要有一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专门研究”的事,要在上海回答一个“宇宙命题”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頔 王珮雯 2019-08-09 18:00
摘要:“国外科研、生活各方面条件确实比国内好好多,但是回国工作、报效祖国是理所当然。”

“提一个‘假如’的问题:假如当时您没有回国,生活会是什么样?”发言结束后,有人向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科院高等研究院院长、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所长李儒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认为这个假设对我来说根本不存在。我离不开中国菜,我还是愿意在国内生活。”李儒新的回答,引发场内一阵热烈的掌声。

昨天,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举办“不忘留学初心,牢记报国使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留学人员代表人士座谈会,老中青三代归国留学人员回顾了自己出国留学、回国发展、参与祖国建设的心路历程。

“当时出国比较早,国外科研、生活各方面条件确实比国内好好多,但是回国工作、报效祖国是理所当然。”从出国留学到回国工作,李儒新从未迟疑,在当时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他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承担国家“973”、“863”等重大项目。2004年,获得“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称号。


用“最强光”探索宇宙起源

出生于1969年的李儒新,将自己称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李儒新在接下来的3年里,分别前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物性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和特别研究员。

在瑞典留学期间,李儒新参加了“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与中国留学生的座谈。周光召院士的一句话,让李儒新受用至今:“周院士说‘取上得其中,取中得其下’。把目标定得很高,最终可能才达到中等水平,所以在科研上,要把目标定得高一点。”

在科研工作中,李儒新的目标十分远大。“我们研究的方向,就是希望研制出一个‘小太阳’。”李儒新介绍,研制成功后,利用海水发电就将成为现实。“如果有1立方公里的海水所产生的电量,就相当于全球石油储量所产生的电量。”

“这个目标非常远大,但难度并不大。”李儒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展开,可能还有二三十年才能得出成果。他回忆,2010年时曾有一家著名科学期刊预测,这项研究在2020年前肯定会取得突破。“现在看来来不及了。但是虽然实现不了,我们的研究也已经往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我还要在这个方向上持续努力下去。”

在浦东新区罗山路立交附近,地下29米的位置,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强”的激光器,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总投资额达100亿人民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重复率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XFEL)项目。

“强到什么程度?我打个比方,相当于在一瞬间,把100个太阳的能量收集在一起。”这么强的激光用来干什么?李儒新说,这是为了回答一个人类长久以来孜孜以求想要破解的科学问题——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现代宇宙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宇宙诞生于大爆炸,但大爆炸的缘起,仍是一个谜团。宇宙是如何从真空中诞生的?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我们想做的事,就是试图去验证大爆炸理论是否正确。希望到2024年、2025年再见到大家时,可以告诉大家宇宙起源的科学规律。”李儒新说。这项预计2024年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有望将激光脉冲的峰值功率推向100拍瓦级的最“高地”,与已有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等一起构成世界领先的、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子科学设施集群和光子科学中心。

在李儒新看来,自己的科研方向比较“长线”,短期内可能并不能产生很多引人瞩目的成果,但只要坚持目标,一定可以推动科学的进步。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独行快,众行远。”带领团队投身“最强光”建设的李儒新坦言,个人的事业十分渺小,个人应当积极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局之中。

李儒新说,自己十分幸运,赶上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好时候。作为上海首批启动的加快建设科创中心的3个项目之一,2016年,高重复率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得了5亿元的经费支持。

“美国在20年前就做出了相当于一个太阳强度的激光器,那时他们是绝对领先的。后来我们到了2017、2018年,已经建成了相当于10个太阳强度的激光器,成为世界第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提出方案去建设100个太阳强度的激光器。”作为亲历者,李儒新见证了我国在激光领域从一个追赶者,发展到与领先者并行,最终实现局部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呕心沥血。1961年,我国第一台激光器诞生。

在位于张江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的一楼大厅,毛泽东的一句话在背景墙上格外醒目:“死光(指激光),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这是1963年12月16日,毛主席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敏锐地提出的。

一年后,为了在激光发射的新兴领域迅速赶上国际水平,中国科学院决定将长春光机所和北京电子所从事受激光及微波发射研究的有关力量集中,在上海嘉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分所,即现在的上海光机所。

“东北的、北京的专家纷纷来到上海组建新所,总共就花了10个月。”李儒新介绍,短短10个月里,这个新所规模就超过1000人。“那些人都是拖家带口搬来上海。包括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的王之江院士在内,大家刚来时都没有地方住,就住在嘉定的一个澡堂里,澡堂全部都被征用了。三家人共用一套房间。”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上海光机所的科研人员们筚路蓝缕,将这里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先后走出10位院士。“今天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更要格外珍惜。”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参观了张江科学城的展示厅。总书记当时的话,李儒新一直牢记在心。“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李儒新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努力实现更多的重大科技突破。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