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逝世,托妮·莫里森:“当她开口,整个美国洗耳恭听”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9-08-07 09:14
摘要:历史上第八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首位美国非裔女性得主托妮·莫里森当地时间8月5日晚在纽约去世,她也是历史上第八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托妮·莫里森生于1931年,上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她的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娃》等。她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89年起,托妮·莫里森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她的评价是:“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美国媒体曾评价她道:“当她开口讲话,整个美国都洗耳恭听。”

托妮·莫里森的父亲是船厂焊接工,母亲在白人家帮佣。为了逃避种族歧视,父母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迁徙到美国南方,又为了工作迁移到北方。父母都为黑人文化感到骄傲,托妮·莫里森从小在家里学会无数黑人歌曲,听过许多南方黑人的民间传说。在黑人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她读遍与此相关的书籍,尤其对文学有兴趣。

大学毕业后,托妮·莫里森曾在纽约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为拳王穆罕默德·阿里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出版竭尽全力。1969年,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发表,此后,她经常应邀撰写社会评论,为黑人的利益而呼号;1988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同年,她的作品《宠儿》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宠儿》的主人公之一赛特在经历了逃跑反抗之后感到命运的无奈,决定不再让自己的女儿重蹈覆辙,于是亲手割断了婴儿的喉咙。既然种种反抗都只能换来无奈的结局,只能通过死亡换取真正的自由。这一情节来源于史实,莫里森通过奇幻的手法使这一瞬间撕心裂肺的绝望定格于世界文学史。

2012年,托妮·莫里森发表第十部小说《家》,这也是她的最后一部长篇。莫里森的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她将小说创作与民族解放使命联系起来,用她的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当今黑人民众的生存境遇,从中揭示出霸权文化对少数族裔文化的破坏。不仅如此,她还力图通过文学话语呼吁黑人知识分子转向黑人民族文化本身,从过去那些被白人主流文化鄙弃的传统中重新建构民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依托其特殊的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在莫里森所有作品中,黑人角色反抗命运付出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家庭和亲情。对于非裔美国奴隶而言,远离故乡,维持家庭联系是他们智慧和坚韧的结果,也意味着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因此,由于反抗命运而失去“家庭”这一珍贵财富,成为莫里森作品对黑人命运的无奈叹息。托妮·莫里森的10部长篇小说都曾在中国内地出版简体中文版,获得读者喜爱。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