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柳亚子主持编纂,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上海市志,战火中颠沛、尘封数十年后出齐!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高嘉汪 2019-08-06 15:01
摘要:为深化近代上海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将推出3个系列11本新书,进一步挖掘深化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其中,上海旧志整理系列3本《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尤为引人瞩目。8月6日,这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向媒体展示,作为研究上海近代史及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和资料宝库,《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将为深化近代上海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

《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原作名为《上海市通志》,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上海市志。1932年7月上海市通志馆成立后,由首任馆长柳亚子先生主持编纂,时间跨度从上海的溯源到1933年,内容涵盖地理气象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给后人留下了研究上海历史发展演变的宝贵资料。这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市内容最丰富、史料价值颇高的市级志书。

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市通志馆编纂的《上海市通志》稿已逾1000余万字,其中十几编已经完成,包括第一、二、三编:上海历史;第五编上海地文;第七编:行政变迁;第八编:党务;第九编:外交;第十一编:教育;第十四编:金融;第十八编:宗教;第十九编:学艺;第二十编:社会事业;第二十一编:风土;第二十三编:90年大事表。原定中华书局负责出版的《上海市通志》初稿一、二、三编已排出三校清样,但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市通志馆停办,人员解散,《上海市通志》编纂出版因此夭折。

《上海市通志》稿保存不易。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时,柳亚子将通志稿连同通志馆其他重要资料转移至家中,通志馆被日军接收。1940年12月敌伪欲加害柳亚子,中共地下党安排其出走香港。出走前,柳亚子委托胡道静将包括通志稿在内的通志馆资料转入震旦大学图书馆隐藏,1945年抗战胜利后取出,交上海市文献委员会。解放后,《上海市通志》稿等移交上海市文化局,送入上海文管会、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保存至今。

2012年7月,在上海市通志馆成立80周年之际,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协商决定整理出版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上海市通志》。考虑到实际遗存内容为原稿件的大部,冠以“民国”二字,说明为民国时期著作;后加一“稿”字,说明此为当年劫后余稿。原稿件前三编在当时已完成排版审校,据此三编内容整理汇编的《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2013年率先出版。此次出版的第二、三、四册,为当时尚未整理出版的稿件内容,按照原稿假定篇目顺序继续整理汇编而成,总计约730万字。至此,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尘封数十年的《上海市通志》稿全部出齐。

《上海市通志》的整理出版将为丰富上海的历史资料,进一步推动上海史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参考文献。在业内专家看来,开发利用史志资源是了解上海、研究上海、建设上海的重要工具。地方志具有存史“志库”、育人“知库”、资政“智库”的功能,近年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依托志书为“信史”“官书”的优势,不仅大力开掘专业资源,也针对大众对上海历史地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采取“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的方法,加强地情资源的普及性开发利用工作。同样在书展期间亮相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首批5种,包括《上海源》《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由葛剑雄、傅林祥、薛理勇、张雪敏、田兆元五位专家学者撰写,每本书约5万至8万字,并配以大量历史图片,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使地方志更接地气。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滩》杂志自1987年创办以来,以说古道今的方式、生动具体的内容,致力于“讲好上海故事,传播上海精彩”。今年推出《上海滩》丛书系列3本,分别为《五月黎明——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旨在留住城市记忆、传承上海文脉,进一步弘扬海派文化。其中,《海派之源》展现上海地区的文化渊源以及江南文化对于海派文化形成的影响,所收录的文章涉及上海的考古发现、非遗文化、民俗民风、历史人物、古镇园林、服饰饮食等。《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全面展示700余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前世今生和沧桑变迁,生动描述了上海早期和开埠后的城市肌理和社会变迁。《五月黎明》讲述了在解放和接管上海的斗争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条战线迎接城市新生的艰难历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