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写字楼也能做文创,老厂房凭啥更“吃香”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9-08-01 18:00
摘要:改造工业遗存,洞察历史文化背景很重要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艺仓美术馆、八万吨筒仓……上海近年来新崛起的美术馆、博物馆中,不少是由工业遗存华丽转身而来的。遍布全市的文创园区,追溯前身,很多也是老厂房。形形色色的工业遗存,不仅赋予了文化场馆值得追溯的传奇,也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成为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和市民享受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

如何让工业遗存释放更多空间活力,激发更多内容创意?近日举行的“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改造问题与经验”交流研讨会上,京沪两地业内人士提出,工业遗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贴近老建筑本身的历史文脉,既要避免曲高和寡,还要避免朝来暮去,重点是如何让工业遗存在新的时代产生内源性的发展动力。

讲好文化故事的舞台

“工业遗存的故事,本身就是对今天文创产业的启发。”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年鉴学会会长生键红如此判断。之所以越来越多老厂房、老建筑变身艺术馆、博物馆、文创园区,其中的体验感、临场感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历史中来的,“比起开发类似‘仿古一条街’的项目,或者平地生出一个文创园区,工业遗存的改造不仅成本相对更低,生命力和成功率都不一样”。

对上海来说,大量工业遗存是城市故事和记忆的重要载体。上海每年有近300部年鉴编纂出版,各种记述上海城市发展的年鉴文献资料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史料支撑。在《上海年鉴》记录的上海城市风貌中,上世纪80年代前的上海与本世纪初的变化并不大。中国近现代工业兴起以来,上海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随着城市经济模式的转变,重工业基地逐渐退出城市中心地带。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契机,浦江两岸老工业基地变身世博核心区域,成为工业遗存转型的典型案例。人们发现,更新的途径并非只有拆除一条路,当建筑的功能作出改变,建筑本身和所在区域的历史记忆仍然能为后续产业提供精彩注脚,工业遗存空间开阔的优势更是文创产业讲故事的最好舞台。


20世纪60年代上海外滩一线 图片来源:《上海年鉴》图片资料库


图片来源《上海年鉴(2011)》


原南市发电厂改造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现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源:《上海年鉴(2011)》

比如,徐汇滨江地区曾是近代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基地,聚集龙华机场、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上海水泥厂、白猫集团、上粮六库,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岸线。由原龙华机场大机库改造的余德耀美术馆充分利用了机库原有的空间框架结构,除了平面展品,大量巨型立体装置也能找到错落的展示空间。龙美术馆前身是北票码头的部分仓库,北票码头最早建于1910年前后,得名于买下码头买下来的北票商行,1920年前已颇有规模。北票码头最大的特点是水陆联运,在此基础上改造的龙美术馆,利用了码头上的仓库、铁轨乃至吊车,主体建筑以独特“伞拱”结构为建构特征,大尺度出挑的拱形空间与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时尚空间“斗廊”形成视觉呼应。龙美术馆附近曾是上海市政沥青二厂厂址,相关历史风貌介绍以钢铁焊画的形式呈现,由此形成市民休憩文娱活动的空间,也为城市更新留下了记忆。


2014年5月18日,由原上海龙华机场大机库改建的余德耀美术馆正式对外开放 图片来源《上海年鉴(2015)》


城市更新留下的记忆

又如,坐落于浦东新区黄埔江畔民生路的民生码头,曾是上海港装卸粮食、食糖的专用码头,有逾百年使用历史。上世纪70年代,这里建造了两座容量分别为4万吨和8万吨的粮食筒仓以及颇具特色的吸粮器,多年来一直服务于米、粮这两项攸关市民生活的重要货物。随着设施老化及市政建设进步,民生码头的粮食集聚功能被逐步取代、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及周边开放空间改造项目,成为黄浦滨江重要的工业遗产城市更新项目。昔日巨型粮食筒仓重新焕发艺术活力,以艺术展览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最大程度地贴合了筒仓建筑相对封闭的空间状态。筒仓本身几乎不做任何改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筒仓的原本风貌,却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内涵。


1993年民生路码头及周边区域航拍,图片来源《上海年鉴(2018)》城市更新专题


昔日巨型粮食筒仓重新焕发活力,内部被改造为艺术展示空间 

值得利用的不仅是物理空间

除了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文化空间,创意地产是旧厂房与旧仓库改造的主要项目。上海以田子坊、8号桥、M50、同乐坊、老码头等为代表,通过保护性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创意产业发展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旅游相结合诞生了众多新地标。

“全国各地都在兴起文创园区,但更多的是在老厂房如何修旧如旧上做文章,对地块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挖掘得比较少。”首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秦志华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孵化激发需要环境,不仅在于物理环境,更在于精神文化层面的人文环境,“写字楼里不是做不了文创,为什么要到老厂房去?值得利用的不仅是老厂房的物理空间,更包括基于历史文化挖掘而营造出的创新发展人文环境。”


八号桥文创产业园区

老旧厂房改造往往涉及土地性质、房屋结构变更,关乎城市整体规划。在这方面,上海探索的经验得到专家认可。一方面,城市基础建设保障,为整个地块提升改造奠定了基础。比如以“上海西岸”命名的徐汇滨江项目以“望得见江、触得到绿,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为理念,实现“水、绿、城、人、文化”融合。在这背后,北起日晖港,南至徐浦大桥,涉及岸线8.4公里的贯通工程功不可没。另一方面,硬件有了、平台有了,内容输入格外关键。市级层面如上海国际服装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文化节庆活动的引入,让文创园区有了更多活力。


改造后的徐汇滨江集工业遗产、文化、休闲及雅居为一体 图片来源《上海年鉴(2017)》

“工业遗存的文化设计,既包括洞察项目所在地块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延续地块的传统文脉,又包括推陈出新,重新塑造地块具有当代特征的精神气质。”上海市年鉴学会副秘书长沈思睿提出,设计的关键在于可实施性,在项目建筑设计阶段、商业开发阶段、后期推广阶段、实际运营阶段等不同阶段都能得到实际体现。早上来上班、中午吃盒饭、晚上人去园空,眼下,不少文创园区还仅是办公场域,如何顾常驻人群与流动人群,让遗存真正“活”起来,还有很多探索空间。“所谓改造和更新,要追求的不仅是好看,有人气、有流量,才有真实的效应。”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