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繁荣中国歌剧事业,我们需要怎样的理论与评论人才?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19-07-08 19:51
摘要:“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在沪开班。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越来越多西方经典歌剧在中国上演,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创排原创歌剧的热潮。歌剧事业的繁荣,离不开优秀的歌剧创作、表演人才,也离不开理论研究人才和评论人才。

“学术研究不够深入,艺术普及不够广泛,正制约着歌剧在中国的发展。”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钱仁平教授指出。以他为项目负责人的“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计划7月8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正式开班,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将在上音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学习。给他们授课的老师都是活跃在歌剧创作、研究和评论一线的中外专家。

理论研究要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

“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得到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的支持,开放报名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51份申请,专家委员会严格筛选出了30名学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拥有博士学历,有的已是大学教授。


30位学员经过选拔,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

开班仪式上,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林在勇给学员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现有的歌剧理论体系及评论范式,是否足以应对当前国内繁荣的原创歌剧产出?他鼓励学员们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当下的艺术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完善歌剧理论体系。

“这一点太重要了。”来自东北石油大学的学员王艺播说。她研究的方向是歌剧作曲技术,但当代歌剧演出的机会和场次往往比较少,作为研究者很少有机会看到现场演出、获得一手的资料。“这次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课程最吸引我的就是可以接触到周龙、温德青、郝维亚等活跃在一线的歌剧作曲家,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这样的师资配置太有吸引力了!”


“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开班仪式现场

填补歌剧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鸿沟,正是钱仁平发起“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的初衷。他请来了歌剧创作、研究和评论方面的专家,仔细与每一位专家沟通授课内容,希望培养项目可以促进创作与研究的互动,让中国歌剧形成更好的艺术氛围。

让歌剧评论更专业、更接地气

近几年国内原创歌剧呈现“井喷”之势,但专业的歌剧评论却十分稀缺。“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徐孟东认为,所谓专业,就是不能泛泛而谈,要在文学、美学、作曲技术及舞台综合艺术等方面都言之有物。国家艺术基金委派专家俞子正教授则指出,国内歌剧评论类文章大多是评“好”,如何能够客观、公正地加以评论?

这也是上海音乐学院博士毕业生曲锐面临的问题。她研究戏剧理论方向,平时也常写一些歌剧评论,她希望能通过这次培训班掌握写评论的方法和技巧,写出更专业的评论。但“专业”并不代表让普通人“看不懂”。“歌剧在大众眼里本来就是比较高冷的艺术形式,我觉得歌剧理论人才有责任,写出更接地气的评论,更好地传播和普及歌剧艺术。”

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授课,分成“歌剧基本理论”“歌剧史学美学与评论”“歌剧分析““歌剧表、导演与歌剧制作理论”四个部分。钱仁平鼓励学员们积极参与,带着问题意识,以研讨会的形式与授课专家交流、互通。授课结束后,每位学员都要在课堂上完成一次课程综述,还要提交一篇论文。最终,“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课程中老师的讲稿和学员的论文都将集结成册,期待为中国歌剧的理论研究和评论注入新鲜血液。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