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江南为什么特别富于诗意?为什么特别崇尚美的创造?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谜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晓明 2019-06-18 07:00
摘要:“夜静水寒鱼不食”正是“无欲”;“满船空载月明归”,正是“无用之用”,正是“自由”、自己如此如此,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完成自己,自己作自己的主宰。只有如此,才有诗意的人生敞开。

《诗意江南:海上名家书画中的苏州》即将开展了。展览集中了吴湖帆、应野平、钱瘦铁、吴昌硕、谢稚柳、程十发、饶宗颐、张大千、黄宾虹、陆俨少、张大壮、朱皑瞻、傳抱石、陈佩秋、贺天健、郑午昌、江寒汀等老画家的作品,以及近年来海上若干新老画家的新作品,缥缃缣素,丹青水墨,满目琳琅,真是江南美术难得的一场盛宴。赏析解读,谈何容易!

我想先从“诗意江南”讲起。这个看似常识而易被人忽略的题目,其实值得我们仔细玩味。我心中向来有一个疑问:自古以来,江南为什么特别富于诗意?为什么特别崇尚美的创造?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谜。如所周知,下面列举的这些原因都是经常提到的:水暖风轻、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秀丽优美的山水风光,耕读渔樵的农业人生,富庶繁荣的城镇文明,以及远离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军事要冲,远离战火、远避骑马民族、征服王朝的铁蹄,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但是,并不是这些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叠加,才会产生一个非常爱美、一个诗意盎然的“江南”。似乎还应该有某种更为深层的原因吧?限于篇幅,我这里简单提到三个人物。一个是吴泰伯,一个是严子陵,一个是范蠡。我认为,他们的人生选择,才是真正体现了江南爱美求好、崇尚诗意人生的内在历史动力。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太王看中了姬昌(泰伯之侄子,后来的周文王),打算传位于他。姬昌不愿意。于是泰伯就与兄弟虞仲相约,拱手让国,远走他乡,避至江南太湖之滨。连中原偌大的地方都要让掉,万乘之尊的天子位在他眼里都算不得什么,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如此早熟,早就懂得逃避与脱离的创造性意义,懂得有所不为,然后方能有所为的人生真谛。泰伯正是“文化江南”的初祖人物,它的开端就包含了后来最重要的密码。

范蠡帮勾践灭了吴国之后,功成身退,“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之后他来到了陶,自称陶朱公,经商致富,闻名天下。根据其他史料记载,“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真正促使范蠡功成身、退泛五湖而去的动力,很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美人,一个是自由。人生何其苦,何其短暂,然而守着一个绝代的美人,在太湖里泛舟打鱼,消磨岁月,何等愉快,这正是以美与自由为动力的生命形态。

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少年同学挚友,刘秀即位,即以三公的高规格,多次礼聘子陵,子陵推辞不过,勉强去了一趟皇宫,却做了一件当今看来颇为行为艺术的事情:将其大脚高翘至光武帝的肚子上睡了一觉。然后,实在不想做那个三公: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终于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子陵不慕富贵,不攀权势,是笑傲君王,平交公卿的李白的楷模,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表彰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其实他也没有什么“高风”,只是自由自在,是一种以美为动力的生活形态。

我们看中国中原的历史上,也有隐士与退避的高人,但是却没有什么真正的创造性与生产性,退了就退了,如巢父许由、伯夷叔齐等,并没有听说他们创造或欣赏什么东西。但江南的高人隐士却不一样,他们温和而低调,没有太多的抵抗性,却充满活力,热爱生活,富于创造,将生命的热情与入世的精神,注入美的事物之中。自由有两种,一种是消极自由,一种是积极自由,前者是只是逃避,后者更有创造。无论是子陵的富春江钓台(他其实开启了玩赏风景、静观自然的传统),还是范蠡功成身挟佳人而泛五湖,都是积极、快乐而以美相伴的。更何况吴太伯,开出了一片温柔富贵艺术生活之乐土。因而,不仅是从政治权力退避,更是与美相伴的人生,才是他们人生命运中共同的基因。

再进而言之,我们还应有一个同情的了解,即中国古代读书人,绝不像今天的知识人那样有很多人生选项,可以做公务员、经商、教书、自由职业人、科研、实业等,他们基本是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成功则远走仕途,失败则老死乡里。其实是充满了深深的悲剧性的。于是,在这样逼仄的夹缝中求生存,如何能让有限的生命舒畅,让内在的生命有皈依,不放弃生命,不辱没生命,也不滥用生命,在政治权力场之外,另外开出一条艺术的天地、创造美的天地,让自己的生命开出花来,以不负此生,岂非乐事!这正是历代江南文人的重大选择,是他们内在生命中长长久久的一个集体潜意识。写至此,我想起唐代苏州的朱泾那个地方,有一个打鱼的和尚,叫船子和尚,他写过传诵久远的一首禅诗: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这个和尚非常喜欢苏州,常年漂泊,终于在朱泾找到了心灵止泊之地,而为什么“夜静水寒鱼不食”才是一种生活的真谛?为什么“满船空载月明归”才是真正的获得?我如今试强作解人:“千尺丝纶直下垂”,正是佛家讲的“无明”,或者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一波才动万波随”正是佛家讲的“因缘”、“种子”,如何摆脱这与生俱来的套套?“夜静水寒鱼不食”正是“无欲”;“满船空载月明归”,正是“无用之用”,正是“自由”、自己如此如此,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完成自己,自己作自己的主宰。只有如此,才有诗意的人生敞开。这个船子和尚,真是写透了千古江南文人梦。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