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宋词中哪首作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典范?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意明 2019-06-12 06:31
摘要: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是一首上品佳作

中国诗歌很强调“意象”,这是一个常识。所谓“意象”,顾名思义,即是“意”与“象”的结合,规范一点说,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一种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心里物象。唐代理论家司空图《诗品·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强调了意象对于诗歌创造的重要性。

意象论的重点在“意余于象”,即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应超越于作品提供的画面与表象,而引发更多的联想,这又称为“象外之象”或“象外之境”。唐代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云:“诗者其文章之蕴邪?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合。”道出了诗歌的特点在于“境生象外”和“意在言外”。

以这样的标准考察中国古代诗词,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词无疑是一首上品佳作。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这一年由于新旧党争,秦观被削去官职,流放郴州。

上阙前三句主要有三个“意象”构成,“楼台”、“津渡”和“桃源”。此三象在现实中都存在,因此是实有其“象”,但这三象并非单纯客观之象,而属“象外有象”。在中国文化中,楼台有时与思妇相关,如“春日凝妆上翠楼”、“独倚望江楼”“楼台红树杪”之类,有时也指官宦或富贵人家闲居之地,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等。因此“雾失楼台”既可隐喻失去安定的生活,也可暗示爱情之失落。“津渡”是码头和渡口,即交通要道,既可暗指仕途,也可比喻前程。故“月迷津渡”暗喻仕途蹭蹬或前途渺茫。“桃源”即陶渊明笔下之世外桃源,指代人间仙境。“桃源望断无寻处”有家园难归、仙乡难期、归隐无望等多重意味。此三个意象,乃集合构成人生失落之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主要意象是料峭春寒中之“孤馆”和杜鹃声里之“斜阳”。“孤馆”之象暗含他乡之客的处境,“斜阳”之象暗喻芳华已逝之迟暮之年。或有人以为此句之“斜阳”与前文之“月迷”时间上有矛盾,其实一则诗词可以因情造景,不必限于一时一地;二者此处斜阳象征暮年,与前文之楼台、津渡、桃源、孤馆诸象连成一片境,暗寓作者生活颠沛、情感失意、乡关难越、隐居无望、烈士暮年等境况。王国维云:“少游词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此论极当。由于作者对“象外之象”的巧妙运用,这些困顿失意之感全以“象”来呈现,并无一语直接道及,只用“可堪”二字略作引逗,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接近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下阙同样将“象外之象”的表现手法发挥到极致。“驿寄梅花”的意象来源于典故。《荆州记》: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与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梅花之意象代指朋友间的书信。若从《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之句来理解,则梅花意象也似可指情人间之书信往来。

“鱼传尺素”也是用典,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是一尺长的素绸,用来写信的,此处“尺素”当做家信解。所以此两句之象,分别指称给朋友和家人的书信,作者以此暗示当时亲情与友情的缺失,也是下句“砌成此恨无重数”的原因。

“郴江”两句为绝妙好句,郴山和郴江俱为郴州实景,郴江北流和耒水同入湘水;同时此两句又实中有虚,因为山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为深刻的意蕴,乃是一种“大象”。大山稳重,流水蜿蜒,既可暗示男女之象、君臣上下之象,也可构成仁智之象,主客知音之象。《周易》“咸”卦阐述山水之象意义最妙。“咸”卦乃泽在山上之象,或泽在山前之象,山体刚硬,水性柔弱,其《彖》辞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湖水是流动的,山岳是静止的,山不转而水转,如流行歌曲所唱“绿水常绕着青山转”,而山亦为水所感。“咸”卦既暗示男女相感,又进一步引申为上下相感,君臣相感、万物相感等。

由于山水之象的多义性,遂造成了此词末两句意蕴的丰富性。郴江绕郴山而转,却直下潇湘而去,其一可寓意郴州地处偏远,远离朝廷,作者忧谗畏讥。唐戴叔伦《湘南即事》云:“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或为此词所本,表达的正是这层意思。清黄苏云:“郴水自绕郴山,不能下潇湘以向北游也。……‘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蓼园诗话》),也将此词理解为抒发被谗去国之痛。其二可寓意音信不痛,知音难觅。据载,苏东坡绝爱此词末尾两句,“尝书此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高山流水之悲,千载而下,令人腹痛。”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由此可见,东坡是从知音难遇的角度理解此词的。其三可寓意生活无着,爱情无望。清赵翼《陔余丛考》曾记有一段传闻,甚为奇特。“秦少游南迁至长沙,有妓平生酷爱秦学士词,至是知其为少游,请于母,愿托以终身。少游赠词,所谓“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者也。念时事严切,不敢偕往贬所。及少游卒于藤,丧还,将至长沙,妓前一夕得诸梦,即逆于途。祭毕,归而自缢以殉。” 若此说为真,则是一则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了。

总体来看,这首词将中国传统诗歌“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特点发挥到十分,涵蕴丰富,将失意人的无归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苏唯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