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国宝娃娃鱼的新朋友是谁?上海动物园15年来首次进行两栖动物物种补充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2019-06-08 13:39
摘要:人工饲养环境下,两栖动物们被限制在有限的活动空间里,体能消耗很少,所以饲养员会控制食量,以避免它们过度肥胖——

 

这几天,上海动物园游客很多。全新开放的两栖爬行馆两栖动物展区新展出了6种两栖动物,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上海动物园自2005年对两栖爬行馆个改建以来,只有唯一一种两栖动物娃娃鱼对外展出,中国的珍稀动物娃娃鱼(大鲵)在馆中略显孤单。而这几天新展出的白氏树蛙、角蛙、大树蛙和猫眼珍珠蛙,以及蝾螈类的虎皮蝾螈和秉志肥螈等6种动物,都是近15年来首次物种补充。


小缸里藏着整个生态系统

 

“一只蛙,两只蛙,三只蛙”,站在展窗前的小游客们在仔细观察展缸里展出的蛙。果然,趴在树枝上的是两只浅绿色的蛙,另外一只深褐色的则窝在湿润的地上。

 

新展出的6个生态展缸,有的地势起伏,似乎随意放置的树枝供树蛙攀爬;残破的瓦罐和堆积的山石成为蛙们的隐身地;有的耐水湿荫生植物错落有致,一滩水池掩映其中;有的整个是水体,水草从石块中冒出,小鱼穿梭在水草间。为保证水质达标,水缸及半水缸的生态展缸又安装了水过滤系统。整个展区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湿度在80%左右,每隔2-3小时喷雾一次,以保持温湿度。

 

“上海动物园专门设计了这个两栖动物展区,各个展缸小而精致,体量不大却值得公众去挖掘其背后更多的信息。”园方技术人员介绍说,我国已记载的两栖动物有近500种,其中不少是特有物种,而全球两栖动物则有7000多种,且每年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发现新物种。多数两栖动物的生存需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正因如此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人为的捕捉,许多种类逐渐濒临灭绝。园方期望,人们能透过这几个小小的展缸,了解这些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中国特有物种生活有点“挑剔”

 

两栖动物是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其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它们的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一生不能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两栖类动物分无足目、无尾目和有尾目三目。蛙没有尾巴属无尾目。虎皮蝾螈和秉志肥螈有尾巴属有尾目。

秉志肥螈

 

现实生活中,有人把秉志肥螈误认为是小的“娃娃鱼”,它们虽然都属有尾目但不同科,事实上秉志肥螈是种小型两栖动物。而俗称“娃娃鱼”的中国大鲵,是现存两栖类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身长一般可达100厘米。它们都是中国特有的物种,栖息于山区溪流之中的它们对水质均有严格要求,因此被作为水质和环境监测的指示动物。饲养员每周会喂食1-2次的红血虫。

虎皮蝾螈

虎皮蝾螈则喜欢呆在陆地上,饲养员说它们已经在家里打了洞,如果它们不出洞的话,你要很仔细地寻找它们才能见到它们探出小脑袋。通常喂食的时候,小家伙们会钻出来,吃完面包虫则会在地上“散步”、也会下水池湿湿水。

 


蛙类每周一餐避免“过度肥胖”

 

饲养员给两栖动物喂食的过程很有趣:小心翼翼地打开展缸的门,撒进一把蟋蟀,原本安静的大树蛙箭一般扑向目标,把活蹦乱跳的蟋蟀卷入口中。原来,展缸里不同颜色的蛙确实是同一种大树蛙,因心情或环境不同,它们会呈现不同的肤色。确实,等到我们再去观察时,那只深褐色的蛙也披上了浅绿色的外衣。

白氏树蛙

而白氏树蛙则是一种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及新几内亚岛热带雨林及周边湿地的蛙。因其前额两侧皮肉下垂,宽阔的嘴巴微微向上,活像个傻笑的老爷子,因而又被叫做“老爷蛙”,几只“老爷蛙”暗灰褐色的皮肤与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观察还真不容易发现它们躲在哪里,而青绿色的“老爷蛙”又极其显眼,一下便跃入视线中。同样喂食蟋蟀,它们就比大树蛙淡定许多。

角蛙

猫眼珍珠蛙

角蛙体型大而阔,四肢相对短小,嘴巴大到身体一半长度。他每周只需喂食一次乳鼠,大嘴巴一口就能将食物吞入口中;猫眼珍珠蛙,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一对如同猫眼状的眼睛,它长得并不好看,因此又叫“小丑蛙”,喜欢呆在水里的石头上休息,常常为了争抢食物而互相打斗。

 

饲养员还说,人工饲养环境下,两栖动物们被限制在有限的活动空间里,体能消耗很少,所以饲养员会控制食量,以避免它们过度肥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