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旧报新读】听梅葆玖先生讲述梅家与思南路87号的故事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陆绮雯 龚丹韵 2016-04-25 15:00
摘要:“我在上海出生、成长、学习,小学念的是磐石小学,中学念的是震旦大学预科,直到1949年,第一次随父母去北京。”梅先生直言:“我对上海有非常特殊的感情。”思南路87号,现在的思南公馆87号(原马斯南路121号),1934年3月29日,梅葆玖先生出生于此。这栋西班牙式的花园洋房,是梅兰芳一家在上海居住20多年的寓所。房子共有四层,底层为汽车间和佣人宿舍; 二楼有书房,梅兰芳称之为“梅华诗屋”;三楼是梅兰芳、福芝芳夫妇的卧室; 四楼住着梅家的孩子们。梅葆玖就出生在三楼母亲卧室的床上,当时其父不在家,去了武汉演出。

 

今天11点,82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在京逝世。

 

2013年,他在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曾特意说过他对上海的深情——“我在这里出生成长,我对上海有非常特殊的感情”今天回顾这篇报道,再次倾听梅葆玖先生对故乡的热爱——

 

2013年,已79岁高龄的梅葆玖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只能将当面采访改为电话采访,接电话的正是梅葆玖先生。记者自报家门。

 

“哦,上海《解放日报》,我知道。”就这样,他开始讲述自己的上海情缘。这是一次愉快的对话,让记者差点忘记了是在工作,电话那头的梅先生,思维敏捷,口齿清晰,毫无“年龄感”。

 

“我在上海出生、成长、学习,小学念的是磐石小学,中学念的是震旦大学预科,直到1949年,第一次随父母去北京。”梅先生直言:“我对上海有非常特殊的感情。”

 

梅葆玖幼年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思南路87号,现在的思南公馆87号(原马斯南路121号),1934年3月29日,梅葆玖先生出生于此。这栋西班牙式的花园洋房,是梅兰芳一家在上海居住20多年的寓所。房子共有四层,底层为汽车间和佣人宿舍; 二楼有书房,梅兰芳称之为“梅华诗屋”;三楼是梅兰芳、福芝芳夫妇的卧室; 四楼住着梅家的孩子们。梅葆玖就出生在三楼母亲卧室的床上,当时其父不在家,去了武汉演出。

 

梅兰芳故居。张弛 摄 

 

说起上海岁月,梅葆玖印象最深的还是父亲在思南路老宅经历的种种,“思南路87号见证了父亲一生中最精彩、最有意义的时期,这段记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梅葆玖与父亲梅兰芳  图片来源:网络

梅兰芳与福芝芳及子女于40年代初合影(第一排小男生即幼年梅葆玖)  图片来源:网络

 

1932年,华北局势动荡,梅兰芳携全家南迁,最开始下榻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沧州饭店,1933年后在思南路87号定居。

 

梅葆玖告诉记者,思南路87号之所以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力,是因为梅兰芳“蓄须明志”是在这里,梅派表演体系的形成也是在这里。此外,一大批优秀的梅派弟子也是从这里成长起来的,包括李世芳、言慧珠、张君秋、杜近芳、李玉茹、童芷苓、白玉薇、顾正秋、杨荣环、陈正薇、沈小梅、梁小鸾等等。

 

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谢绝舞台。梅葆玖清楚地记得,1943年,日本方面派人来到梅府,想逼梅兰芳为日军演出。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连打三针伤寒预防针使体温高达39度,以重病为由,坚决拒绝。为了激励人们的抗日热情,父亲还创作了至今仍长演不衰的梅派爱国主义名剧《抗金兵》和《生死恨》。“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思南路87号。”对于梅葆玖来说,《抗金兵》 首演时他还未出生,不过,但凡发生在思南路87号的事情,他仿佛都历历在目。

 

1935年3月12日到4月21日,梅兰芳率团从思南路87号出发赴前苏联演出,并进行一系列学术讲座和研讨。这一次访问使京剧真正走上了国际舞台,梅兰芳戏剧表演艺术体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梅葆玖告诉我们,“那时候,家里经常高朋满座,戏曲、影视和话剧界的名演员们济济一堂,和父亲交流切磋。在二楼书房‘梅华诗屋’,父亲也常常以画会友,包括汤定之、吴湖帆、李拔可、叶恭绰等人。1944年冬,父亲在家从收音机内听到日本吃了一个败仗的消息后,立即画下一幅梅花图,题作《春消息》,以预示胜利快要到来了。”

 

梅家的座上宾中还不乏世界知名的大师级人物。1936年2月9日,梅兰芳在思南路87号接待了美国著名表演大师卓别林及夫人,他还陪同卓别林观看了马连良主演的 《法门寺》。 也是在思南路87号,梅兰芳迎来了抗战胜利的好消息。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梅兰芳的挚友们都来到了梅家,梅兰芳在三楼卧室剃去胡子,用一把折扇遮脸缓缓下到二楼,撤去折扇后,家人和朋友们看到一个重新焕发出艺术青春的梅兰芳。

 

梅公馆 思南路87号  图片来源:网络

 

1958年,梅家搬出思南路87号,将房屋交给当时的卢湾区房管局,随后举家迁往北京。但梅葆玖的思南路情缘并没有画上句号,他还是会常“回家”看看。“我陪很多人去参观过这栋承载我们全家很多记忆的房子。”梅葆玖说:“房子修整过了,外观没有怎么变,但内部设施更好、更现代化了。”他认为,这房子本身就是一段珍贵的历史,应该好好保留。

 

谈起他自己的近况,梅葆玖说,年纪上去了,现在很少登台,顶多是逢年过节唱一段,更多的是投身教育工作,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希望教出更多梅派传人。“我现在担任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有责任把梅派艺术一代一代往下传。”评价年轻的学生们,梅葆玖充满如师如父般的慈爱,“他们很愿意学,也是真的喜欢京剧,准备把京剧作为一辈子的事业来做的。他们学习起来也很认真,看很多影像资料,尤其是我父亲的演出资料,我当面则更多地教他们身段。”和老一辈学戏的学生们最大的不同或许是,旦角如今都是女学生在学了,梅兰芳第三代只传承了一个男旦,“男旦不在人多,但还是得传承下去。”梅葆玖这样认为。

 

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梅葆玖在《画龙点睛》演出前为观众清唱《贵妃醉酒》选段。图片来源:新华社

 

梅葆玖先生还兴致勃勃地与记者聊起他前一天晚上在长安大戏院参加的重阳节活动,他登台献唱了一段父亲的保留曲目——《贵妃醉酒》。记者可以想象当时的热闹场面:“台下肯定爆满吧。”他笑言:“是啊,昨天来了很多六七十岁、七八十岁的老艺术家,我也参加了一个节目,就是这样。”

 

2014年迎来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对于林林总总的纪念活动,梅葆玖“乐观其成”,表示“这很好”,说“我很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多看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多听一些传统文化的戏曲、音乐,对他们会有很好的影响。对于我们艺术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多排一些好的戏,让小学生、中学生都来听一听、唱一唱。”  

 


原卢湾区档案馆编审许洪新:关于梅家,有几桩事值得说说


思南路87号的梅兰芳故居,如今回到了岁月静好的模样,往事已随风散去,徒留后人想象。而思南公馆负责人表示,要了解那段岁月,务必去找一个人:原卢湾区档案馆编审许洪新。

 

2013年,许老已经71岁,在一个明媚的午后,他与记者聊起思南公馆的诸多历史细节。令人敬佩的是,为了复原这些老房子里发生了哪些事情,浩如烟海的史料整理自不必说,许老还做了难以想象的大量查访工作,细致入微到某户人家当年的佣人、管家及其后人,但凡现在能找到的当事人,都一一亲自求证。与思南路相关的资料,在家里足足装满20袋,堆起来与餐桌等高。而关于梅兰芳,许老回想说,有这样几件事值得说说——

 

第一桩事是抗战前,1933年至1937年,梅兰芳访苏访美演出,向海外传播了中国京剧艺术。

 

第二桩,抗战当中,梅兰芳从上海出发到香港,在香港时碰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梅在香港被日方扣留。闻听此讯,多方人士立即展开营救行动,最终日方同意放人。梅兰芳何时返沪备受关注,顿时谣言满天飞,甚至有人说梅兰芳飞机失事。当时一位朋友致电申报馆和梅家,说梅兰芳回沪日期是9号,申报记者非常激动地赶到梅家,发现已全家出动,前往机场迎接。然而机场左等右等不见,一位从飞机上下来的德国人称,梅兰芳没有上这班飞机,人在广州。还有人传延安路、成都路口新开了一家丽华大剧院,梅兰芳有股份,他回沪第一天会直接去戏院里演新戏,许多人前往戏院,也未见梅兰芳。26号梅兰芳从广州回沪,谣言不攻自破。

 

第三桩是梅兰芳“蓄须明志”时,有两位人物前来劝降。一位是汉奸褚民谊,他本身也是资深票友,梅兰芳拒绝之后,嘲讽他说:“你演得好,不如你自己演吧。”另一位就是当时日本宪兵司令部的林秀澄,许多资料里简称“林少佐”。梅兰芳在抗战时期息影舞台,闭门谢客,展纸作画。

 

1945年春,他和叶恭绰联合举办了一次画展,共展出170多件作品。著名作家周瘦鹃曾为梅兰芳的 《瓶梅图》题咏一诗,颂其风节:“梅君歌舞倾天下,余是丹青亦可人;画得梅花兼画骨,独标劲节傲群伦。”梅兰芳卖画和卖古董所得款项,除了维持自己生计,也维持了整个戏班数十位艺人的生活。

 

第四桩就是“甲午同庚千龄会”的成立。

 

1943年农历正月初十,时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首部《辞海》编辑的郑午昌在家庆祝自己五十寿诞。是日,梅兰芳和著名国画家吴湖帆相约前来祝寿。席间,他们谈及国难当头、生灵涂炭,无不慷慨激愤。郑午昌、梅兰芳、吴湖帆三人都生于甲午年,而甲午年恰是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之际。联想华夏国土遭日寇践踏,三位艺术家义愤填膺,为激励抗敌之志,他们决定发起组织民间爱国社团。与他们同龄、矢志抗日的周信芳、陈少荪、范烟桥、汪业尘、李祖夔、席鸣九、蔡声伯、秦清曾、张君谋、张旭人、章君畴、汪士圻、孙伯绳、陆铭春、陆书臣、杨清馨等十七位文化艺术界、教育界、工商界社会名流代表人物,响应三人倡议,毅然加入。1943年中秋,他们在徐家汇榕园相聚,联袂成盟。20位名流年龄相加,恰巧一千岁,故名为“甲午同庚千龄会”。

 

上海成立“甲午同庚千龄会”的消息不胫而走,远在大后方重庆的国画大师徐悲鸿闻讯,特地画马首折扇扇面一帧,题“马首是瞻”四字,托人送沪。

 

“甲午同庚千龄会”成立之后,每年元宵和中秋前后,20位同龄人必定聚会。届时,各携礼品互赠。郑午昌崇仰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与日伪合作的高风亮节,一次曾画梅花扇面一帧赠梅兰芳,上题诗云:“争羡东风第一枝,曾经冰霜有谁知。功名自古从寒苦,请看此花灿烂时。”

 

梅兰芳(中)指点梅葆玖(左)吊嗓  图片来源:网络

 

第五桩事是梅兰芳非常疼爱幼子梅葆玖,几乎有求必应。梅葆玖就读的磐石小学,有一次想要扩建操场,苦于没有经费,梅兰芳出手援助,在中国大戏院义演以筹措款项。

 

本文刊于《解放日报》  2013年10月21日   解放周一06/07版 


编辑:沈轶伦,邮编:shenyl032@jfdaily.com  题图来源:网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