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悼念贝聿铭:中西、古今在他身上交融贯通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9-05-17 22:00
摘要:是天才,同时也很勤奋

2019年5月16日,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于家中去世,享年102岁。得知噩耗,社会各界自发举行对贝聿铭的哀悼和纪念,记者采访相关人士,通过他们的回忆,向我们讲述贝聿铭留给世界的这些经典设计背后的人生故事。

他是天才,同时也很勤奋

1983年,贝聿铭先生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在多年的建筑生涯中,贝聿铭留下了卢浮宫博物馆、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等传世之作,而苏州博物馆是他晚年“最重要的挑战”,也是他最亲切的“小女儿”。

“苏博新馆是贝老百年建筑设计人生的心血凝结,是留给苏州人民最为珍贵的礼物,更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我们震惊于噩耗,更深怀感念。感恩贝老为苏博付出的全部心力,感恩贝老为观众带来的艺术惊叹,感恩贝老为每一位苏博人激发的骄傲和努力。”5月17日,苏州博物馆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发文悼念贝聿铭。记者从苏州博物馆获悉,苏州博物馆将举办哀悼追思会,未来苏州博物馆也将专门开辟贝聿铭先生的纪念室。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苏博提供)

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贝聿铭已经年近九旬,为了做好设计方案,并达到理想完成效果,他先后多次到苏州,每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18点一直待在工地。在此前,贝聿铭完成了位于卢浮宫拿破仑庭院内的玻璃“金字塔”设计,被授予法国最高荣誉奖章。“金字塔”成了法国新的骄傲,贝聿铭也成为法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苏博新馆馆址选在拙政园边上,负责当时外联工作的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还记得,贝聿铭在2002年为了苏博新馆设计第一次来现场查看,拙政园正好有法国旅游团在参观,法国游客们看到他,都激动地和他打招呼,有些人甚至大声说,“这是你的故乡!”贝聿铭也回给他们一个标准的贝式微笑。

贝聿铭在苏博新馆工地上。(曹俊提供)

贝聿铭注重设计细节,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为严苛。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贝聿铭仔细翻阅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分类资料,希望为每一件展品的陈列量体裁衣。苏作玉器、文房用品、象牙制品等艺术品以精细闻名,体积普遍偏小,为此,贝聿铭设计了多宝阁式的展柜,反复调整展柜的黑色框架线的粗细,以实现最佳的展陈效果。

“他是天才,同时也很勤奋,一个成功的大师必定离不开勤奋。”曹俊记得,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已经八十多岁,每当有新的想法,哪怕半夜都要爬起来做构思,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之前,主持人曹可凡曾去苏州采访贝聿铭,当时工程紧张,在大约一个星期的等待时间里,他看到贝聿铭每天身着非常雅致的西装,在馆里忙进忙出,偶尔还会俯下身来,用抹布擦拭大理石上的污渍。“他真的把自己的建筑作品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

曾建议苏博做当代艺术展览

贝聿铭1917年出生在苏州的一个望族家庭,在狮子林里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有一次来苏州,他专程带着自己的长孙去狮子林追寻祖迹。坐在假山石头上,贝聿铭对这位十八九岁的中美混血儿讲起自己家族的故事,回忆小时候在狮子林蹦蹦跳跳的岁月,想把自己身上的传统文化之根一代代传承下去。

贝聿铭于2012年完成日本美秀美学院教堂设计后退休,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家中安度晚年。他一直想念苏州,桃花坞年画、鸡头米、西花桥巷是他常常念叨的。

百岁寿诞之际,贝先生收到苏州美术馆呈送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之寿字图。(曹俊提供)

2017年,在贝聿铭百年寿辰之际,苏州美术馆举办了“贝聿铭文献展”,以图片、影像、文献资料、建筑模型的形式,展现了贝聿铭的艺术轨迹和建筑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展现了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在这位老者身上的并存。1946年,贝聿铭哈佛就读时所作的毕业设计也在展览中亮相。贝聿铭说,“我认为国际化建筑是有限度的,各地的气候、历史、人文和生活各不相同,而这些因素应该是建筑表现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于是,他设计了一个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上海博物馆,这个有庭院、有流水的建筑设计被认为哈佛史上最重要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它和时隔60年之后的苏州博物馆不无相似之处。

贝聿铭身上也体现出西方文化的重要影响。有次到苏州考察现场,工作人员先下车,正准备回身要搀扶他,贝聿铭却把对方的手甩开,坚持要自己走,因为按照西方人的理念,他不认为自己是个需要搀扶的老人。“贝先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同时又是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典范。”曹俊回忆,2001年的时候,苏博新馆工作团队第二次去美国看他做的展览概念方案,闲聊的时候,贝聿铭提到了当时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的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他建议,将来的苏州博物馆应该有一些当代艺术展览。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时,便由贝聿铭选定了三个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览,赵无极、蔡国强和徐冰。赵无极也是贝聿铭最好的朋友之一,在贝聿铭设计的每栋建筑里,都有他的作品。

上海话访谈影响了《繁花》

4月26日,贝聿铭刚刚过完102岁生日。曹可凡在朋友圈为他送上了生日祝福,没想到不到一个月时间,贝老便离开了人世。“虽然知道他最近身体状况堪忧,但还是有些震惊。”最近两年,贝聿铭仍会出来活动,100岁的生日的时候,他还到邻居靳羽西家中吃饭,并笑着说,“谢谢大家来参加我的百岁生日,希望你们等我200岁的时候再来。”2016年,他还参加了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夫人严幼韵在纽约的111岁寿宴。

贝聿铭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0岁那年,贝聿铭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上海,就读青年会中学,高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在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贝聿铭接触到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他曾说,“我从上海,略微看到了我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对贝聿铭影响至深,也是他想做建筑师的初心。在采访贝聿铭时,曹可凡曾做了个大胆的尝试——用上海话访问。没想到,贝聿铭对此非常兴奋,他将自己早年在上海发表的论文,在上海的一些童年往事都用熟悉的沪语娓娓道来。这段采访也启发了作家金宇澄对《繁花》的创作。在《繁花》的后记里,金宇澄写到:“在一篇专访里,贝聿铭问记者,能否说上海话,贝聿铭说:‘说上海话好,因为我普通话说的不太灵,说上海话比较容易点,那讲上海话吧。’接下来,贝聿铭想必是用‘较容易点’的母语(‘上海书面语’?),详谈了他的专业——‘世界建筑样式之变’——‘米芾山水画之灵感’——‘永恒建筑的意义’。在国民通晓北方语的今日,用《繁花》的内涵与样式,通融一种微弱的文字信息,会是怎样。”

曹可凡和贝聿铭 (曹可凡提供,摄影:毕悦平)

其实,贝聿铭一直比较抗拒采访。曹可凡通过贝聿铭的学生林兵从中协调,才争取到20分钟的访谈时间。“怕他拒绝,所以事先就没有跟他讲是访问。一开始,老先生还有点儿愣,但他是一个很讲礼数的人,对晚辈也非常关心,既然坐下来了,他就会认真地把访问完成。”等采访完毕摘下麦克风,贝聿铭才笑着跟学生说,“你以后不可以这个样子啊。”曹可凡还记得,导演胡雪桦曾经想跟贝聿铭合作一台关于孙悟空的舞台剧,邀请他来做舞美设计。贝聿铭对此很感兴趣,因为他也属猴,曾开玩笑说,“我的个性就像猴子一样72变。”“虽然这个项目后来没有付诸实践,但胡雪桦还对当时老先生那种可爱的调皮劲儿印象深刻。”这也透露出贝聿铭的另一面。

贝聿铭接受采访(曹可凡提供,摄影:毕悦平

龙美术馆(西岸馆)原本计划于2019年上半年举办贝聿铭文献展,贝聿铭去世的噩耗让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感到悲痛,她表示,贝聿铭文献展计划仍将保持不变,届时将向观众展出贝聿铭的设计作品,目前具体展出内容和展期有待进一步商定。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为曹可凡提供,摄影:毕悦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