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下高铁第一件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为《敦煌女儿》打气加油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19-05-17 18:29
摘要:将敦煌精神融入沪剧精神

《敦煌女儿》排练结束,樊锦诗兴致勃勃翻阅新版节目册,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在一旁介绍,“图片更新了,这里又加上一段文字介绍。”由上海沪剧院历时八年打造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5月30日、31日亮相美琪大戏院,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大奖”。5月17日下午,剧中主人公原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改革先锋”樊锦诗来到上海沪剧院,为冲刺十二艺节的全体演职人员送上意外的惊喜。

“驴叫的声音要再早两秒”“站位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多媒体要在灯光亮起后两秒再开起”、“音乐要在灯光亮起后就响起”“这里的字幕要修改一下”……临近十二艺节开幕,《敦煌女儿》剧组依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力,进行最后磨合。茅善玉召集剧组主要演员和乐队指挥、舞台监督、场记、舞美灯光、音响、装置、多媒体操作人员一同观看最新演出视频,大家不停要求按下暂停键,逐秒讨论每场细节。随后的练乐、练唱中,演员和乐队马上进行了调整。为了在参加十二艺节前有更好的实操机会,剧组还将于5月25日、26日移师江苏海安大剧院,进行一场“模拟考”,接受观众检阅。

“受限于演出场地条件,每次演出都会遇到新的问题,简化舞美、乐池太小……但整个过程中,剧组成员没有一句抱怨,大家总是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保证演出顺利完成。”茅善玉说,“剧组中有像我这辈即将到花甲之年的老演员们,他们始终起着带头作用,如定海神针,剧组中还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同样任劳任怨,为这部剧牺牲了休假,甚至至亲去世时也不能第一时间赶回去。”

创排《敦煌女儿》过程中,剧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党员始终在一线起表率作用。“对每位沪剧人而言,这八年是一次漫长但华丽的成长蜕变,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茅善玉记得,《敦煌女儿》在北京大学演出时,负责策划导赏活动的是一位上海男生,“他觉得家乡戏来演绎知名校友的故事,是一件很开心、很骄傲的事情。在上海各大高校演出时,我们也总能收到年轻观众的反馈,很多新上海人,因为这部戏开始关注、喜爱沪剧。这八年来,沪剧从小儿小女小情调到大海大漠大事件的格局转变,有了喜人的成绩。”

为了表现好樊锦诗生平,《敦煌女儿》创作期间茅善玉曾带领主创人员六次赴敦煌体验生活,用茅善玉的话说,“每次来敦煌心灵都会受到崇高精神的感召、洗涤。”茅善玉通过与樊锦诗倾心交谈,深入了解,观察她的一言一行,两人结成为“忘年交”。一次次敦煌深扎采风,主创人员感受到了敦煌人“择一业终一生”的初心不改、“舍小家为事业”的担当奉献、“用理想和坚守诠释追求”的执着坚守。

去年5月22日,《敦煌女儿》试首演前夜,樊锦诗曾在家人陪同下在东方艺术中心观看过彩排。看完演出后,樊锦诗对这个讲述“敦煌人”作品给予了十分肯定,“这个剧很有深度,唱词很有内涵,唱的也很动听。”同时,她也对演员们“用心用情用功”的表演印象深刻。茅善玉举手投足间惟妙惟肖的演绎,让樊锦诗的小孙子都冲着茅善玉喊“奶奶”。此后樊锦诗对《敦煌女儿》的修改提高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但凡戏有大的调整,她都会亲自到剧场观看演出。

在《敦煌女儿》中,茅善玉从25岁演到80多岁,从满头青丝演到暮年白发,从选择人生演到精神升华,用她的话说“非常过瘾”。剧中樊锦诗唱段都是由茅善玉亲自设计,既要表达出夫妻间丰富深厚的情愫,又要显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含蓄内敛,更要把敦煌情怀与江南韵味融为一体。为了增添表现力,她在沪剧基本曲调中增添了跌宕起伏的变化,甚至融入京剧、歌剧唱法,使之更有张力。许多唱段她都是一边流泪一边吟唱。在最新修改版中,《敦煌女儿》还加入了“数字敦煌”三维视频,让观众能更直观感受到敦煌的宏伟瑰丽。

17日从北京坐高铁到上海,樊锦诗第一站便是上海沪剧院,“每次看《敦煌女儿》,都有新的变化,我深深感受到上海沪剧院的敬业精神。”看完排练,樊锦诗特意与常书鸿扮演者钱思剑、段文杰扮演者李建华握手,“常院长,你好!老段,你好!”茅善玉笑着说,“现在我们都不叫演员名字了,直接叫角色名字。”

9月,上海沪剧院将开启“一带一路”沪剧《敦煌女儿》西北行巡演,去兰州、西安,更将赴剧中原型们工作的城市敦煌演出,这也是樊锦诗的夙愿,“西北观众很早就对我说,樊院长一定要请上海沪剧院来。”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本文摄影:蒋迪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