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人工智能正在创造出居于人类与工具之间的一类新生事物,如何为之设定伦理底线?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姜丽 2019-05-07 16:59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与人该如何相处?设定伦理底线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4月27日-28日,“当代社会的伦理挑战”学术研讨会在江西上饶鹅湖书院举行。与会者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革命性技术对伦理的冲击和挑战,深刻反思人工智能等导致的伦理后果。

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与人该如何相处?设定伦理底线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我们面前有三种可能的应对模式:一是传统模式,即把智能机器仍然仅当作从属于人的工具,这属于前人类发展模式,事实上已经很难固守了;二是颠覆模式,即认定机器人会进化到一个超人新阶段,世界将由机器掌控,作为人类的我们理当防止这种模式;三是融合模式,即智能机器和人将会协同进化的后人类发展模式,这是我们力求出现的前景。在智能科技的伦理考量中,基本的价值标准至少有两条:其一是科研无禁区,科研人员有责任(纪律);另一条是开发(创新)乃发展之源,但须遵循一定的行规和法规。伦理考量的目标在于积极促进智能科技,而不是消极喊停智能科技。人文学者参与智能科技,促进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达到普遍共识;抵制智能科技,试图回避智能时代的到来,则是不可取的。

 

《哲学分析》总编、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认为,在这样一个技术加速度发展的时代,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维持人之为人的尊严。人的尊严包括两个概念,即自主性和责任心。只有同时既体现自主性又有责任心,才具有人的尊严。目前紧迫的办法就是大家相互交流,把人类更好的生活方式想清楚,最终达成共识。他重点围绕当代社会存在的教育焦虑问题做了哲学分析,强调要看到教育焦虑的意义不仅仅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要看到在人生过程中,“成事在天,成人在己”;要把动态的成长而不是静态的指标作为教育评价的最重要标准;要避免目的的正当性被手段的不正当性所取消。

 

四川大学邓曦泽教授认为,人类文明基本矛盾正在改变,日益转变为人与技术的矛盾,即人性很可能无法驾驭飞速发展的技术而导致人类文明困局。人类文明是一个结构,它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人性、制度与技术。制度是对人性的调节,良性制度使好人更好,坏人不那么坏;恶性制度使好人不那么好,坏人更坏。而技术对人性具有放大作用,好人利用强大的技术可以产生巨大的正效用,坏人利用强大的技术则可以产生巨大的负效用。与人类以往面对危机能找到更优解决方案不同,当代人类已经陷入了囚徒困境。要想化解该矛盾,就需要设计超越现代价值的更优价值及解决方案。

 

上海大学哲学系王天恩教授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活动回归认识和实践一体化。世界的自然进化不存在伦理问题,而世界的人为创构则使伦理问题日益具有整体性,从而将伦理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整体层次。适应世界必须遵循的伦理是“适世伦理”,创构世界所必须遵循的则是“造世伦理”。大数据具有重要造世伦理意蕴,一方面,大数据的规模整全性、结构开放性、实时流动性和价值生产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伦理基础;另一方面,其统计性又使大数据应用具有巨大伦理风险。而人工智能则使人类面临伦理关系的革命性变革。

 

上饶师范学院詹世友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只能具有“类”人性。虽然它们有深度学习和搜索两大算法,似乎有某种自主性,但同样必须由人输入程序才可以做到,所以不是真正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其主体性也只能是“类主体”。人们必须与机器人打交道,不能再将它们看作是纯粹的工具。为此,我们要让机器人设计、制造、使用过程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并且在出现了错误的倾向时能检查原因,并可以追究责任。如此,机器人才能与人类协同进化,创造美好新世界。

 

《哲学分析》主编、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成素梅研究员认为,只利用传统的哲学资源来考量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是不够的,因为人工智能正在创造出居于人类与工具之间的一类新生事物,它们既具有类人性,也具有工具性,这迫切要求我们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来思考问题。首先,人工智能系统的广泛应用,已经提出了分布式智能、分布式认知、分布式决策等新的概念,我们可能需要把与这种分布式系统相关的人员捆绑在一起构成一类新的主体,来应对人工智能系统导致的伦理和法律挑战;其次,人工智能表现出的类似于人类的情感、意识、智能等,并不是一阶问题,而是二阶问题,对这类二阶问题的探索,既需要参照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相关成果,也需要揭示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硬件系统与算法为核心的软件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总之,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文明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变革现有思维方式和一切制度框架的过程,是人类真正繁荣精神文明与提升生命意义的过程。

 

本次会议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上饶师范学院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广西大学、上海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宁夏大学等单位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文内图:主办方 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