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民声直通车 > 文章详情
我和《解放日报》征文|苏祖才:钢铁工人上《解放论坛》讲实话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苏祖才 2019-05-07 06:30
摘要:党报永远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天我捧着墨香扑面的《解放日报》,心里就会感到无限的舒畅、快乐和温馨。

苏祖才近影。

 

我至今都不敢相信,我这个长期捏惯了钢钎、铁锹和榔头柄的钢铁工人在工余闲暇时涂鸦的蹩脚文字,居然在1983年8月能登上党报的《解放论坛》,而且此后还连续发表了好多篇。

 

我在家里排行老大,后面有4个弟弟和2个妹妹,全家10口人全靠在私营厂做工的父亲每月42万元(旧币,相当现在42元)的薪水勉强维持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当时的榆林区八埭头平凉街道将我们家列为重点帮困扶贫对象,定期给予经济补助,7个孩子学杂费学校全免,邻居常把大半成新的棉被、衣服和鞋帽送给我们。我刚满16岁时,街道干部亲自送我去杨浦区一家钢铁厂报到,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铸钢车间的主要工种我几乎都干过,边干边学,不懂就问,并随身带着小本子把要领记下来。1957年末,钢铁厂接纳我为正式员工,月薪66元8角,加上奖金和各种津贴,每月可得90多元,远远超过我父亲。体弱多病的母亲和白发苍苍的奶奶高兴得直抹眼泪,当时我还未满18周岁。

 

在钢铁厂,我们车间一千多名员工,紧围着三座炼钢炉日夜三班连轴转,各车间、科室、后勤部门都行动起来,就连食堂的饭师傅也把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炉前和翻砂场地上来了,全厂上下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当时,我还负责编写黑板报,受到记者老师们的青睐。不久,经领导批准,我先后被《解放日报》、《支部生活》杂志等媒体吸收当通讯员。

 

1964年7月21日,我为穷苦出身的黄克良副主任整理写成的回忆录《残忍的“选拔赛”》一文在《解放日报》刊登了,引起很大反响。

 

 

改革开放伊始,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问题提出来了。一大批老同志服从党的需要,主动而愉快地退下来。可人们也发现,有些退下来的老干部却被“塞”进了各级工会。还有不少部队转业干部由于“僧多粥少”,无法安置,只能长期在车间当工人;后来落实政策,恢复干部编制,但办公大楼里早已“人满为患”,无奈之下也只能“塞”进工会了事。这就造成不少企业的工会组织里副主席、副主任多达七八位,除了开会就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群众调侃说:“工会成了老干部的休养所了!”这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不彻底改变,企业能有出路吗?不久,我原来工作过的车间有位工会主席因年纪大、文化低,谢绝组织照顾,主动要求下去看大门,受到普遍称赞。我立刻抓住这个典型例子,有感而发,一口气写了一篇题为《有感于工会主席当门卫》的稿子,寄给《解放日报》编委周瑞金老师。之前受他辅导,我在《街谈巷议》栏目里写过十多篇一事一议的小评论。周老师收到稿子后,很高兴地打来电话,说我抓到了一条“大鱼”,认为文章切中时弊,发人深省,不但很快能见报,而且要上《解放论坛》。我听后除了惊就是呆。因为《解放论坛》专栏在广大读者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能在这块言论阵地上发表文章的大多是领导、学者或名家,而我算老几呀?我握着话筒犹豫了好一阵,后来提出请周老师帮我代拟个笔名,免得日后有麻烦。他鼓励我说:“工人作者写的东西干脆利落,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没有八股味和脂粉气,读者愿意看,上级领导也能从中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和工人群众的呼声。你不要有顾虑,还是用真名实姓好,党报保护工人作者。”这样,我的第一篇评论文章《有感于工会主席当门卫》于1983年8月11日第一次登上了《解放论坛》。意味深长的是,上海市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的消息也在同一天见报。

 

有党报撑腰和读者支持,我心里更有了底气。《工人的劳动服装也要改革》(1984年5月11日)和《要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1985年3月4日)两篇评论见报后,曾引起争议。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各行各业产业工人及钢铁工人的劳动服装是啥模样,大家有目共睹,毋庸赘述。后文阐述了厂长的自主权与职工民主权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有段时期片面强调厂长自主权和决策权,出现了部分厂长侵犯甚至剥夺职工群众民主权或切身利益的倾向,职工选举产生的职代会形同虚设,引起群众不满。由于把握住问题的关键,议得比较准确,社会反响很好。《改革也要考虑到老年职工》(1984年8月12日),老工人看了报纸后很感动,说我在党报上讲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心里踏实多了。有的还把报纸带回家,说要多看几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组织在着重解决优秀知识分子“入党难”问题的同时,培养和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工人师傅入党。但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党员仍然比较少,艰苦的、劳动强度高的岗位党员更少。工人们打趣说:我们班组的党员少得快要变成“国宝”了!第一线生产岗位党员越来越少的严重状况,削弱了党同工人群众的直接联系,亟需引起关注。于是,我就从工人师傅的这句俏皮话起头,写出了《生产第一线的党员太少了》(1986年7月31日)。文章见报后,周瑞金老师告诉我,市委组织部领导非常重视,专门为此发文要求各级党组织调查、重视、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其实,早在1983年2月7日,我曾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勇于重返生产第一线》的评论,随着大批老工人退休,以及许多党员被借调、商调或抽调到各类管理部门,生产第一线岗位上青黄不接,技术力量薄弱,政治素质骤降的状况尤其突出,吁请有关领导“手下留情”,不要再无休止地到生产第一线来“淘宝”了,同时欢迎被借、商、抽调上去的老同事、老朋友“归队”与“回炉”,勇于重返生产第一线。后来的事实表明,老旧钢铁企业关、停、并、转之后,以前那些在原单位想方设法到办公室里寻觅“清闲”的人,在人才市场处处碰“鼻”,寸步难行;而那些长期在第一线经过锤炼的中、青年工友,则成了招聘单位的香饽饽。

 

弹指间,63年过去了,党报永远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天我捧着墨香扑面的《解放日报》,心里就会感到无限的舒畅、快乐和温馨。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王玲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