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当阅读不再孤独:从共读到文字弹幕,社交化阅读渐成主流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9-04-22 06:30
摘要:你阅读了吗?

当互联网成为我们所身处时代的关键词,就连阅读这种曾经私密的、个体化的行为,都被囊括进一张巨大的“网”之中。打开“起点读书”,随机点开一本热门小说,可能是《大王饶命》,也可能是《全球高武》,你会发现,每段话后面的“段评”,每个章节的“章评”好不热闹,读者前排占楼、编段子、纠错、完善世界观,就像“文字弹幕”;以至于一本书如果评论不到“10万+”,压根算不上爆款网文。

 

这张网名为“社交”。网文如是,不少主打传统出版物的阅读APP,也同样打出“让阅读不再孤独”的口号。微信读书不仅可以关联好友,还推出排行榜等功能,多少人与你同读一本书一目了然。而在网易蜗牛读书上发起“共读”后,读者可以与好友在同一时段读书,双方都能看到阅读进度与速度。

 

从“文字弹幕”到社交化阅读,强调分享、互动、传播,乃至共时间、共平台、共阅读的“共读”概念正在兴起。阅读并不再追求“埋首故纸堆”的冷清,社交互动带来的热闹与参与感,正成为读一本书的乐趣所在。

 

评论数不到“10万+”不成爆款

 

翻开网络小说《大王饶命》第一页,每段文字后面都跟着一个数字——99,这是所能显示的段评数量的上限。即便是章节名“庙会”后面,都有人留言“唯一的空位,抢了”。

 

2017年,当起点读书出于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评论”的社交需求而尝试推出“本章说”功能时,阅文集团原创内容部高级总监杨沾完全没料到会如此之火。“在移动阅读端开始普及以后,用户的阅读时长越来越久,表达欲也很强,他们看到精彩段落,会忍不住想知道同好的阅读感受,从章评到后来的段评,就是解决这一社交需求的‘痛点’。”

 

《2018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评论数前50的作品累计有2800万条评论,单部作品最高达150万条。因此内部编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有作品的评论或“吐槽”数量超过“10万+”,才算人气旺盛。有编辑直言不讳:“现在的环境里,段评越多代表粉丝活跃度越高。没有人否定你、DISS你、嘲讽你,或者和你互动,恰恰表明作品没有吸引力。”

 

“粉丝”,是看段评、章评时很容易冒出来的一个词。除了传统的针对作品内容、人物描写、情节描写的评论外,粉丝间的互动与脑洞才是段评、章评的精华。“会有一些社区化的行为,比如章节名、段落后面去‘抢楼’‘占座’,纯粹是粉丝与粉丝的一种互动。”杨沾说,“另一种是针对读者喜欢的元素的演绎,根据作者设定的角色,读者在评论中编小段子、推出人物小传、写同人或完善世界观。比如写到一棵树,作者没有去梳理,反而是粉丝帮他梳理出来,在评论里加以讨论。”

自从起点读书推出段评、章评功能后,读者反响热烈,以至于一本小说如果评论数不到“10万+”根本算不上爆款,坊间甚至笑言“本章说”才是小说的核心。 

 

评论比正文更精彩

 

阅读时,忍不住点开的段评,就像小说上飘过的“文字弹幕”,已自成一派了。这种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经“共读”所创造的文字内容,不仅颇具趣味性,同时也成为社群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在网文作家“志鸟村”的新书《大医凌然》里,读者已经N次盼望“绿萝”出场了。不要误会,这只是家家户户最常见的一盆植物。来自“观鸟团”的粉丝科普道,绿萝来自手术区边上的环境描写,“大家觉得绿萝缠缠绕绕的,和边上的植物很有CP感。作者隔几章描写环境的时候,绿萝就要出场,久而久之,如果不出场,大家就会在评论里想念绿萝,这是纯粉丝的一个符号”。网友“封訫”说:“十分钟才看半章,时间光用来看书评了,书评比正文还精彩。”

 

正如绿萝成为小说标志物一样,每本小说的段评、章评,都会在粉丝“共读”的过程中,演绎出独有的社群文化特点。“坊间都说,本章说才是一篇网文的核心。”网文作者府天说,“看到一个笑点,你会不由自主想知道有没有人和你想的一样。”

 

同时,“共读”中的共创作特点也直接作用于作者。网文时代,写作者不必再等待一封封读者来信,因为读者的反馈已及时出现在段评中。“段评给作者提供创作养分,《大医凌然》是一部专业医疗小说,用户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手术案例,各种病情的表征,甚至还有一些纯医疗笑话和梗,志鸟村有时候会采用,采纳之后还特地用学术论文的备注体来标注,既丰富了内容,粉丝们也特别开心,经常被选中的读者,已经是段评中的明星人物了。”杨沾说,网络文学自带社交属性,“一个完整的IP世界,肯定不是作者一个人创造出来的。作者塑造的是价值观、标志人物、主体故事,整个世界的扩展是靠粉丝共创出来的。”

 

读书APP主打熟人“共读”

 

如果说网络小说的“共读”主打社群文化与粉丝特性,目的是将原本隔着网线的陌生人聚拢到一起;那么,更多以传统出版物为主的阅读平台,则把熟人社交提上了议程。

 

与其他读书软件将首页设置为“书城”或“书架”不同,微信读书把首页留给了“发现”。向右滑动页面,“朋友们都在读”的书籍赫然出现,或是麦家的《人生海海》、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或是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好友品味”成为选书时的参照。翻开书籍页面,假设是汪曾祺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者能看到有5160人阅读此书,668人发表点评。更仔细一点,会发现不少精彩段落已被“划线”,如这一段——“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点击划线段落,能看到读者的在线评论。不仅如此,微信读书还能直接关注微信好友,好友的读书时长、笔记、点赞数、书籍评论一目了然。甚至于还每周结算一次“读书排行榜”,比拼好友间的读书时长。

微信读书APP中,读者能随时随地看到他人评论,形成线上讨论空间。 

 

“社交化阅读最大的便利在于,你能了解朋友的喜好、感受,迅速找到口味相近的同一类人。”从事品牌宣传工作的王小倩说,“也能从朋友的书架上‘偷书’,参考朋友的选择,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与好友共阅读,成为微信读书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我从来不觉得阅读是那么私密的事情,你的评论、笔记、读的书以及阅读品味,都是可以拿出来讨论的,这反而能促进对阅读的理解。”在北京工作的证券行业分析师东东,年初开始使用微信读书,已读完27本,读书时长累计135时41分,“比如悉达多·穆克吉的《基因传》,就是经朋友分享发现的,我之前只读过作者的《癌症传》。”对东东来说,分享阅读再自然不过。大学时期,他与三两好友在清华大学广播台创办了一个节目,名为“珊越拾穗”,每期大家聚在一起聊一本书。后来毕业了,有人去法国、美国留学,有人工作了,节目却一直保留下来,五个老朋友线上聚会,在网易云音乐上定期更新,讲述关于读书的一切乐趣。

 

网易蜗牛读书更把“共读”概念摆在明面。读者可以从“书桌”上挑一本书,并加入共读小组;也可以发起共读,与好友在同一时段内同读一本书。“共读的排名是一种激励,别人的读书时长远远超过你后,就会有危机感,马上利用接下来的碎片化时间把排名冲上去。”媒体从业者张婷新加入了《明朝那些事儿》共读组,组内排名第一的读者已经阅读了7848分钟,“排行榜虽略显功利,但也不失为一种督促。”也有读者认为,“共读”代表着更高效率,“部分出版物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内容存在错误,阅读时,先前的读者已经指出错误并加以改正,这同时也激发了后面读者的探索欲。”

 

阅读再也不孤独

 

在社交媒体处于全盛期的当下,“分享”“转发”是最常见的互联网使用行为。此前,亚马逊中国发布的全民阅读报告显示,八成左右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豆瓣、知乎等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阅读社交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阅读是天然带有情绪的,读者有分享和讨论的冲动。纸质书时代也有,但不能提供那个环境,但互联网产品能满足需求,让读者实时互动。”有学者认为,阅读社交化与新一代用户特性有关,“新世代年轻读者天生带有网络社交的基因,他们更乐于表达、分享,粉丝社群归属感很强。”

 

在起点读书上,读者的段评、章评已是新的文化现象,成为补充小说文本的丰沛养分。读者抢楼、占座、吐槽、正经评论,把小说阅读本身变成一种社交互动行为。在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等APP上,读者们互相窥探书架、记笔记、拼时长,强调阅读时的“他人在场”,把读书品味变成寻觅知音的方法。无论如何,阅读再也不是一种孤独的行为。“阅读时的留言互动,其实是一种再创作的参与式文化。读者通过文本完成自我呈现,同时利用赛博空间中的参与行为,获得身份认同,进而完成某种社会交往。”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孙祎妮分析,社交化阅读之所以成为可能,归因于互联网技术赋权,用户可以通过实践参与具有相似认同及相似阅读偏好的群体中,“另一方面,我们身处媒介化的社会,媒介的逻辑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化阅读正是其重要表征。”

 

“社交化阅读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因为读者间的交流互动,明显有助于作品的传播以及内容的升华及延展。”杨沾表示,网文行业会继续朝社交化迈步,“现在的产品有针对评论的本章说,针对粉丝兴趣的‘圈子’,针对人物的‘角色卡’,内里都蕴含了社交导向。未来,IP运营会更强调社交互动,引入更强的共创功能,比如把粉丝的手绘、音乐都在整个IP世界中呈现。”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苏唯
内文图:阅读软件截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