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未来15到20年,中国科技创新孵化模式可能发生重大改变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2019-04-19 15:44
摘要:长三角一体化必将促进科创中心建设,其中科技载体如孵化器等的建设,也将承担重要角色,当前的问题在于科创载体自身的“创新性” 还有所不足

1987年6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也是中国企业孵化器的最早雏形。30多年来,孵化器模式伴随的中国经济一路成长,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纳入火炬计划统计的众创空间有429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有3255家,企业加速器有400余家,三者共同形成接递有序的创业服务生态。

 

对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科技创新载体的研究。所有的科技成果都需要载体和平台进行转化,不可能直接进入市场并自然产生商业模式。因此对这种科技载体的研究,尤其是其模式、样态、功能和作用,如何助力企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清晰的理论建构,回答并指导现实的实践。由李湛、张剑波所著《现代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书,正是对这一理论需求作出的努力回应。

4月18日,“上海科创中心与长三角一体化”学术研讨会暨《现代科技创新载体发展理论与实践》新书发布会,在上海社科院召开。来自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市科技政策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产业园区的管理者,围绕上海科创中心与长三角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园区与孵化器管理、科创载体的功能定位等话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剑波研究员认为,现代科技创新载体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基础设施,是集聚创新要素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托。

 

原上海科学学研究所所长李健民研究员认为,长三角一体化中科技制度安排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地方、政府与市场、载体与主体、竞争与合作这四个方面的关系。

 

复旦大学朱春奎教授认为,要密切关注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构想,这有可能改变中国过往的科创孵化模式,带来载体的升级,影响深远。由于未来15到20年,世界科技革命创新性突破趋缓,可以预见中国科技创新孵化模式可能发生重大改变。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邓智团研究员认为,创新载体的打造,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城市、技术、园区和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按照“城兴人、人兴业”的城市发展新逻辑,推动形成新的以“创新街区”为代表的新创新载体样式。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党委书记王震回顾了上海科创孵化器的发展历史,指出上海探索了全国第二家孵化器,率先提出并实践创业苗圃、加速器等创业孵化生态链条,并推进创业导师制度。他还提出上海企业加速器的建设要加强创业空间保障的观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湛研究员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必将促进科创中心建设,其中科技载体如孵化器等的建设,也将承担重要角色,当前的问题在于科创载体自身的“创新性” 还有所不足。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干春晖教授认为,要特别注意长三角一体化与科创中心建设中的激励问题,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也存在一个激励的问题。激励机制解决不好,会扭曲很多行为,产生不良效果。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