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民声直通车 > 文章详情
我和《解放日报》征文|钱汉东:人生旅途中巧遇良师益友
分享至:
 (1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钱汉东 2019-04-22 07:00
摘要:《解放日报》陪伴我从少年走向老年。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最好,家父说其他的东西能省则省,但《解放日报》一定要订。当时的报费每月1元人民币。每当穿绿色制服的邮递员在家门口叫家父的名字,并说“收报费了”时,母亲就拿出1元钱交给邮递员,然后接过一张狭长的加盖邮戳的凭证。每月1次,故印象特别深刻。

 

家父是《解放日报》的忠实读者,用现在的话来说,算是超级粉丝。他下班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报,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成了他忙碌一天后最惬意的时刻。每逢休息日,他更是会将当时仅四个版的报纸翻来覆去看上大半天,看完了,还会利用吃饭时间给家人介绍报纸上的各种趣事,分析国内外形势。家父14岁因故乡诸暨闹灾荒,家道中落,来上海纺织厂拜师学艺,在沪上受到地下党的影响,组织过工人罢工等活动。解放后读夜校到高中毕业,翻身感特别强,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兄弟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养成了读报看书的习惯。我特别喜欢读“朝花”上的文章,我的文学梦就是在此萌芽的。每每看到“朝花”上的文章,我期望有一天也能在报上看到自己的文章。

 

“文革”初期,造反派强进《解放日报》,报纸一度受困,无法出厂。看惯了党报的家父突然没有报纸看,好像丢了魂似的,他生气地骂这些人无法无天。那天,我徒步来到位于汉口路的报社,看到报社外墙上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门口人山人海,不少人在那里振臂高呼:“我们要看《解放日报》!”这句话也代表了我的心声。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报社,当时的情景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我与《解放日报》结缘纯属巧合。

 

1971年2月我从淮北回沪过年,家父让我去故乡钱池,在回沪的列车上,巧遇从杭州上车的《解放日报》编辑张也平先生。张先生方脸大眼,四十开外,坐在我身边。他热情随和地与我交谈。当得知我在淮北插队,常给报社电台写稿时,他很高兴地说:你也可以给《解放日报》写稿啊!这让我很兴奋,临别时,彼此留下了联系电话和地址。回到淮北后不久,我就收到了张先生寄来的信函和书籍,他勉励我要努力学习,坚持写作练字。后来他去援藏,百忙中还不忘给我寄书籍。上世纪80年代初,他负责华东区的编辑工作,约我写稿,我便写了《访蔡东藩故居》一文寄给他。张先生觉得不错,准备采用,并说:“你的毛笔字写得不错,再配写一下标题吧。”就这样,第一次,我的文章和书法作品就一起见报了。一下子梦想成真,这种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钱汉东上世纪80年代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文章剪报,其中《访蔡东藩故居》一文标题为钱汉东书法。

 

我的大学老师罗君惕教授,花了40年时间写了一部《说文解字探源》。这部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无出版社愿意出版。我与张也平先生商量,他让我写一份内参。后来,我真的写了一篇内参文章,引起了胡乔木的重视,作出了批示。后来,此书由商务出版社影印出版。张先生是我认识的第一位《解放日报》朋友,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思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许多名著得以重见天日,上海成立了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解放日报》适时推出《读书》版,引导大家读书求知,还与上海总工会等多次联合举行全市征文比赛。在一次比赛中,我荣获征文一等奖,也有幸认识《读书》版责任编辑伊人兄。我俩都是鲁迅的忠实粉丝,故十分投缘。鲁迅是硬骨头,他用手术刀来解剖国人灵魂,描写权贵的丑恶和“小人物”的不幸,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一潭古老沉睡死水里的曙光。伊人不爱高谈阔论,朋友聊叙,他总静静地听,偶尔露出欣慰一笑;但他写的抨击时弊的文章,却十分深刻犀利,常常引起读者共鸣。伊人做编辑十分用心,要求很高,要想在他编辑的版面上发表文章,必须是用心之文,这是我在他主持的版面上发一些读书心得和评论的真切体会。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伊人开辟了“破壁者列传”专栏,请我题写栏目名称,这让我倍受鼓励。我在业余时间更用心地习字,现在回想起来,我能为中华四大佛教名山和国内名胜古迹写题众多碑匾,与当初《解放日报》张先生、伊人先生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在《解放日报》综合性文艺副刊 “朝花”上,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许许多多著名作家、艺术家的作品。其品位高,不媚俗,书香味浓郁,数十年来形成了深受读者和作者信赖的品牌。著名作家袁鹰曾说:“我国报纸林林总总,副刊办刊5000期的,恐怕是凤毛麟角。”如今报纸版面扩大了,内容更加丰富了。我在文汇出版社做编辑时,策划编辑了《朝花随笔精选(1997—1999)》一书,书中收录的140余篇作品,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真实地记录了上海两个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可谓精品荟萃,雅俗共赏。编书时我特邀时任报社总编辑贾树枚先生撰序,他一口答应。在序言中他指出:“如果把《解放日报》比作反映当代上海改革、开放、发展、变化、奋斗、腾飞的交响乐,那么‘朝花’便是这部乐曲中的华彩乐章。”贾先生的话是对“朝花”最好的褒奖。

 

钱汉东近影。

 

有人把《解放日报》看作是一部上海当代史,她真实地记录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作为读者和作者,亦见证了她所走过的不平凡历史。她陪伴我从少年走向老年。今天,当我回想起这些往事时,心怀感恩之情。感恩报社编辑对新人的帮助和提携,也感恩报社领导对新人的关注和培养。如今,新一代编辑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报社传统,不辱使命,敢于担当,一定会谱写出《解放日报》更新更美的华彩篇章。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王玲英
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