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上海一周】黑洞、F1和上海的“七连冠”
分享至:
 (1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9-04-17 16:05
摘要:站到世界的聚光灯下,并借此体现“全球影响力”,无疑是这座全球城市一直以来的念想。

 

F1把历史上第1000站大奖赛放到了上海。为了庆祝,上周六中午,人们第一次在市中心新天地的街头听到F1赛车的轰鸣声。

 

而在几天前,这座城市刚刚见证过一个更具历史意义的时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见”了黑洞。

 

北京时间上周三晚9时,全球六大城市——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同步召开新闻发布会,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发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

 

尽管意义并不能相提并论,但对上海而言,F1和黑洞照片的出现,都意味着一个“高光时刻”。借由两个万众瞩目的符号,人们在上海“看到”了全球(甚至宇宙),同时也在被世界“看到”。

 

站到世界的聚光灯下,并借此体现“全球影响力”,无疑是这座全球城市一直以来的念想。

 

新天地举行的F1赛车街道表演。邵剑平 摄

 

当然,F1将第1000站放到上海,有其商业上的考量。这恰在一个侧面印证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市场——而不只是赛场——的特殊吸引力。

 

而黑洞照片的发布,也将上海列为“主场”之一,则折射这座城市在全球科技前沿的“存在感”。

 

根据媒体报道,全球共60多个研究机构、至少20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了此次黑洞观测项目,中国大陆16名学者中,8人来自上海天文台。上海虽然没有直接架设望远镜,但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深度参与了相关理论解释工作,并派人前往夏威夷和西班牙协助观测。

 

也就是说,在这项划时代的研究中,上海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介入。对一座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而言,无论程度如何,这种介入本身就极富意义。

 

在全球尖端科技项目中占据一席之地,是获得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条件。而能参与这样级别的项目,本身就是未来深度介入更多前沿项目,甚至在重大科技领域扮演主导作用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这样的纯粹理论研究项目中投入精力,对更大层面的科技创新,亦有重要的带动之功。

 

人类史上第一张直接对黑洞观测的天文影像,事件视界望远镜拍摄

 

黑洞照片被刷屏时,也曾有过“有没有用”的疑问。但这项令全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魂牵梦绕,也让众多外行人“不明觉厉”的研究,恰恰触及科学技术的终极问题:想象力与创造力。

 

换一个视角来看,一切能直接发挥作用的核心技术乃至产业背后,也都需要基础科学的持续探索突破,来提供持续支撑。而一座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在具象的科技成果之外,更需要在非功利的层面呈现全球视野和历史情怀。

 

巧合的是,就在这周的头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安排的一场调研,恰好将基础研究作为主题,并呼吁上海在此方面更多用力。

 

李强调研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正宝 摄

 

4月8日,李强再一次前往复旦大学,特别到江湾校区考察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海数学中心。前者有“应用”二字,所涉领域同上海重点攻坚的集成电路等产业息息相关,但其侧重点恰恰在于前端的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前沿基础研究。

 

后者就无需多作解释了。李强同李大潜、洪家兴、陈恕行、陈猛、李骏等复旦多位数学家围坐在一起,上来就表示“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被誉为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没有基础学科‘深蹲助跑’,就无法实现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起飞跳跃’。”李强说。特地围绕基础研究进行调研,亦出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总体考虑。“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上海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石。”

 

此前,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上海希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以此体现科创中心的影响力和含金量。

 

为此,上海特别请来包括26位诺贝尔奖得主和8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国际知名学术奖项得主在内的30余位科学家,召开“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高层也多次表示,希望通过其他各种平台和载体,吸引世界级的科学家到上海开展科研活动,在前沿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探索。

 

而不断培植本土的基础研究精英,抬升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更是获取“全球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多位数学家同李强在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座谈。陈正宝 摄

 

在以基础学科实力和底蕴深厚著称的复旦,李强就特别希望校方在过去基础上“全面加强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此举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基础学科研究水平”,并“提升基础学科对应用学科的支撑度和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度”。

 

另一方面,能否让更多有志于科学者潜心钻研,特别是在那些精深、小众,甚至一时半会看不出太多功用的领域,有充分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很大程度上也折射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包容度。

 

就在黑洞和F1的热潮尚未散去的上周日晚间,上海还迎来一个好消息——在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发布的2018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名单中,上海排名第一,并在这项评选活动中实现“七连冠”

 

衡量吸引力的指标很多,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项,正是通过各种制度创新营造出的尊重创造、善于包容的制度环境,以及从中引出的包容文化。它可能带出各种具体的成果,但更会为一座城市的气质塑型。

 

李强在复旦表示,要鼓励科学家们沉下心来,潜心研究,久久为功,力争拿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为此要全面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宽松环境,改革科研绩效评价机制,让科研人员静心思考、潜心科研。

 

这些话,字面上是说给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者们听的,但其间蕴含的对包容度的强调,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的许多人。

 

而这种吸引力和包容度,最终会转化为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包括大大小小的“高光时刻”。

 

题图来源:邵剑平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