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中,为何要对合肥“刮目相看”?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孔令君 2019-04-15 19:21
摘要:合肥的科创实力让安徽有了“底气”。

最近,合肥的新闻关键词是“科创”。4月11日集中召开“科技三会”——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最新的消息,是位于合肥滨湖新区的安徽创新馆将于24日正式开放,展馆内重点布设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厅,集中展示了量子信息、聚变新能源、同步辐射和合肥光源、稳态强磁场、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等大科学装置。

 

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中,合肥让人“刮目相看”。2008年,合肥GDP约为1665亿元,还不及浙江嘉兴。十年间,合肥接连赶超8座省会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会址先后落户,“东方硅谷”、“创新之都”的各种美誉也相继而来。在沪苏浙不少人印象中,同处长三角的安徽是个“后进生”,甚至有人操心,G60科创走廊扩容速度是否太快,安徽那几座城市能否快速融入沪苏浙核心区域的“朋友圈”。如今看来,合肥绝不仅是“科创朋友圈”中的普通一员,智能芯片、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以及“人造太阳”、超导装置等大批顶尖科技成果密集诞生于合肥,这必将带动G60科创走廊九城乃至长三角更多城市合理布局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促进资源配置一体化。

 

更有意义的是,一体化是取长补短的过程,长三角各地都开始关注并认真分析合肥“崛起”的路径——它闷头于科技创新,甘于“沉默地长跑”。追溯合肥发展的历史,不少人都知道,合肥刚成为安徽省会时,不过是个“三五城市”,面积5平方公里、5万人口、5家作坊,几乎是一个小县城的规模。后来,合肥抓住了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外迁的机会,当年有句话:“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那之后也尴尬,合肥薄弱的产业基础,与中科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难以匹配,有人评价是二线城市一流科研,中科大的毕业生不少也不愿意留在合肥。

 

合肥不气馁,十多年乃至几十年在科技与新兴产业上默默投入。比如十多年前京东方落户合肥时,合肥在年度可用财力只有100多亿元的情况下,为京东方提供90亿元资金支持,并在全国首创了一种政府领投、社会资本参与的新型投融资模式。此后十多年,京东方在合肥累计投资已超1000亿元,并带起一整个芯屏产业。还比如科大讯飞,如今在人工智能领域已人尽皆知的企业,曾几何时不过是中科大十多位同学在学校附近的一间出租房,创业关键期得到了中科大与合肥市的支撑,如今发展成一片“中国声谷”,成为首个国家级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区。中科大对合肥的“反哺”不仅于此,全球量子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全部出自中科大。合肥已诞生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成立70亿元量子基金,加速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研究室。在合肥,“科大系”企业多达几十家,除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外,还涉及高温超导、纳米材料、新能源等多领域。

 

合肥的科创实力让安徽有了“底气”。在11日的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安徽省长李国英强调,安徽有责任、有条件也有信心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创新是源头。去年,安徽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2%,达到2.09%,创历史新高;全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超过10件,13项科技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

 

创新的投入,见效需要时间,不仅要靠市场之手,更需要政府之手的关键一举。这是合肥科创“沉默长跑”的最重要启示,如今长三角的科创协同,绝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而要埋头把对的事情做长久,一砖一瓦建设,让高校科研机构、创业者、风险投资方、大公司和容错机制形成一整套创新生态链。

 

合肥还在继续投入。合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上升到3.2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二。去年底,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揭牌,要举全省之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同日,合肥国际人才城也正式“开门”。如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变堆园区工程已开始建设;日前消息,注册资本20亿元的“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正式落户合肥滨湖金融小镇……在G60科创走廊上,切莫小看合肥的潜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