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民声直通车 > 文章详情
我和《解放日报》征文|杨成绪: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写了25年元旦国际述评
分享至:
 (1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成绪 2019-05-13 07:00
摘要:从1995年开始至今,我以新年国际述评的形式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触及到四分之一世纪起伏不断的国际形势变化。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我提前在同济附中毕业,准备投考大学。是年8月,一个炎热的夏天清早,我的同学拿着《解放日报》,在我家楼下门口喊我,“你考上了复旦大学,今天《解放日报》登着你的名字。”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解放日报》上。又有谁知道,日后我和《解放日报》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

 

杨成绪近影(王清彬  摄)。

 

早在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不久、在华东暨上海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翻译处工作时,就经常为《解放日报》国际报道的编辑和记者担任德文口译工作。我第一个交往的是记者屠培林。他在解放前夕以报道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残暴杀害的工人运动领袖王孝和而成为上海名记者。当时还有三四位编辑和记者(姓名记不起了),后被新华社调走,担任驻外记者。这是我和《解放日报》早期的接触。

 

始于1995年元旦的国际述评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从翻译、新闻工作者到外交官,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从1993年起,我出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可以说正式开始从事国际问题的研究。此前我已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1994年底,时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吴谷平前来北京邀请一些老大使,座谈当年国际形势的特点,展望未来一年的发展趋势。座谈后,吴谷平约请我执笔,写一篇综述。这篇综述题为《国际关系调整 酝酿重大变化》,刊登于《解放日报》1995年新年的第一天。谁也没有想到,我以新年国际述评的形式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从那年开始竟一直延续至今,已有整整25年了。

 

1995年1月1日,杨大使为《解放日报》国际版撰写的第一篇元旦国际述评。

 

当时这篇文章写道,“美国收缩力量和其他大国重视发挥独立作用给相互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世界各个大国相互之间利害冲突和依存制约并存。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组合,朋友和对手关系不时转换,时而矛盾激化,时而妥协缓解。”吴谷平后来著文评论称,时隔二十年后,深感这些判断正确(注:《笔端——二十多年来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和思考》,杨成绪著。前言第4页)。

 

从1995年到2019年,25年的元旦国际述评,触及到四分之一世纪起伏不断的国际形势变化,浓缩了国际形势变化的实质内容,提炼了国际格局从渐变到剧变的历程。上世纪末,我撰写元旦国际述评之初,往往一是发表对过去一年国际局势发展的看法,二是对新的一年国际形势进行前瞻。后来国内新闻媒体多在每年年终前,就纷纷发表对当年局势发展的分析和论述,从此以后,元旦国际述评也着重于对未来一年的国际形势的预测。文章短了,字句也简明扼要了,这更便于读者查阅。虽然年年的预测总有不同程度的误差,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比如我记得2003年元旦国际述评指出,“2003年朝鲜半岛危机仍有可能出现绝处逢生的局面”,而伊拉克战争“难以避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两个判断无疑符合实际情况。

 

成为《解放日报》的长期撰稿人

 

我依然记得早在1995年前,就为《解放日报》撰写过一些稿件。有记录可查的是1992年11月4日,发表了《东北亚形势与大国关系》。这很可能是我在《解放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二十多年来,《解放日报》发表了我七八十篇文章,此外还有不少记者采访时发表的谈话。就内容而言,主要涉及国际形势的发展、世界格局特点和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不少文章论述大国关系、大国博弈、大国各类三角关系,还有不少文章阐述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取得的重要进展。

 

我作为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会长,经常作为观察员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由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倡议成立的,因此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有权作为观察员出席会议并讲话七分钟。因为是观察员,不是政府代表团成员,可以安心地听会。我利用这一机会,多次撰稿,采用记者的视角,报道会议的广泛内容。

 

此外,我在东、西德从事外交工作十余年,注意观察德国内外政策的变化,就此题材也写了不少文章。特别是关注德国的大选,事前有预测,事后分析德国政党组合、力量对比和政策走向。

 

和《解放日报》编辑部的紧密合作

 

二十多年来,负责《解放日报》国际版的副总编有好几位,国际部主编也是不断有新人接班,年青的编辑和记者亦一再涌现。可在我的感觉中,似乎始终和原班人马一样,与一代代人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密切关系,我们之间从来没有出现过误解。我和编辑部不时交流对国际大事的看法,这对我撰写文章很有裨益。如元旦国际述评,我往往是在每年12月底成稿 ,编辑部几十年如一日,总是在次日发表我的文章。有时,编辑部会修改我的标题、调整段落、修正不符的事实、改正不通顺的语句,我总是密切关注,深感受益不浅。而更重要的是,和《解放日报》的合作,鞭策我坚持几十年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不时著书、编书,为报刊杂志㝍稿,也在鼓励我要坚持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日报》几乎是最早的除了采用新华社国际新闻通稿外,还发表一些自已国际评论的地方报纸。上世纪末开始,编辑部还逐渐采用老大使撰写的有关国际问题的文章,此后还建立了大使专栏。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高官王嵎生大使组建的由外交部老大使组成的“时事评论小组”,与《解放日报》有多年的合作,小组组长由华黎明大使和刘宝莱大使先后接任。现在较老的大使写得少了一些,而六七十岁的大使正在接班。他们思路敏捷,善于抓住问题,文笔生动。我相信,老大使们和《解放日报》的合作会更为密切,更有成效。

 

杨成绪和美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作者提供)。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王玲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