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三个和尚》《猪八戒吃西瓜》……这些满是“童年杀”的作品都出自他的笔下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9-04-10 17:00
摘要:一生用作品说话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吊水吃。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三个和尚》曾获丹麦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影展银质奖和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至今让70后、80后们津津乐道。同样由美影厂拍摄的《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还有美术片《金色的海螺》《天书奇谭》等,无不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杀”。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些作品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包蕾,《三个和尚》《猪八戒吃西瓜》是他的童话代表作,他还撰写了大量动画片剧本,《金色的海螺》《天书奇谭》等都在其列。为纪念包蕾先生诞辰100周年,上海作家协会、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共同组织编写了《对包蕾先生的念想与敬意》纪念文集,今天(10日)在上海作协大厅首发并举办座谈会。

 

包蕾出生于1918年,1989年去世,原名倪庆秩,浙江镇海(今宁波)人,1941年肄业于复旦大学,中学时代时就曾自编自演过独幕剧、话剧,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十三队演员、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国泰影片公司编剧。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1953年,包蕾领命策划创办《少年文艺》,带领更年轻的李楚城、钱景文、任大星等,把新中国“儿童文学第一刊”办得风生水起,从此引领我国少儿文学几十载,《少年文艺》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摇篮”。

 

《小金鱼拔牙》《理发的故事》《小熊请客》《猪八戒吃西瓜》……包蕾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故事明快活泼,语言充满童趣。纪念文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锦江为此次编选定下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包蕾先生本人的著述为主,尽可能展现其创作和理论的真实风貌,让先生自己的文字说话。纪念文集第一部分就是包蕾的童话作品,以《猪八戒吃西瓜》为代表的“八戒新传”等故事,至今读来仍然生动可亲。张锦江说,包蕾创作《猪八戒吃西瓜》,并非仅仅借鉴了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原型,更重要的生活启示来自一个孩子吃了他留着夜晚写作时吃的饼干,孩子一次次控制不住自己把饼干“贪吃”光了,还来自于偶然看见一张“不要乱抛瓜皮”的图画的触发,才写出了这个纯朴天真,却又好吃懒做的猪八戒童话故事。

 

谈及自己的创作经验,包蕾曾说,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童话要力求避免太实,从儿童生活中吸取养料,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是完全必要的,但写成作品时不必就某件具体的事件或人物来做蓝图。他还曾表示,童话作者要向安徒生等世界大师学习,也要向我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学习,比如《西游记》所写的不一定是童话,但里头的人物深受儿童喜爱的原因就值得探究学习。可以说,包蕾笔下的“八戒新传”等故事就是他将古典文学精髓与儿童生活结合的产物。而《三个和尚》来自民谚“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启发,体现了他对民间文艺的重视和熟悉。

 

儿童文学作家、文集副主编任哥舒说,包蕾的作品中洋溢着孩子们自己的气息,他就像是孩子们和蔼可亲的“忘年交”玩伴。包蕾先生小时候家境富裕,但他有许多孤独感,他希望孩子们不再有他那样的孤独感,而有更多的快乐。因此,他热情地为孩子们写作儿童文学,他的写作从童话、儿童活报剧、木偶剧到美术电影,形式多样。相比不少儿童文学作家的深刻、严谨,包蕾先生有更多轻松随意,和与孩子亲切为友的热情,把生命的本真归还给了孩子们。在《我的创作历程》中,包蕾曾谈及自己开始为低幼儿童写童话的原因,“我没有忘记幼年时代看到一本儿童读物时的喜悦心情。我常和现在的幼年儿童接近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爱好、幻想和爱憎。我发觉为低幼年级的儿童写作品,难度较之为高年级儿童写作更高,而写童话比起写戏剧来,并不容易。但,我决心学习写这类形式的作品。”

 

包蕾与陈伯吹、贺宜、严文井、叶圣陶、张天翼、洪汛涛、葛翠琳、金近等被誉为中国童话十家。文集中也有任溶溶、洪汛涛、贺宜等老作家对包蕾的回忆文字。96岁儿童文学老作家孙毅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包蕾先生的一生用作品说话,他爱祖国、爱儿童、爱儿童文学,他是我的榜样,我怀念他。”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