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际 > 世界观 > 文章详情
一战百年:被遗忘的中国“军队”
分享至:
 (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编译 2014-09-24 23:27
摘要:

7月28日是一战爆发百年纪念日。近日,香港《南华早报》刊发了一组老照片,介绍中国在欧劳工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对于这些中国“援军”,当地媒体是这么形容的,“他们就像牛群一样被集合在车上,不许离开货车,还被像罪犯一样看起来”。

 

戴洪玉的祖父是一战(1914-1918)期间众多中国在欧劳工中的一员。他们的故事大多已经被世人遗忘,整整一个世纪,才慢慢被再次发掘出来。

 

这个故事里有数十万中国人,大多数是农民,也有知识份子和学生,他们加入在欧洲的法国、英国、美国和俄国军队,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薪酬和教育。

 

香港大学历史学家徐国琦表示,正是这些工人重建了战火蹂躏后的欧洲。暨南大学历史学者李志学则指出,1917年之前,多达50万中国工人在欧洲东部前线为沙俄工作。另有大约14万工人,为在法国的美、英、法军工作。

 

一部有关英国华工队的电影的海报,电影已散佚。 (图片来源:派拉蒙影业)

 

徐国琦在他最近出版的著作《西线上的陌生人》中,从山东到法国追踪中国劳工的足迹。徐国琦说,大多数中国劳工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

 

徐国琦说:“当西方各国决意使出浑身解数摧毁对方的时候,中国人直接帮助保护了西方文明。然后,他们帮助法国清理战场,并移走了还没有爆炸的炸弹。”

 

徐国琦估计,约3000名中国劳工在交战前线或在奔赴前线的路上死亡。而暨南大学学者李志学估计,在俄国前线,有3万名中国人丧生。

 

1918年中国的世界地图,盟友国家为红色,敌对国家为蓝色。

 

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爆发冲突、在欧洲陷入前所未见的大屠杀一周之后,疲弱的中华民国急急忙忙宣布保持中立。

 

但是,时任总统袁世凯秘密游说让中国加入战争,以收回被德国殖民的青岛。袁世凯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中国派出5万士兵驰援。徐国琦说,对英国人而言,中国军方提供的帮助不值得让英国在战后接受其任何要求。

 

 

华工宋秀峰(音)和毛理斯(Maurice)1917年摄于比利时普洛芬(Proven)。 (照片来源:佛兰德斯战争博物馆,伊普尔)

 

劳工们的遗产

 

1915年,袁世凯的顾问梁士诒再次接触俄国、法国和英国的公使,提出了另一个计划:提供数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劳工。法国和俄国接受了这个提案,但英国一开始拒绝,但最终在一年之后接受。

 

一战的头两年,堑壕战已经在欧洲夺去了数十万人的生命,让各方的人力都大损。徐国琦说:“这是当时西方无法再拒绝的提议。”

 

梁士诒,袁世凯总统的顾问,之后成为总理。

 

为了保持中国表面上的中立,梁士诒建立了代理公司来招募劳工。最大的是天津惠民公司,该公司在1916年5月建立。

 

第一批1698名中国劳工在1916年8月24日从天津的港口出发,前往法国马赛。当时,英国也决定接受中国的劳工。 1916年,时任英国议员、数十年后担任首相的邱吉尔说:“为了打仗,我不会在‘中国人’这个词前面退缩。现在不是人们应该担心偏见的时候。”

 

英国的招募在1916年11月,在其位于山东威海卫的租界开始,之后扩展到日占青岛。至于在香港招募劳工,港督梅含理(Francis Henry May)向伦敦发电报表示反对,他说,在港的中国人“疟疾缠身”、“难以管束”

 

招工时期在威海的华工。 (照片来源:威海档案馆)

 

有一些香港人最终还是在法国军队中工作。惠民公司招募了3221名劳工,另一个为法国军队招募中国劳工的代理公司利民则在香港又招募了2000名劳工。

 

被招进法国军队的劳工签署了一份五年期的合约,其中保证他们在法国的节日和中国的国庆日可以休假。英国避开中国政府的代理公司,直接在山东招工。被招募的工人签署了三年期的合约,其中规定他们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周工作7天。

 

《南华早报》 在1918年曾报道,这些招聘吸引了数万中国人:“他们被吸引离开他们的老本行:农民、补锅匠、报更人、洗衣工、这样或那样的工人,甚至还有学生和想冒险的没落贵族,为了极好的薪酬和看一看新的世界。”

 

厨房工人和一家华人医院的员工。 (照片来源:考兹家族基督教青年会档案,明尼苏达大学)

 

“聚集如牛”

 

如果没有几千,也有几百中国劳工在前往欧洲路上死亡。徐国琦估计,至少有700人丧生。 1917年2月17日,德国一架潜艇在马尔他附近击沉了法国一架客轮亚多士号(Athos),导致大约400到600名工人死亡。

 

根据李志学的研究,穿过俄国的时候,有更多中国工人死亡。为了避免再遭德国潜艇攻击,英国通过加拿大送进了超过8.4万名中国工人,在加拿大,这次行动曾经是多年的秘密。

 

亚多士号在地中海被击沉六个星期之后,第一批中国劳工通过俄罗斯的“皇后”号游轮船组抵达温哥华。在那里,他们登上了密封的货车,旅行超过6千公里到大西洋岸边的城市蒙特利尔、圣约翰或哈利法克斯。

 

 1920年,《哈利法克斯论坛报》 报导称:“他们就像牛群一样被集合在车上,不许离开货车,还被像罪犯一样看起来。”当时中国劳工的运输已经结束,加拿大的审查机关才允许媒体作相关报道。

 

1917到1920年间,华工队的徽章。 (照片来源:佛兰德斯战争博物馆,伊普尔)

 

在法国,14万名中国劳工一度被送到港口、矿场、农场和军工厂。他们冒着被德国炮兵的炮弹和毒气攻击的危险,修复道路、运送供给并在前线附近挖掘战壕。

 

周臣甫(音)是在法国的167华工队的一名翻译。他在致一名上海朋友的一封信中描述了中国劳工在当地的生存状况。 “我们到达的村庄被大量的炮弹攻击过,我看到一两次非常激烈的空战。”

 

在外国丧生的中国劳工的亲人会收到赔偿:工人18个月的薪水。到了1919年,《南华早报》估计,中国劳工带回了600万英镑的积蓄,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73亿港元。

 

选择留下

 

随着战事发展,英法暂停了在中国招募劳工。

 

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后,俄国退出了战争,让数十万中国工人陷入困境。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前十天,英国将首批365名患病的中国劳工送回,遣返过程直至1920年9月结束。

 

在法国,有中国工人留下参加战后重建。大约3000名工人留在法国并在当地安家,他们营造了巴黎最大的唐人街。

 

战争结束时,中国人已经开始形成社区。比利时牧师Achiel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当地商店的店主甚至开始学习中文来满足这些客户的需要。位于伦敦的皇家战争博物馆保留的视频片段显示,中国工人在法国表演传统戏曲,还踩着高跷跳舞,周围有不少围观者。

 

中国人在法国准备舞龙。 (照片来源:苏格兰国家图书馆)

 

华工在法国庆祝端午节。他们在踩高跷。 (照片来源:苏格兰国家图书馆)

 

他们的报纸《华工杂志》(Chinese Labourers' Journal)是现代中文写作的前沿。这份报纸用工人能够理解的口语化中文写作,而不是用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精英才能理解的传统中文写作。

 

 1917年到1918年,随着许多中国劳工学会了读写,这份报纸的发行量升至3万份。这份报纸还包括了基本法语和英语对话的教学。其中一个这类对话说:“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从哪里来?)”“ From factory; and you? From factory also.(来自工厂。你呢?也是工厂。)”

 

留下的中国劳工接待了年轻的学生,比如周恩来、邓小平。 1919到1922年间,他们到法国勤工俭学。

 

90年后

 

曾为英军服务的劳工毕粹德的遗孀保留她丈夫的唯一一件遗物是在他去世之后,颁给山东农民的一个奖章。毕粹德的孙女程玲说,她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奖章是在上世纪70年代回家乡莱芜的时候。

 

30年之后,程玲吩咐她在英国读书的女儿寻找更多有关这件祖传遗物的资料。她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和一百年前前线附近的博朗库尔(Beaulencourt)找到了。

 

程玲和她的丈夫和女儿拜祭她葬在法国的祖父。

 

毕粹德在1919年9月27日死于一场爆炸。2008年,他去世已经差不多90年了,他的家人飞到法国扫墓。程玲说:“我们是家族里第一个来拜祭他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先。”

 

(本文编辑:洪俊杰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