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网约护士”来了 | 上海定为试点,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在哪?
分享至:
 (1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殷梦昊 2019-03-23 17:14
摘要:“期待光明正大做居家护理,帮助更多的人。” 

年轻的女主人公王琦瑶,“到护士教习所学了三个月,得了一张注射执照,便在平安里弄口挂了牌子。这种牌子,几乎每三个弄口就有一块,是形形色色的王琦瑶的营生……还有来请上门去打针的,那样的话,她们便提一个草包,装着针盒、药棉、白布帽和口罩”。


这是作家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描绘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一景。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护士被“请上门”的途径,摇身一变,已成网上预约。


28岁的周倩对此习以为常。2015年,这个安徽姑娘从老家来到上海某外资医院工作。这一年,中国的“互联网+护理”行业兴起,周倩成了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如今,她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之余,利用每周两天的休息日兼职“网约”,月收入增加了几千元。


网约护士,顾名思义,用户在网上预约,便可在家等待护士上门。“这个圈子规模蛮大,但没人愿意公开身份。”犹豫再三,周倩接受了采访。


由于网络平台缺乏医疗机构资质、医疗风险难以管控、服务价格高于公立医院数倍等原因,市场主导下的“网约护士”始终在争议中缓慢发展,甚至一度面临“叫停”危机。


转机终于在今年2月12日到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确定今年2-12月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6地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


有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意味着“网约护士”即将迎来“国家队”。


实际上,上海也有社区医院不约而同在几年前开始了相关探索。在各地试点方案陆续出台之际,记者走访这些“试水”者,聊了聊他们的体验、困惑与期待。  

 


【需求】“来了,来了,救命恩人来了!”  

 

3月13日,一个清冷的早晨,36岁的任宏早早赶到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称“天山社区医院”),换上护士服,准备出诊药箱。手机短信显示今天一共6单,散落分布在2平方公里的街道辖区内。


7点50分,记者跟随任宏出发,穿过一片老旧小区,8点不到抵达张国清家,开始今天的第一单——静脉抽血。


老人热情将我们迎进家门,房子狭小昏暗,他的老伴睡在轮椅上。“没吃东西吧?”任宏轻声问。“没吃。”张国清答,自觉撸起袖子,把胳膊放到桌上。


这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妇都是一身毛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老太还患有帕金森综合征,下身瘫痪多年。护士上门前,张国清只能让子女把老伴从四楼扛下去,再推到医院;子女工作都忙时,就只能请居委会干部帮忙。


4年前,社区医院为老太办理了家庭病床,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张国清是非家庭病床病人,凭借医嘱单,护士也能为其临时上门。区别只在于价格:家床病人的上门费40元,可走医保卡;非家床上门费80元,自费,而项目费用本身和院内一致。


“没有她们,我们估计早就跟马克思招手了!”张国清对记者感慨,“一听门铃,来了,来了,救命恩人来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任宏笑着戴上口罩。家里没有采血垫,她便找来一沓草纸代替——“就地取材”是出诊护士的必备技能。


血很快采好,任宏从进门到出门不到10分钟。时间有限,她得先把血样送回医院,再立刻赶往下家。张国清很是过意不去,“她们太客气,每次水也不喝一口”。

3月13日上午,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任宏准时上门为一位老人静脉抽血。  殷梦昊 摄


作为全国最早推行家庭医生制度的地区之一,在上海,像任宏这样的上门护士并不少见。天山社区医院的不同之处,在于打造了一个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


在医院总服务台,每天都有一名负责接受电话咨询和预约的派单护士。电脑系统中的“美小护社区护理O2O服务平台”运行2年多,所有订单项目、操作人员、诊断记录、进度、评价清晰可见,如今保持在每年1000多单的数量。


“之前医生开单、护士上门,靠的是口口相传,经常耽误时间;现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派单,出诊护士和居民都会提前一天在手机上收到短信,心里就有底。”医院护士长侯雯介绍,医院今年打算开发一款手机APP。


在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称“真如社区医院”),一款名为“普陀医养”(原名“医@家”)的APP已覆盖全区,注册用户3000多人,年服务量同样超过1000人次。

“普陀医养”手机APP将护理步骤都纳入其中,以提醒护士规范操作。  殷梦昊 摄

这个老龄化高达36%的街道,3年前被区卫计委选择为“医养结合”试点。社区医院主任王卫卫介绍:“APP流程和外卖软件相似,也有导航功能,已接单、已派单、正在服务、服务完成,每个环节都会及时更新。子女们特别欢迎,因为靠这个软件,他们即使不在家,也能远程跟踪父母的护理进度。”


居民严玲曾在陪父亲去医院时看到宣传页二维码,顺手下载过,一直没派上用场。直到今年春节,父亲髋骨骨折、无法站立,血糖又不稳定,必须抽血检查,她才想起来,试着下了单,没想到很快收到电话回复,约在3月14日上午9点护士上门。


因为属于临时出诊,上门费是80元,需自费,严玲觉得这钱花得值:“咱们小区是有电梯,但这么上上下下,再打车,不说花的时间、金钱,关键是折腾老人。”


当天,真如社区医院门诊护士长王怡准时上门。临别时,除了嘱咐严玲次日下午来医院拿报告,王怡还笑着说出和外卖小哥几乎一样的“台词”:“请您有空在手机上对我做个评价,谢谢!”


“好的!只可惜没早点知道这个服务。”严玲忙不迭感谢。她告诉记者,此前没有听说过“网约护士”第三方平台,“搞不清到底靠不靠谱,肯定还是公立医院更放心”。


实际上,为解决老年患者居家护理问题,上海推动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发展,截至去年11月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已有约18.6万老人接受护理服务。但问题在于护理站工作人员大多仅能提供生活护理,专业的医疗护理需求仍然庞大。


服务于第三方平台的周倩说,下单最活跃的区域也是老年人较多的浦西。一个雨天的下午,记者跟随她跑了两单。第一单,坐地铁一个半小时,抽血只有5分钟;第二单,路上又是一个半小时。


周倩告知,市场价达到医院价格的十倍乃至更高,例如同样是打针,公立医院十几元,网约价要150元左右,所以虽家住浦东外环,她也接浦西的单子。她注意到,服务对象不都是老年人,母婴类、术后康复类等需求同样不少。

 


【风险】“并不是你出钱,我们就能上门服务”

 

居家护理终究不是“点个餐”“叫个车”这么简单。


身为服务的提供方,周倩最担心的还是医疗安全。她会评估项目难易程度,再决定是否接单。到了现场才发现做不了,她会向平台反馈,申请取消。“哪怕白跑一趟,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不是每个人都如她一样谨慎。2017年2月,沪上有位网约护士为人上门打美白针发生问题,被调查并被明确定性为“涉嫌违规执业”。


周倩记得此事影响不小,上海不少二级、三级医院明确规定不允许护士从事网约兼职,引发平台大量人员流失,“很多护士不得不注销;也有人名字还挂着,但实际也不做了”。


据她观察,能坚持至今留在平台上的护士不管来自哪家医院,共同点就是年轻、有体力、想多挣钱。“说到底,做兼职还是因为有生活压力,谁不想在家休息两天?”


身在外资医院,周倩倒是没有面临禁令,她的护士长甚至曾鼓励大家“有空的可以做兼职”。她当时心里一惊,“感觉还是不大适合放到台面上说”。


同样不愿给自己贴上“网约”标签的,包括天山、真如社区医院。


“我们跟第三方平台不一样。我们一定是有执业资格的医师和护士来评估和操作。并不是你出钱,我们就能上门服务。”侯雯强调,护士多点执业目前尚未完全放开,且第三方平台也不属于实体医疗机构,目前护士在第三方平台执业仅仅是登记备案,“一旦发生事故追溯起来,风险很大程度落在患者身上。”

普陀区真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上门开展服务。  受访单位供图

 

另一不同点在于操作项目。让医护人员为难的是,他们认为风险很高的静脉输液,民间“呼声”依旧高。


天山社区医院眼下的做法是,规定居家输液前须经医生评估,所用药品不包括院外药品、抗生素、血制品、生物制剂等。输液开始后,护士必须在一旁观察至少15分钟。


“为什么别人能挂,你们不行?”这是医护人员经常面对的质问。“老百姓不清楚到底什么项目能做、什么不能做,我们必须不断解释。”侯雯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前期推的不是订单平台,而是咨询电话。”


真如社区医院则干脆不在App中提供静脉输液的选项。“并非我们要规避责任,我们是为病人考虑。我们也可以安排护士在病人旁边观察,陪完全程。但万一发生输液反应怎么办?靠一个护士在那里抢救是不可能的。”真如社区医院副主任郑晓栋说。


目前,两家社区医院均只列出十项左右相对易操作、风险小的服务项目,如静脉抽血、肌肉注射、导尿、换药。同时,和年轻护士占多数的平台“网约护士”相比,两家医院参与上门的所有护士,临床护理经验没有低于5年的,且都曾在二级、三级医院有多年工作经验。


然而,总有意外难以避免。


工作8年的护士花亚群坦言,去年上岗初期,自己每天对同事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有事打你们电话!”一位80多岁长期卧床的病人让工作17年的任宏压力巨大,“每次上门前都是一头汗”。


即便是拥有31年工作经验的王怡,也会遇到老人血管状况差、针始终打不进的状况。“家属在一旁指责,你又没有帮手替换,就很紧张,只能先去下家,或者去外面走走,冷静一下再回来打。”王怡说。


而与之对应的,市面上几家主要网约平台,服务项目均在20-30项左右,基本涵盖医院内所有可操作项目,静脉输液更是核心业务之一。以“医护到家”为例,截至3月22日,静脉输液显示于首页“热门服务”中,有45910人购买,数量近乎是排名第二的静脉采血的两倍。


经记者询问,“医护到家”和“金牌护士”两大平台负责人均表示“没有出现过严重问题”,其控制风险的办法是,病人在系统上传医嘱单,由评估人员远程评估,通过后让护士上门,按照医嘱单执行。


对此,医护人员发出一连串问题:医嘱单的真假如何判断?即便为真,医嘱单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发生事故,医生、护士、平台之间的责任如何分清?


“如果说效率和安全相比较,我们永远更考虑后者。”郑晓栋认为,“上门护理起初就是家庭医生工作的一部分,而家庭医生是团队合作,护理部分不应被纯粹孤立出来。”


此外,交通也让护士们头疼。社区面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距离近的几百米,远的三四公里。一位护士曾在出诊路上被快递员的电瓶车撞倒,血样洒翻,只能拉着快递员到病人家里道歉,重新抽血。


入户人身安全更是关注焦点。有护士坦言,进了门,如果发现屋里都是男士,心里肯定紧张。也有护士的确遭到过病人骚扰,后证实此人患有精神疾病,第二次不得不与医生同往。

 


【期待】“光明正大做居家护理,帮助更多的人”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主体究竟是谁?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方案中明确为“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  


一位上海的家庭医生对此分析,从现有条件来看,具备家庭病床的机构多为社区医院,这项试点方案的主要医疗机构也应该以基层医院、二级医院为主,而并非三级医院。
   

“社区医院的特点就是和社区居民熟悉,关系比较融洽,大家不会有防备心理。有些子女会嘱咐父母,不认识的人不要开门,但对我们不会这样。这是我们的优势。”王卫卫说。


而靠互联网起家的平台公司,似乎被排除在外。
   

“其实我们很乐意看到政策出台。”“医护到家”执行总裁王雨飞告诉记者,业内各家平台发展方向并不局限于线上,也有线下,一方面正在开设具有正规资质的线下护理站,另一方面也在寻求与实体医疗机构的合作。


“最近有很多医院主动联系我们,希望我们对他们开放平台,我们也愿意把平台开放出去,为医院开辟线上工作室,或者直接为医院开发APP。”“金牌护士”CEO丁少磊说。


在互联网的管理运营上,平台的确有更多探索。关于护士入户安全问题,曾有人提议为上门护士配记录仪,但这一建议不被医护人员看好。“理论上可以,但我们担心服务对象排斥,特别是一些暴露隐私部位的项目。”王卫卫坦言。而“金牌护士”给出了解决方案:设置GPS跟踪、一键呼救、延时报警等,而且平台正在开发人脸识别功能。


除此之外,丁少磊还有个目标,就是帮助三级医院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因为很多大医院床位紧张、住院时间短,大量病人的延续护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近期,公司刚与北京老年医院签约,邀请该医院护士对平台护士进行专业培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执行院长章雅青提出了相似建议:“当前我们国家的护士人力资源非常紧张,如果三级医院专科护士参与居家服务,应当以一种含金量更高的方式。”据她了解,仁济医院就有针对糖尿病的专科护士,定期到社区医院培训,“去帮助更多的社区护士提升技能,而不是自己直接入户。”


她认为,平台类的“网约护士”终究是庞大护理需求下的一个过渡性解决办法,从长远来看,居家护理还是应该主要由社区全科护士承担。


而在美国纽约,护士也被允许兼职。上门护士都从护理院校毕业并有执业证书。“但我们与美国的护理体系不尽相同。如果实现护士兼职,多点执业将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是要通过试点,不断积累经验。”章雅青说。


上海卫健委对记者表示,符合上海本地特点的详细实施方案正在加紧制定。


“我们希望有更加明确的政策,那样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做居家护理这件事,帮助更多的人。”周倩一脸期待地说,“我相信这是一件好事。”

 


(注:周倩以及所有病人、家属均为化名)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林环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