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经济发展不能走老路,那应该怎么走?
分享至:
 (2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孟群舒 王海燕 陈抒怡 2019-03-14 06:01
摘要:要以创新引领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

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强调,要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等三个方面下功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作为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连日来,来自上海的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要以创新引领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

 

动力变革,需关键产业赋能

 

改革开放走过4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90万亿元。站在这一新的高度,原有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从上海看,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提高,建设用地逼近天花板,环境承载能力不足……这些现实的问题,意味着经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必须转换动能,向创新要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的要素、体系和动能,加快落实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实践中;用产业科技创新的‘进’,来提升现代经济体系的‘质’。”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说。

 

培育经济新动能,要双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认为,“一方面,要选准战略新兴产业,比如上海,就是紧紧咬住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前瞻部署,抢抓机遇。另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实体经济走出一条新路。”

 

对此,上海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源链,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和经济合作竞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集成电路堪称制造业的引擎,没有芯片的支撑,制造业难以提升能级;人工智能就像是大脑和智慧,可以让产业更聪明、更智能。”邵志清分析说,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本身是高速发展的产业,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产业可以渗透到其他行业,为其他行业赋能。

 

动能转换,要强化创新策源力

 

毋庸置疑,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考察上海时寄予重托,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既是赋予上海的新使命,也为上海的城市功能设置了新的定位,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几年来,上海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着力布局大科学设施群,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与中科院共建张江实验室,力争成为首批国家实验室。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告诉记者,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就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国家实验室就是要解决国家的科技核心竞争力问题,是科技创新中心的科学高地和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建议国家尽快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启动国家实验室部署和建设。

 

“我们正在创造最便利的条件,支持全世界的科研团队到张江来利用大科学设施开展科学研究。”全国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区长、市科创中心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杭迎伟说,以上海光源为例,目前已安排来自460家单位的2000多个研究组开展科学研究、实验用户超过2万人,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

 

杭迎伟说,接下来,浦东新区还将持续强化大科学设施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发起和参与实施一批大专项、大计划,力争在引领性原创成果上实现重大突破,也欢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来浦东开展科研活动。

 

陈鸣波表示,通过重大科技攻关、重要创新载体、重点工程项目统筹推进,目的是增强创新策源力、科创驱动力,促进科技、经济、金融等资源的整合与深度融合,构建起高效协同的科创中心建设体系。

 

陈鸣波提出,要从战略层面的关键短板技术、供给侧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需求侧的应用场景开放这三个领域同时发力,把科创成果的孵化、转化和产业化落到实处,使之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优势。

 

壮大动能,需要多维协同融合

 

邵志清认为,培育壮大新动能,需要技术和产业的融合、制造和服务的融合、金融和实体的融合、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融合,甚至长三角区域的融合。“壮大经济动能,要与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有机结合。”

 

他分析,上海自身资源和空间不够,各地都有要素资源所长,上海必须与长三角进行产业对接,开展协同创新。比如,与浙江江苏的产业对接,与安徽合肥的创新资源对接,真正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协同作用。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则有望打通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两大战略,让金融这一要素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更有力地助推动能培育。自贸区及新片区,则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持续吸引国际资源要素的加入,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释放微观主体活力。

 

除此之外,制度供给也必不可少。不论是全国的减税降费,还是上海打造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出台“民营经济27条”“实体经济50条”“扩大开放100条”,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供给,有力支撑了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发展新亮点的打造,如春雨般滋润着市场主体,催生经济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萌动发芽。

 

从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增长快于一般工业等指标看,上海新动能的壮大已步入良性轨道。而及时的制度供给,正加快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并将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表示,从中央到地方,各类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送来强劲东风,企业迎来“久旱逢甘霖”的利好。在这种良好氛围下,民营企业要深耕主业,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有“一招鲜”,才能“吃遍天”,企业的“绝招绝活”,将打开国内外新的市场空间,也将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一份子。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web首页大图: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