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知沪者也】虹口曾有一条“日本街”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6-04-08 10:41
摘要:1938年,上海日侨增至34676人。北四川路日本商店从八·一三事变前的65家增至1940年的600家,占全路店铺总数的近九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日侨数激增,1943年超过10万人。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15日,中国政府命令自17日起居住在上海市区的日侨集中到虹口居住,5日内迁移完毕。10月15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召开遣送日俘、日侨会议,拟定《遣俘遣侨之计划》。12月,首批日侨2185人乘明优丸号运输轮回国,至1946年7月遣送工作基本结束。

十九世纪,在上海被迫开埠后,虹口的百老汇路、武昌路、昆山路、闵行路一带成为日侨密集区。区境内形成一片以吴淞路和北四川路为经、两路的分支马路为纬的“日本化”街区。甚至日后很有名气的三角地菜场里,也多有日本籍摊贩卖酱萝卜,并供应从长崎运来的新鲜鱼和蔬菜。一时之间,在当时虹口的繁华地段曾有“小东京”的畸形称呼,那究竟为何,在偌大的上海滩,日侨会选择这里作为集中地呢?

 


日侨以闵行路日本领事馆和东本愿寺为中心的地带汇集


 

起初,日本在沪人数并不算多。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不平等条约,上海被迫开埠,逐渐成为当时还在“锁国”环境中的日本人心目中亚洲大陆的“欧罗巴”、东洋中的“西洋”。最初日本人以学习和敬仰的心态看待已经开放的上海。

 

清同治七年,长崎田代源平在上海开设首家日本商店陶器田代屋。九年,上海有日侨7人。十年,《中日修好条规》缔结,次年,日本上海领事馆设立。光绪元年(1875年),日本三菱公司根据政府的命令,开设横滨至上海的定期航路,与欧美轮船公司竞争,独占上海航路。

 

到甲午战争前夕,上海有日侨不过近千人,因战争爆发,除200人留沪外,其余人分乘轮船返回日本。由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它不仅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租界设定权,而且得到长江航行权和在开港城市设立工厂、输出资本的权利。此后,日侨急增,并开始向虹口以日本领事馆和东本愿寺为中心的地带汇集,在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天潼路、南浔路、文路(今塘沽路)、乍浦路沿街的中国商店间开设日本商店。

1876年在乍浦路创办的日本佛教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特殊时段,上海成为中日贸易据点


 

为何是虹口?上文提到,当时日本领事馆即在闵行路。

 

十九世纪,虹口的百老汇路、武昌路、昆山路、闵行路一带成为日侨密集区。地方志显示:至19世纪80年代,日本人趁粤商徐润因经营不善出让地产之机,把吴淞路地段买下,建立许多日本商铺,如日式的鱼店、小菜店、点心店、衣料店等。区境内形成一片以吴淞路和北四川路为经、两路的分支马路为纬的“日本化”街区。三角地菜场供应从长崎运来的新鲜鱼和蔬菜。虹口的繁华地段曾有“小东京”之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海日侨社会快速发展,以纺织业为主的日资进入上海,日本商社和日资银行支店竞相开设,上海迅速成为中日贸易的据点。在沪日侨数量大为增加。

 

统计资料显示:到1915年,在沪日侨数量增至11457人,首次超过英国侨民,位列上海外侨人数之首。1919年又达17720人。

1891年建立木结构的三角地菜场

 


土著派、会社派和上层派


 

1923年,日本邮船公司开设长崎—上海航线,并与东京的铁路相连。20世纪20年代,日侨已集居虹口文路、吴淞路、南浔路、汉壁礼路(今汉阳路)、闵行路、密勒路(今峨嵋路)、昆山路,并开设众多日本商店,出售日本商品,这一地区被称为“日本人的街”,在那里生活的日侨居民为一般民众,被称为“土著派”。

 

同时,随着日本公司的增多,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横浜桥以北,以千爱里为中心,越界建造大批公司住宅,80%的公司职员居住在那里,形成“新日本人街”,那里的日侨居民大多为职员,为日侨社会中层阶层,称为“会社派”。

 

至于商社、银行支店长、高级官吏、公司大老板等大多居住在公共租界、法租界。

 

一份1927年日侨数目统计显示:仅中部虹口地区,就居住1997户、7582人。其中,西华德路附近一带46户、268人,闵行路、新康里、密勒路115户、807人,南浔路及华德路一带125户、521人。北部虹口和闸北区日侨数目更多。

四川路上的商店

 


北四川路一度沦为“日本人街”


 

早在清朝,日本民部省在公共租界新大桥南川岸3号开设一家名为开店社的驻沪机构,作为日侨商人的联络机关,后改称上海日本领事馆,并迁虹口区闵行路3号,于清朝末年升为总领事馆。

 

以总领事馆为中心,在虹口,涌现大量日本人俱乐部、学校、商店、医院、娱乐场所、宗教设施等。日侨居住在日式住宅、用日本语、食日本料理,生活方式和在日本国内无异。其中,仅闵行路上,有日本人的书店兼出版社至诚堂,还有日本人俱乐部弓友会、实业俱乐部。

 

据1926年日本《上海日报》出版部《上海年鉴》统计,当时全上海的日本饮食店有51家,料理店18家,西餐店10家,食品店38家,药店40家,鸡蛋店10家,旅馆29家,理发店29家,棉布、丝绸店29家,玩具店8家,鞋店32家,家具店9家,纸店17家,洋服点33家,和服店16家,香烟店8家,染店13家,花店7家,化妆品店19家,文具店10家,酒店16家,杂货店68家,浴室6家,书店5家,照相及照相器材店12家等。

 

在老虹口人的记忆里,闵行路一带的日本人说日本语、住日式房屋、吃日本菜、娱乐时看日语电影、生病时上日本人的诊所,日常生活保持完整的日式风俗,与其在日本国内生活可说几乎无异。在三角地菜场,穿着大襟和服的日本商人沿街卖日本酱萝卜和腌鱼,或者出售日式的豆沙丸子。

20世纪初的北四川路已成为繁华的商业街道

至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大批虹口地区中国人及其商店被驱逐,北四川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日本人街”。1938年,上海日侨增至34676人。北四川路日本商店从八·一三事变前的65家增至1940年的600家,占全路店铺总数的近九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日侨数激增,1943年超过10万人。

 

这一畸形画面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落幕。

 

资料显示: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15日,中国政府命令自17日起居住在上海市区的日侨集中到虹口居住,5日内迁移完毕。10月15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召开遣送日俘、日侨会议,拟定《遣俘遣侨之计划》。12月,首批日侨2185人乘明优丸号运输轮回国,至1946年7月遣送工作基本结束。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辑:沈轶伦  邮箱:shenyl032@jfdaily.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