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揭秘 | 上海中心和东方明珠竟是这样被冰封,《流浪地球》特效片段是怎么打造的?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雪妍 王倩 2019-02-16 12:09
摘要:关于《流浪地球》,你在大银幕上看不到的那些事

电影《流浪地球》有这么一幕:在零下八十多度的地球上,驾驶员韩子昂开着运载车到达上海,因为木星引力造成冰块下液体移动,陆上冰层被翘起,半个上海市拔地而起。

 

冻成冰块的陆家嘴,被冰封的东方明珠,从冰面中露出头的上海中心,还有2044奥运大厦……这些上海元素都给观众带来了满满的熟悉感。

 

在裂谷中,韩子昂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成为片中不多的温情片段,据《流浪地球》的制片人龚格尔介绍说,“上海这一段的主旨是故乡,是追忆黄金时代,既有一股忧愁,又有一种幸福,音乐也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伤感气质。虽然这是一段很强烈动作戏,但核心还是情感。”

 

而成为主人公危难时刻庇护所的上海中心,特效模拟几可以假乱真,上海少女、沙发摆设,观光厅简直就是复制的空中大堂。

 

为了将想象化为实物,这部电影用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实景搭建。爆款的背后,是逼真的特效和精细的制作,那么这些特效是如何制作的,又是怎么帮助导演铺陈故事,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我们就从冰封陆家嘴开始说起。

 

无人机三天拍摄素材一万多张

 

“庞大的地球发动机以及地球在太空中拖着尾焰飞行,像鲸鱼一样大的运载车,整个从冰层中翘起的冰封的上海市,以及最后的这个点燃木星冲击波将地球推离的整个过程。” 龚格尔说这些都是前期剧本创作时着重想表达的视觉效果。

 

影片有50%的高难度镜头,有一个镜头最多改了251次,在他的印象中,这就是上海冰城的某个镜头。

 

我们常说的“特效”包括物理特效和视觉特效(VFX,Visual Effects,简称“视效”),前者包括片中具有机械感的外骨骼和防护服,以及各类特殊道具和烟雾、风雨等可现场拍摄的特效,后者就是赚足眼球的电脑生成的图像效果。

 

为了重塑写实环境,在制作坍塌、破碎、爆炸、着火以及冰封等极端环境的特效之前,需要先收集现实街景或是建筑素材。

 

在《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中,大疆传媒为上海的场景采集了部分建筑及街道的材质,五栋目标建筑物分别是: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

 

据大疆传媒方面介绍,“与之前参与的航拍项目有不同,此次是为《流浪地球》的后期视效部分拍摄绿幕的背景航拍画面,用无人机来采集上海街道和建筑模型贴面的材质。”

 

绿幕背景画面的航拍需要贴合被摄主体的镜头运动,所以需要模拟地拍摄影机的运动轨迹,不断调整无人机的速度和云台的角度才能高度贴合。

 

要在3天内采集上海的5栋标志性建筑和4条街道,时间紧迫,必须以最高效率完成拍摄任务,所以与制片方的详尽沟通必不可少,3天的拍摄计划也必须敲定。

 

然而第一天刚开工就遇上了下雨和浓雾,团队不得不在几个小时内调整行程。“由于一栋楼要拍八个面,其中有三栋是紧挨在一起的,我们为了最大程度地节省时间,在选起飞点时,既要保证能够拍到一栋楼的面,还要保证拍到另外两栋楼的一些面,就可以尽量在最少的起飞点上,拍到最多的面。”

 

中午天刚放晴,他们便恢复了拍摄,无人机在楼宇间持续飞行。三天的拍摄里,航拍团队整理了一万多张拍摄素材,为后期制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积累前期三维模型资产

 

现在很多大片生产都采用了特效与实拍结合的方式,特效服、模型、绿幕都是必备武器,可以说,在后期特效完成之前,谁也无法从片场的一片片绿幕中看出电影最后的样子。

 

《流浪地球》的VFX团队有More、橙视觉、Dexter、Pixomondo等多家,之所以选择这些公司,是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技术特点,大多数在类似的场景上有过一些探索,他们有经验积累,这是他们的优势;另一方面,他们和导演的沟通是最顺畅的,他们能够理解和快速执行导演的修改和创意需求,”龚格尔说。

 

三维扫描和CG(computer graphics,通过计算机软件所绘制的一切图形的总称)制作可以弥补实拍达不到的部分,为后期制作的灵活进行而服务。Pixel Light Effects的负责人张京一的团队在这部电影里的工作是为人物、道具、场景的三维扫描建模。

 

据他介绍,三维扫描目的在于创建人物、道具和场景的三维模型资产,普遍应用于影视特效之前,模型师需要根据照片参考人工在三维软件中制作模型。采集的三维扫描素材可以让导演在后期时灵活调整创意,不至被实拍素材约束,比如想追加某个镜头,或镜头中背景人物不够多都可以修改。

 

上海有一些街景的扫描由他们的团队负责,“我们地面扫描用的是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激光雷达),细节要好一些,但是高处拍不到,就需要航拍了。”

 

三维扫描团队的工作通常和拍摄是同步的,工作地点就在拍摄现场附近。“扫描的内容要和特定镜头对号入座,另组织时间安排服装、化妆、道具组还原某个拍摄造型重新扫描非常困难,因此拍摄间歇不换妆进行三维扫描非常重要。剧组工作安排的准确也避免了我们跟随长时间连续拍摄。”

 

不仅限于危险镜头,因为景深、构图、相机运动轨迹等客观条件限制,前期预览时就可以预见到要用数字替身制作的内容。

 

张京一在现场亲眼见到吴孟达顶着酷热和几十斤的道具,吸氧也要坚持拍戏;李光洁和救援小队的这套机械骨骼40kg,甚至连胳膊抬起来都很艰难。

 

因为不确定演员会不会有时间穿宇航服扫描,所以他穿着先扫描过一遍,“宇航服所有重量都卸在肩膀上,走路都很吃力,重心太靠上,所以很难保持平衡,难以想象穿着这个吊威亚还要兼顾表演有多困难。”

 

在张京一眼中,“这么大体量特效的科幻电影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就算放到国外也是一个大制作。每个新片的拍摄过程本身都是一段全新的挑战,所以能不能做好电影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重复性的经验多少。敢于直面挑战走出舒适区,不光是小说和电影的主题,也是这部片子本身制作中所面对的。”

 

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几部科幻电影剧组的互相帮助中也能多少一窥。龚格尔说“《流浪地球》的美术指导郜昂,也是三体的美术指导;太空站中有一段景搭建时间不够,就是直接从《疯狂的外星人》的组里借过来的,大概占了太空站景的5%;为了最好地呈现出太空站的效果,《拓星者》的导演张小北老师根据自己经验和判断,仔细跟我们讨论用模型微缩拍摄方式和CG拍摄的优缺点……”

 

冰封上海的诞生:完美结合创意和技术

 

一位有着特效制作经验的业内人士认为,视效制作按一般流程应该是,“先还原场景,假设是东方明珠。然后拆场景,歪路,倒楼,再把冰块放上去,材质调好。接下来就是在场景里做走车、撞或者塌的特效,特效和动画都差不多了,再根据这些最终效果去补一补小的地方,包括类似车灯之类的,最后合成。”

 

一个镜头要怎么开始?知情人士举例,“材质和贴图先行,接着动画和场景跟上,这是一个并行的阶段,再进行合成,比如抠像和跟踪匹配,一场戏基本上很多镜头都是这样同步进行的。”

 

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一些难的镜头拿出来先做,当动画完成到整个镜头的百分之六七十后,修细节的同时,部分与动画没有特别密切交互的配套特效就可以开始制作了,比如天崩地裂、突发雪崩、飘落的雪花、车卷起来的冰等,动画确认后,碰撞和破碎这样的特效也就可以做了。

 

最终的步骤就是渲染,为了达到最好的优化效果,让质感更干净,该知情人士所在公司使用了渲染农场,大部分时间都是三四百台机器并行。

 

这个项目需要的渲染量很大,他介绍,“最多的时候一天平均有800到1000台节点在跑,这种最饱和的状态持续了两周到三周,不这么跑,就根本干不完。时间最长的一张图渲了八个小时一帧。”

 

渲染完以后就要进入到合成部门,这个时候有很多工作要做,把渲染的图拿回来拼好,要调气氛,做效果。为了让合成的时候有更多的调整空间,特效未必是最终实现的效果,可能会调一些浓淡、明暗、薄厚的东西。最后的气氛全在合成的流程出来,也就是最后润色的过程。合成结束,一个镜头的特技制作就结束了。

 

徐一然在上海的电影院观看了《流浪地球》,东方明珠出现的时候,他周围的观众都有一阵躁动。除了光柱推进器的镜头,整座上海城被冰封的镜头也让他觉得很有吸引力。

 

作为一名工业光魔的前员工、现在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的特效讲师,徐一然说,“制作注重细节这点我感觉非常欣慰。简单的比如说一辆车子开出去,结在车子轮子上的冰有没有做,做得真不真。再比如车里的一个方向盘,这些东西都不是随便乱来的。这部电影在每一个小东西上都是花了相当大的精力。作为一般观众可能没意识到,没意识到就对了,但是回头一想就会觉得这个好有趣。”

 

中国电影需要优质的故事和足够的特效预算

 

辛沧源是上海一家广告视效工作室视觉特效总监,在特效行业工作了十余年,辛沧源说自己看完电影挺感动的,“电影一共有2000多个特效镜头,这么体量大的特效电影在中国能完成就很厉害。片子里边没有一个镜头特别low。”

 

“哪怕是灾难电影也要美,我觉得好像把东方明珠做得不是特别美。画面的光线,还有整体的色调都有点平,空间感不够,感觉看上去不是特别舒服。” 辛沧源认为,《流浪地球》的灾难设计还可以更艺术。

 

不过在龚格尔眼中,“以我们的预算,能完成这个程度已经是超极限的状态了,我对最后的视效呈现结果非常满意。”

 

“这是给中国电影特效的一个强心剂。”谈及特效制作费用时辛沧源表示,“接下来可能很多投资方会知道,我们中国人也能做视觉特效,也能做好,会把钱投到中国特效上。以后如果真要专款专用,钱就花在视觉特效上,那肯定能保证质量。”

 

张京一也参与过很多国内外项目,他坦言“没有任何项目会自称经费充足,所有人都勒紧裤腰带做事情。不过这个组虽然有困难,但是在必要的事情上没有吝啬。曾经有制作人跟我说‘我的工作不是省钱,而是把钱花在必要的地方’。”

 

他认为,《流浪地球》能以目前的成本拍出来,除了科学安排前期和后期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各个环节都在认真做事,没有内耗。小到车费报销,大到协调拍摄档期,一系列基础的事情先安排好,最艰难的问题攻克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剧组里没有超人独当一面大旗,片子能以有限的预算面世,不光是有人做牺牲,更是因为所有工作人员兢兢业业做好分内的事。”

 

上述知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有特效也有快十多年了,《流浪地球》的诞生是中国特效行业十四五年的积累出来的人才和制作人员,去配合导演去完成这个事。每一个时间段其实都能做,只是看谁来做,怎么去组织这个事。”

 

上映前,他以为《流浪地球》的票房卖个十几亿就差不多了,“没想到《流浪地球》口碑这么炸裂,一下成爆款了。不过国内的制作人群是有限的,生产线也没有那么先进,这些问题解决之后,特效片进入正常量产是没什么问题的。”

 

比较起好莱坞制作和中国制作,曾在Base FX担任首席技术官的Nathan Rich评价道,“好莱坞在短时间内不会陨落,那里有很多专业人士,他们精通他们的工作。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票房超过美国和加拿大的总和,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如果中国的电影制片厂都向流浪地球学习,特别是涉及到独特的想法,优质的故事和特效的预算,中国电影的质量将会大幅上升。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行流浪地球这样的优质高预算影片。”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