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为什么是合肥?访中国科大副校长陈晓剑:“城校共生”带动区域发展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常山皎 2019-02-12 13:12
摘要:在历史的磨合中,合肥和中科大形成了某种自洽,互相成就。当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可以承接学校的“溢出效应”。

2017年1月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批,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当时,网上经常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合肥?”

 

事实上,合肥这些年的变化备受瞩目。随着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核聚变重大装置等一批科学基础设施落户合肥,合肥已经成为京沪以外重大基础设施最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伴随新一轮人工智能的风口,合肥高新区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风向标。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初步形成智能语音、智能芯片、服务机器人、智能硬件为主的多元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跻身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前沿阵营。

 

如果要研究城市与高等院校的关系,合肥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应该是一组很好的研究对象。中国科大副校长陈晓剑教授认为,在历史的磨合中,合肥和中科大形成了某种自洽,互相成就。当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可以承接学校的“溢出效应”。以往,安徽的发展多靠东部地区引领,越往东,越容易接收辐射和红利,但合肥的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黑马”般的卓越表现,为安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在长三角区域内看,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从能获得的资源来看,中国科大都不占优势。这一点从陈晓剑的办公室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办公室在一栋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三层红色小楼,据说以前是危楼,经过重新改造,现在成了行政办公楼。两鬓斑白的陈晓剑对这所学校非常熟悉,他是中国科大的“嫡系”,1978他考入中科大工程热物理专业学习,之后无论是转专业、深造还是升职校领导,都未曾离开过这所学校。去年6月,陈晓剑又多了一份任务——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身份的转换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不过陈晓剑说,他依然最关注长三角的人才、教育和科技创新。他指出,现代科技的发展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从科技进步的趋势来看,学科交叉、跨学科融合是加速科技前行的内在动因。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对美的追求,科技创新就是发现不常见。科学史上一些最伟大的成就,往往来自于毫不相干的学科的融合。近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34项成果中,有近半数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结合了生物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三种学科的知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依靠物理学、生物学、化学交叉融合取得的。

 

从科技发展的特点来看,现代科技进步离不开科学实验,现代化的实验平台必不可少,重装备、大规模合作已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必要条件。过去20多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世界创新引领着科技创业的浪潮。但是今天科技创新也不再局限于互联网领域,其它学科和领域也正孕育着新的突破,比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都成为没有天花板的黄金学科。从研究路径看,科技创新在向极端、微观方向发展,比如说物质科学、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这类科技创新呈现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征,重大的突破也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越来越依赖大型科学仪器及跨学科团队的合作。“上帝粒子”的发现就得益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建造运行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实验室的几代物理学家们的共同努力。这些技术往往都是在大学或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中长期、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技术,技术门槛高,可能给社会带来革命性变革,也还需要大学或科研院所的持续支持来完善。我们可以发现或预测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创新企业又重新向大学周围集聚。这些创新公司拿到专利授权,以这些“硬科技”、“深科技”为核心竞争力,把技术做成产品,然后推向市场。

 

从科技创新的要素看,还要注重提升区域的人才密度,发挥人才的“蜂聚效应”。那些处于创新活动核心位置的高层次人才往往在意的是有没有吸引力的工作机会,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能否快速搭建属于自己的小团队,以及所在领域或行业、便于交流与合作的小同行。这些人才的持续扎堆、集聚往往就形成了“蜂聚效应”。以旧金山湾区为例,湾区内聚集了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为代表的各类高校83所,国家级实验室5个。2013年,湾区25岁以上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42%,远高于美国平均的28%。位于湾区的硅谷,集结着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30多人。硅谷从硬件开发到软件兴起,几乎引领了其后每一次科技产业的变革,诞生了仙童半导体公司、英特尔、苹果、谷歌和脸书等为代表的众多科技公司。在谈及长三角地区的人才优势时,陈晓剑认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拥有如复旦、上交、科大、浙大、南大等8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数达133个,是我国人才密度最高,知识浓度最浓的地方。科技和人才的价值实现往往是跨城市、跨区域的。我们可以观察到顶尖人才往往都突破单一城市模式,有多重身份,多点执业,工作和生活的区域不一定重叠,往往借助区域内便利的轨道交通往返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轨道人才”。长三角地区目前开通高铁的城市不少于85个,通勤时间不超过3小时的都市圈为“轨道人才”效能最大化提供了战略可能和物理空间。

 

国际区域一体化经验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要注意发挥科教创新的“火车头”作用,打造科教创新的“核反应堆”。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以G60科创走廊为创新轴线,建立若干个布局合理、辐射带动的“创新高原”,有利于加快更高水平长三角一体化。这样的“创新高原”还是以城市群、城市圈为依托,以一流大学为核心。长三角地区需要在政策引导、规划布局和条件保障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支持机制,无论是高校老校区还是新校区的建设,在城市规划布局上都要留有足够的空间,推动以大学为核心的“创新高地”释放“虹吸效应”,吸引中小创新公司重新向大学周边集聚,争取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原”。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说明: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EAST里,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科学实验。中国版“人造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是全球聚变研究装置中的佼佼者,也是目前国际上极少数可开展与全球版“人造小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相关的稳态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是人类挑战极限“造太阳”的重要科学实验基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