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5大原因导致《流浪地球》大热——“中国式拯救地球”激发全球式“走出焦虑”再想象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包磊 2019-02-11 14:35
摘要:《流浪地球》大热5大终极原因全揭密

《流浪地球》无疑是今年春节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在这部电影之前,几乎没有观众会看好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尤其是一部在大年初一首映的电影。然而,这部之前悄无声息的电影还是以扎实的制作、恢宏的视觉场面赢得了市场的认可。随着官方宣传的逐渐发力,特别是各路“自来水”的鼎力推荐,各大院线纷纷加大排片量。有人激动地宣称“2019将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虽然此言过誉,但作为第一部被观众认可的国产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成功确实为阵痛中的影视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截至2月5日制作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流浪地球》上映仅三天便逆袭为春节档票房第一名,最终突破20亿元大关,豆瓣评分稳定在8分左右,并且在北美以及澳洲的上座率超过了90%,多个城市的IMAX3D场次售罄。即使排除统计误差,这也不失为一份值得骄傲的成绩单了。为何这部原先预算不过八千万左右的小成本影片能够在春节这个并不被看好的档期取得成功,我们似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一探究竟:

 

“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思考

 

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各国政府放下纷争,组成了联合政府,人类实现了“天下大同”。大同社会是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一个共识,也是我们古人最期待的社会状态。正如有人在帖子中所评论的:“如果哪一天,人类的聪明才智和财富不再消耗在彼此为敌上,科技不再有国界,人类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全世界共克时艰,一起去解决共同面对的能源、科技、发展、公平、气候、生态问题,这本身就是最厉害的科幻。”可惜的是,现实社会中的烦恼无穷无尽,芸芸众生鲜有闲暇思考形而上的问题,如何活得更舒适成为“接地气”的最大需求。而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把观众从日常的各种忙碌中解脱出来,以代入的情感哭一哭、笑一笑,“共情”一会儿,或者以“旁观者”的视角看一看世间百态,检索人生。观影的过程中,很少有观众仍然停留在口舌之欲上,一般都会跟随着影片所能达到的境界获得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的更高层次需求,不及格的电影因为无法提供这种精神满足而被诟病,优秀的影片甚至能够给观众带来所谓“高峰体验”。

 

当我们把视线从眼前的油盐酱醋茶转向浩渺的宇宙,俗世的各种纷扰便显得不再重要,问题是,有什么事能够让我们仰望星空。自从人类在这颗孕育无数生命的星球上走到了食物链最高等级,能够毁灭人类的便已经几乎只有人类自身,人类的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不断演绎、“复盘”出各种天灾人祸作为创作题材,但更多的是不断地重复人与人自相争斗的悲喜剧。近二十年来,我国影视业的创作大量消费“帝王将相”的故事,戏里戏外专注于“三十六计”等各种计谋,特别是各种打着“励志”、“爱情”旗号的“宫斗剧”长期占据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而在关注现实、展望未来的创作方向上乏善可陈。有人戏谑,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从而为二十一世纪的影视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有人辩解,美国人缺少历史,所以没法回顾,只能往前看,我们的“消费历史”也说明我们的家底深厚。其实,这种解释无非是一种新型的“阿Q精神”。而本片原著作者刘慈欣面世的几部作品,不但超越了家长里短、爱恨情仇,甚至超越了国家、种族、意识形态,瞩目于人类在灭种危机面前何去何从的终极思考,总是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流浪地球》这部小说早在2000年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第七期就已经发表,作者刘慈欣也早已获得科幻成就最高奖——“雨果奖”,但我国影视业迟迟未能真正涉足耗资巨大的真正的科幻制作领域,一部万众瞩目的《三体》也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如今,我们终于能够感到些许欣慰,我们国家的科幻电影创作从此也不再是空白,而且不是借用科幻的外衣讲故事的“软科幻”,而是严格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所谓“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虽有瑕疵,但基本自洽,实属难得。自古以来,理性思考与科学实践从来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强项,现代工业的光辉尚未照耀这片土地,先以它的硝烟带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阴霾,我们几乎是被连拖带拽地从农业社会直接带进了后工业时代。我们很少也不擅长把握哲学层面思考的题材。这也是原本作为理性思辨见长的“先锋戏剧”在我们的各大城市逐渐蜕变成为“搞笑喜剧”的代名词的重要缘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舍勒曾说:“从根本上说,低级的是强大的,最高级的则是孱弱的。”做一个嬉闹有趣如《长江七号》这样的伪科幻容易被宽宥,做一部《流浪地球》这样严肃题材的真科幻很容易被挑剔甚至“证伪”。但正如刘慈欣在原著里所说的:“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保持希望,这不是因为希望一定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需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与宝石,不论我们能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是说给《流浪地球》影片时代的人听,也可以理解为是给这部电影原著的读者以及电影的观众们看的。正因为“大刘”为这部电影输入了超乎俗世的“高贵的”血液,影片最后呈现出来撕扯人心的力量才能够如此震撼。曲高未必和寡,可以说,为这部电影末尾留下眼泪的观众,都接收到了影片所传递的这种精神力量。这是一种越是努力改变,越是落入斛中头破血流的命运悲剧。

 

“带上地球去流浪”是个什么梗

 

电影创作既要重视娱乐元素的设计,更要重视文化内涵的开掘。根据《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接受媒体采访提供的信息,他和制片人龚格尔在美国找到做过《星球大战》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人家不能理解为什么当地球出现大危机的时候,中国人不是驾驶飞船离开,而是带着地球一起跑路,他这才意识到东西方不同的应对方式似乎和文化的差异有关:西方文明是不断走出去的文明,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蓝色文明,而中国几千年来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色文明,中国式的科幻故事里完全可以装入与以往西方科幻中“探险”不同的“恋家”的情结。

 

这种创意我们似曾相识,它与“带着父亲去上学”的河南登封中学生于荣阳、“带着妻子去出车”的安徽合肥网约车司机龚英炳、“带着妈妈去上班”的贵州毕节机械操作手吴天喜这些普通百姓的做法相仿,只不过,刘慈欣天马行空的想象比这些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更离奇,而且发念更早,只能说“大刘”实在是太了解我们这个族群了。从民族传统上来看,这种挽救地球这个“家”的设定也许正好迎合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心理。无论身在何方,赶在春节到来之前,总要不辞辛劳回到家人的身边,吃一顿团圆饭,而远在海外的华人,无论是否已经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也总是心念故土,期望落叶归根。可以说,华人对土地和家庭超乎寻常的依恋铸就了《流浪地球》与众不同的中国味儿。而这个形单影只的蓝色星球在太空中拖着长长尾巴流浪的浪漫画面,也从情感上打动了不少年轻人的心。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种中国式悲壮

 

在影片中,由于木星引力的破坏,有五千个发动机需要重启,结果联合政府派出了41万人去运送7万个火石,进行饱和式营救。有人很不理解为何要如此劳民伤财,导演郭帆解释说,这种做法有点类似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部队的救援方式:几十万人的部队全部投入,还有几十万的志愿者,完全不计成本。虽然这在电影里只是无数运输队伍中一个小队的事迹,背后却是全人类的挣扎。在微博上有人透露一个微小细节,影片中最后所有准备撤退回家的国际各救援队返回帮忙的那一段里,到达的次序正贴合当年汶川地震中各国救援队到达震区的次序,其中最后一位报名的中国下士李志是天津爆炸中牺牲的消防员。创作者用这样的方式淡淡地表达了对人类灾难的纪念。

 

在影片外,预期三个月的计划超期了近65天。7000多人的剧组,仅每一天的生活消耗都是惊人的,何况还有大量的不断“交学费”的日常工作。据统计,仅仅一项故事板的绘制工作就历时5个月,完成故事板8000张。据说,如果打印在A4纸上连起来,可以环绕拍摄场地万达东方影都的6000平米摄影棚6圈。然而,根据剧组发布的情况,这个剧组不但没有讨薪纠纷,还出现了不少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劳动的状况,譬如,为了圆自己心中的科幻梦,导演郭帆把全部身家900万砸了进去;制片人龚格尔卖了自己的车;原本只答应客串一天的演员吴京从不要酬劳到投资6000万;其他演员、幕后工作人员也纷纷自降薪酬;尤其是摄影指导刘寅,自己花钱买了几百万设备租给剧组,拍摄完成后没有团队需要,大概率还得砸在自己手里。龚格尔在《电影制作手记》里写道:“我是头一次遇见给剧组搭钱的摄影。” 就是在这种相互信任,上下一心的创作氛围中,一部虽然带着种种缺憾,但臻于完美的科幻电影问世了。

 

“工匠精神”与电影创作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有着严格的工业生产标准,但科幻片的生产标准在国内“前无古人”,剧组的主创人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披露的信息来看,相比大多数的国内剧组,他们“摸”得“前无古人”的认真。

 

看过《流浪地球》的观众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片中扎实的特效。视效制作团队按照数量及难度排列,是由More(中)、橙视觉(中)、Dexter(韩中)、Pixomondo(德中)完成的,在他们之下,还有大量视效分包公司。其中,本土公司特效镜头完成量占到全片75%,主创团队全是中国人。这么多的公司、部门和人员,单单协调工作就是一项繁琐的工程,何况还要进行艺术创作的把控。譬如视觉设计中的工业感确立就耗费了剧组主创们的许多心力。他们以能够表现中国文化为核心,反复比较尝试,终于确定下观众所最后看到的这个能够桥接我国本土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影片要求的影像世界,它兼具粗砺的苏联重工业风格及未来感十足的中国航天科技质感,极具中国特色。导演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创作团队考虑到近现代科技发展起源于西方,现代大量的科幻作品中的机械以及工程要素都是基于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之上,不必为了创作而创作,避免造出什么“中国感机械”的生硬怪胎来。为了避免在细节上闹笑话,他们还根据大量调研寻求底层逻辑上的准确视觉传达,并为此进行了天体物理、机械工程原理、热力学、航空航天等学科大量新知识的摄取和研究。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一部普通电影的拍摄要求,而成为一堂科幻电影生产补习课。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影片的视觉效果成为最被认可的部分。

 

与此同时,剧组还模仿美国科幻大片摄制组的做法,编撰了未来一百年的编年史,进行全片世界观的概述,还不厌其烦地讲解了每一个道具的由来,以及那个年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每个生活细节,要求每一位演员和工作人员都要认真阅读并熟稔于胸。在拍摄之前,全片2003个镜头几乎每个镜头都改了100版,最多的一个镜头甚至修改了251版。这种巨细靡遗的工匠精神为影片制作的高质量提供了保证。

 

在剧本方面,编剧团队采用了好莱坞式著名编剧悉德·菲尔德提倡的“交代—危机—高潮”三幕剧七个情节点的成熟方法,使全片显得“很好莱坞”。并且,不断补充的编剧队伍保证了影片中无论宏大的主线叙事还是细微如场景中的标语、招贴都真实可信,特别是那一句“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病毒式告知”,而这一经典的台词据说是创作团队“随便编的,主要是听起来很可爱”。

 

在拍摄方面,剧组对流程进行了一些工业化的尝试,比如学习好莱坞的做法标准化剧本格式,把它做成一个数据库,能够对接后续制片组、导演组、摄影组的软件,每位演员的台词非常方便检索和统计,提高了工作效率。

 

“新新民俗”的崛起

 

近年来,央视“春晚”的娱乐性有所降低,观众的节日娱乐需求被压抑,成就了春节期间电影市场的兴旺。眼下,“吃年货”、“穿新衣”这些基本物质需求已基本不成问题,民众“回家团圆过年”的传统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正在逐步转化为文化生活需求,大家不再满足于喝酒、打牌、搓麻,而是越来越多地选择带着家人去旅游、度假。不必工作的春节假期亟需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填补短期赋闲带来的精神空虚,从而将以往形同“鸡肋”的“春节档”逆转成为电影市场的“蓝海”。这两年来,春节档的几部电影都交出了不错的市场成绩单,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可能还有其它的一些更次要的因素。譬如,春节期间各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甚至出现禁止贴春联的过度整治,传统习俗淡化,于是“新年俗”开始逐渐冒头;《三体》这样的科幻大片迟迟不能面世,降低了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值,超出预期的《流浪地球》引起了反弹;影片最后的结局迎合了“过年”这一主题的“圆满”需求,而圆满结局在故事性艺术作品中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社会普遍心理在艺术中的反映。

 

当然,这部电影的缺憾也是显著的。譬如,科技发展到可以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却还要人工操作采矿车;原著中五千被活活冻死的“地球派”是最有力的对人性之恶的抨击,可惜在电影中删除了关于反叛军的剧情,也让地下黑帮的出现显得突兀;“父子英雄”的套路为人诟病,在剧情设置上没有“脱俗”;刘启的人物设定还是有“无所不知”的嫌疑,他与父亲的关系也过于简单化;摄像头被烧不能销毁电脑是常识;通过抽签决定是否能够进入地下城太过冷酷,以至于引起部分观众的反感;从北京到杭州不必途经上海,如须绕行应当说明原因;朵朵这个人物的塑造生硬,行动也比较牵强,是编剧和演员共同造车的bug;宇航员刘培强其实没有必要牺牲自己也可以点火,利用木星引力的导弹引爆应该比航天器更快更合理;地球在流浪过程中还能够保持大气需要更充分的理由……

 

总之,当我们在看这部《流浪地球》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美的特效画面以及天马行空的故事展现,更多的是我们的电影工作者的 “工匠精神”,以及我国影视工业的新高度、新标准。诚如培根所说,出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部科幻电影的莺啼初试更是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不妨宽容以待,给它以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何况,这部影片的制作水准已经超越了大多数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它的“试错”过程为我国的科幻电影工业训练出了一支 “专业队伍”。仅这一项,便已然超越了它作为一部商业电影的本来意义。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学院

栏目主编:王多 文字编辑:王多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