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春节·观演 | 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回归,这一次,洛朗·班用中文唱起了《茉莉花》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19-02-08 07:36
摘要:非一般的“燃”

大年初三,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开启了一连15场的演出。红蓝交织的光线中,小提琴手在华丽的帷幕前奏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第二乐章》,接着乐曲如一层薄纱轻柔地笼罩全场。小提琴手望向虚空,轻轻地说:听啊,他在回应我们。大幕升起,《安魂曲》奏响,掌声雷动。

 

2018年1月2日至21日,这部法语音乐剧曾在上海连演24场,场场爆满。观众从全国各地“打飞的”来看,甚至有观众一连买了24场门票,在剧院附近租房子住下,因为“每一场都不一样”,不舍得错过任何一场。时隔短短一年,《摇滚莫扎特》再次来到了上海,它迎来了不少新的观众,当然也不乏已经看过不止一场的老观众,大都是年轻女性。她们画着和莫扎特的扮演者“小米”米开朗基罗·勒孔一样的烟熏妆来到现场,她们熟悉每一首歌的旋律,为每一个高潮欢呼。

 

音乐剧《摇滚莫扎特》讲述莫扎特闯荡音乐世界面临的机遇、诱惑、嫉妒和重重艰难,从故乡萨尔茨堡到曼海姆,再到巴黎,最后来到维也纳,他的音乐才华冲破了权势和成见的桎梏,超越时代纸醉金迷的锈蚀,在燃尽生命的追寻中,他将缪斯的垂青探囊而取。

 

2009年9月,《摇滚莫扎特》在巴黎首演后引起巨大轰动,随后在法国各地、日本、韩国、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巡演都大获成功,《摇滚莫扎特》音乐剧专辑在法国音乐专辑榜上榜20周,成为全法销售冠军。古典与摇滚的碰撞火花四射,让《摇滚莫扎特》被誉为“整个音乐剧界的一次真正革命”。

 

当乐队在台上奏响击打人心的旋律,当扮演萨列里的“老航班”洛朗·班激情唱响《美好的痛苦》《杀戮交响曲》《胜利的牺牲品》,当“小米”米开朗基罗·勒孔唱起缠绵的《纹我》,当演员们高歌着冲向观众席,当《纵情人生》的高潮段落砸向人群——舞台与观众的边界、音乐与人生的边界都消融不见了。

 

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正在不断拓展,观众的口味也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在百老汇音乐剧之外,德语音乐剧、法语音乐剧、西班牙音乐剧等小语种音乐剧都在中国开辟出了自己的市场。米开朗基罗·勒孔和洛朗·班等主要演员,已经在中国赢得了大量的拥趸,他们近两年常常来到上海和北京开演唱会,与中国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近,洛朗·班的中文也说得越来越溜了。

 

为了赢得中国观众的青睐,《摇滚莫扎特》在中国的演出增加了更多场景,加快了剧情节奏。“因为中国的观众们习惯于宏大制作的音乐剧,比如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所以我们也力求让我们的作品更加恢弘。” 洛朗·班说。此次来上海演出,恰逢中国新春佳节,剧组特意加入了中国元素——洛朗·班在剧中用中文唱起中国民歌《茉莉花》,给观众带来不小的惊喜。

 

推荐理由:

 

同样是以莫扎特为原型的音乐剧,有人认为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故事情节的丰富程度和主题的深刻程度上都不及曾经在文化广场上演的德语音乐剧《莫扎特》,但《摇滚莫扎特》无疑更浪漫、更热情、更幽默。欣赏法语音乐剧时,观众不会去计较哪里的叙事是否缺了一块,舞美是不是太过于抽象,或是某个演员的表演是否“出戏”。一些留白,一些跳跃,一些间离,完全可以被中国观众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更多。

 

古典音乐与摇滚乐的完美结合,是《摇滚莫扎特》的一大看点,法国人似乎特别擅长这样的跨界。上世纪70年代,音乐剧的形式早已在欧美地区广受追捧,骄傲的法国人却始终提不起兴趣,《星幻》横空出世的1979年,打出的概念便是“摇滚歌剧”,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摇滚莫扎特》继承了“摇滚歌剧”的血脉,既融入莫扎特的古典风格,又充满摇滚的态度、炽烈的情感,用一个“燃”字概括再好不过。

 

除了古典与摇滚的碰撞,在《摇滚莫扎特》中,你还能看到许多对立元素的和谐共存。18世纪洛可可风格与现代艺术无缝衔接,温柔的芭蕾与激情的现代舞自由转换,不可遏制的爱与不可遏制的恨相互纠缠,圣洁的灵魂与放纵的人生归于一体。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九维文化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