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反向春运”渐成潮流,你愿意接父母来大城市过年吗?丨新年新世说③
分享至:
 (1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頔 2019-02-07 08:03
摘要:要让“反向”真正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而不是因为“返乡难”不得已而为之的折中甚至无奈,社会还有事要做。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新春佳节,不论离家多远,在外奔波一年的人们总要跨越千山万水,返乡团聚。

 

但今年,很多人不回老家,也团聚了。春节前夕火爆网络的《啥是佩奇》,不仅讲述了一则温情的春节故事,也呈现了一种近年逐渐流行的过年方式:孩子将老人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过年。据交通运输部数据,这种“反向春运”的特征今年呈现明显。北、上、广、深这些以往返乡客流较大的城市,如今也成了热门的目的地。

 

“反向春运”的出现,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购票难”的破题之策;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化进程的投射。支持者就认为,年轻人通过奋斗在大城市扎下了根,带着父母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逛逛,也别有一番节日的温馨。但“反向春运”方便了子女,客观上也淡化了“乡愁”。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久别的故土不再是儿时嬉戏的模样,与久别未见的街坊间似乎也隔上了一层障壁。他乡出生的孩子们不会说老家的方言了,甚至连自家的叔叔阿姨姑姑婶婶也不熟识了……乡关何处?家在何方?这对根深蒂固的乡土文化,无疑是一种挑战。

 

从经济学上看,“反向春运”是高效的,或许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不过,要让“反向”真正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而不是因为“返乡难”不得已而为之的折中甚至无奈,还有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要做。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那些流动在大城市的“漂一代”来说,暂居之处,能不能成为心安之所?对他们远在家乡的父母、祖辈呢?他们准备好这场“反向迁徙”了吗?我们的社会又准备好了吗?显然,这里面有不少需要加紧突破的壁垒——比如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比如事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公共服务供给;也有不少是需要慢慢培育的——比如一种更具包容度的社会文化氛围。

 

返乡,还是“反向”?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无论如何选择,人们总是要追求亲情。亲情永远是不变的“正向”,而呵护小家的亲情,也需要全社会这个大家的温情。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