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财经连线 > 文章详情
从上海春运看四十载巨变
分享至:
 (1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力 2019-02-03 15:04
摘要:从没有“春运”的那些年,到“春运”出现的这些年,40多年,回家的心没变,但过程明显不同。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最近“刷屏”的话,正催动着千万人回家的脚步。

 

2019年春运已经进入节前最高峰。这两天,在上海各大火车站,人们背起行囊,像往年一样归心似箭。一个新的细节差异是:旅客们排队刷脸,几秒钟就能进站,新科技为回家路增添了便利和安全。

 

没有人脸识别,没有高铁飞驰,甚至没有“春运”这个概念的年代,铁路上海站的春节前后又是什么模样? 记者探寻今昔变迁,从上海春运看四十载巨变。

 

没有“春运”概念的年代

 

多数人已经忘记“春运”是怎么诞生的。1980年年初,《人民铁道》报道,铁道部部署了从1月27日开始的为期40天的春节旅客运输,这是第一次将以春节为中心的前后40天称为“春运”。

 

42年前,中国还没有“春运”这个名词。18岁的李锦龙被安排到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天目东路的老北站工作,那是当时全市最大的火车站,共有11个站台,有南北两个候车室,站外还有半个足球场大的广场。很快,到了1978年春节,李锦龙第一次遇上了返乡高峰。“春节期间的客流太集中了,不仅老北站两个候车被塞得满满的,一眼望去全是乌压压的人头,连广场上也挤满了等候的人,人最多的时候,队伍可以排到广场外的大街上。”

 

电话订票和团体订票是在李锦龙进单位前就有了。铁路上海站1958年就利用里弄传呼电话,建立了市民预订、送票网。当时列车车次少,除去预定的车票,分配到每个售票处的票更少,春节期间也是一票难求,通宵排队买票是很常见的事。李锦龙记得,当时北京东路售票处是全市排队人数最多的地方,“排队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房子绕了好几圈,导致周边道路阻塞,车子都开不过去。”

 

“那时车票也有预售期,一旦今天的票卖完了,旅客想买延后一天的车票,就必须等到第二天。很多好不容易轮到跟前却没买到票的人,就打地铺,睡在售票处边上,饿了吃点随身携带的食物,在自己的位置坚持排队,直到买上。有的旅客甚至排了三天三夜才买到票。”

 

1978年,上海站开行的大多是绿皮车,春节期间,列车不够用,车站不得不临时租用载货的棚车来承担客运任务。棚车俗称闷罐车,是一种封闭的火车车厢,车上只有车门和可调节的隔墙,并且里面没有座椅,旅客通常靠着墙站着或蹲着,要么直接坐地上靠着自己的行李。

 

上世纪70年代还没有大规模的打工潮出现,春节前的旅客以回江浙老家探亲的上海人为主;春节后的旅客,以南到安徽、云南、昆明,北到乌鲁木齐的知青为主。大家通常都是带着上海产的肥皂、糖果、飞马牌香烟、大前门香烟等特色产品出门。李锦龙印象最深的就是许多人手里会有一个塑料旅行包,印着外滩海关大楼的白色图案,并配有有拉链和锁头。“那应该是当时最时髦的行李袋了。因为有上海特色,很多来上海的旅客都会带一个回去。”

 

“新客站,老嗲的”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渐渐出现。春运期间,上海铁路面临的客流压力逐年增加,受地理环境限制,老北站虽数经改造、扩建,站场和设备始终无法得到很大改善。1987年12月28日,上海新客站正式开通运营。

 

当时上海新客站是全国第一座具有先进水平的火车站。当年它的广场就有老北场广场的10倍大,站内共有16个候车室,全装有空调,并有7台自动扶梯送旅客上下楼,还有无障碍电梯和轮椅。“当时上海人聊天都会说‘新客站,老嗲的!’。”李锦龙至今都对新客站有着特殊的感情,曾经的自豪感延续至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明显多了起来,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行李多。以前铁路方面没有对旅客带上车的行李做限制,许多人身前身后各挂一个蛇皮袋,手上还拖一个大包,有些行李有一个人这么大。先上车的旅客行李堵住了通道,许多人只得翻窗爬进车厢。

 

“那时大家过年回家都不容易,有些人因车窗高爬不上去,急得眼泪都出来了。我们也经常要推着旅客上车,还需要车上的旅客拉一把。”李锦龙表示,“行李占了太多地方,导致人的落脚点很少,都挤在一起。那个时候,小朋友没地方坐或者站着,会躲到座位底下。车子到站时,我经常看到有小朋友从座位下爬出来。”

 

1997年,铁道部下令禁止棚车载客,但在李锦龙的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春运加开棚车的情况就越来越少了,虽然买票还是一票难求要排长队,但新客站投入使用后,候车环境明显变好,一直到2000年以前,旅客都无需在广场上排队等候。

 

人多到手机没信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打工潮真正爆发,全国各地的人涌入上海。“90年代,春节返乡,许多人都会带亲戚或者朋友回来,一人去,三人回,这是很平常的事。”李锦龙说。

 

打工潮出现后,铁路上海站在春节期间临时搭出一片售票用的大卖场,一个大厅内,可以有200个窗口同时售票。铁路上海站的胡熠华曾担任过售票员,他记得2010年春运期间,全市共有600个窗口同时售票。“就像现在手机抢票一样,那个时候,热门线路的车票,一旦开售,一下子就卖完了。”

 

当时的大卖场里挤满了排队的旅客,很多人用手机打电话和家人“报告情况”,“那么多人挤在大厅里打电话,导致手机的信号很差,干活时我都不需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根本没有信号。”胡熠华说。

 

为了开设大卖场,铁路上海站会在节前从安徽阜阳调售票员来上海,节后再派上海的售票员去阜阳帮忙,这也反映了有大量安徽方向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上海打拼。

 

1990年到2010年,中国铁路经历了6次提速,开始进入高速铁路时代,绿皮火车也陆续装上了空调,开始有了直快、特快之分。

 

2008年,和谐号动车组列车诞生,李锦龙回忆,当时很多旅客都夸动车漂亮,纷纷与和谐号合影。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坐车带大包小包的人少了,人们的行李越来越轻便。

 

五年上海春运运力增长35%

 

2010年以后,铁路部门逐渐进行信息化改造,各种新技术加速应用到铁路服务当中。12306网站是2010年1月30日开通试运营的,到2011年12月23日,网络售票已覆盖所有车次。

 

连续六年服务春运的大学生志愿者华旻磊发现,近几年,线下自助购票机都快“失业了”,除了刷身份证进站的旅客,剩下的人大多也是线上买票,线下取票。乘坐今年首趟临客回四川的王女士由于带小朋友回家,要买儿童票,所以选择线下购票。她表示,虽然每年买票还是不容易,但排队的人是真的少了,现在工作日去代售点买票,半小时内就能搞定。

 

根据铁路上海站提供的数据,2014年至2018年春运期间,上海出发网络售票的比例从65.9%增加到86.7%。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上海出发的列车车次越来越多。今年春运,上海三大火车站每天开行的列车总数超过1000列,而且高铁和动车的比例也越来越高。铁路上海站大数据显示,2014年春运期间,上海出发的列车中,高铁和动车比例高达63.6%,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79%。如今,上海地区大部分旅客选择乘坐高铁和动车回家过年。

 

高铁带来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就是回家时间的缩短,2018年9月,沪港高铁开通,上海到香港的耗时缩短到8小时17分。环上海都市圈被打通,范围越来越大,2018年12月,杭黄高铁开通,上海到黄山的时间缩短到2小时26分,安徽真正融入了长三角。2014年至2018年,春运客流的节前的高峰出现时间越来越晚。上海站工作人员解释,由于车次的增多,以及高铁带来的提速效应,许多旅客不需要再提前好几天就返乡了。

 

2015年以后,春运期间上海北京之间的客流量明显增加。得益于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出现,2017年,京沪高铁列车运营速度达350千米/小时。今年1月5日,17节超长编组复兴号列车也在京沪高铁上上线,春运期间,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列车“绿巨人”也陆续在京沪既有线上投入使用。

 

2014年到2018年,上海春运期间的旅客发送量从924.55万人次增长到1247.66万人次,5年时间增长了35%。发送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上海铁运力也逐年提升,旅客买票的难度不断下降,旅客获得感不断增加。

 

车子增加了,车站的服务也不断升级。2014年,上海各大火车站开通了免费的wifi;2017年,上海站推出了重点旅客接送服务系统,无票人员也可以方便地将亲人送上车了;2019年春运,上海三大站都实现了刷脸进站,全程只需几秒钟,大大增加高峰期旅客通过的速度。

 

明亮整洁的候车大厅,旅客们轻便的行李,还有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显示出如今的春运和过去大不相同。即便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行李也有了新花样,李锦龙发现,最近几年,工人们都喜欢带油漆桶回家,“这油漆桶功能多,可以装东西不变形,可以在火车上当椅子,带回家还可以打水……比以前的小板凳实用多了。”

栏目主编:徐蒙 题图来源:笪曦制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