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看了一次还不够,为何连战、连胜文父子喜欢上海的石库门?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天柱 2019-02-01 06:00
摘要:可见,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真正的好东西,大家都喜欢。

旧区微更新、保护石库门常常是上海两会委员代表热议的话题,因为石库门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居民建筑,也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想不到的是,这些年远在宝岛台湾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家也对上海石库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一次见到连战的大公子连胜文是在2005年5月,那次他陪同父亲首访上海。举世瞩目的台海“和平之旅”使连战一行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但在沪期间,连胜文代表父亲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天性爽朗的连胜文见到笔者的第一句话,就自我表起功来:“真想不到,我自创了一句名言,不到新天地,就等于没来过上海,竟会在岛内产生这么大的震撼力。”他说,这次国民党大陆参访团访沪日程中安排了一档节目参观新天地,就是应了他的这句话。

 

前些年,连胜文一年要来上海10多次,每次来沪,那里必去无疑。为什么这般喜欢上海新天地这样的石库门建筑呢?当有人对此困惑不解时,连胜文道出了内心的想法:“物以稀为贵,情以旧为重。可惜走遍台湾,就没有这种中西合壁的建筑,当然更没有这种中外文化的深深交融。”

 

从连胜文的口,不但反映出他对上海出自内心的极深的情感,同时又折射出他对石库门文化具有很高的认同。

 

我每次静静地看着石库门,情不自禁都会有感而发:上海人真了不起,在寸土如金的上海滩,适时适地建造起如此具有迷人弄堂风情的建筑。我甚至常常痴人说梦话:“如果可能的话,把这些建筑搬到台湾去,该有多好?”可是再静心仔细想想,为什么众口一词都说石库门建筑独特,就是因为这种建筑、这种风格只有上海有,仅限江南有。你完全可以大胆试想,一旦离开了黄浦江,它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

 

连战一行抵沪的第2天晚上,专程驱车到新天地参观。遗憾的是,那晚天公不作美,雷雨交加,可闻讯前来的中外游客为一睹连战风采,把周围挤得水泄不通。连战一家没法从容夜游,只得与石库门文化擦身而过。连胜文倒也善解人意,善于应对,他不失时机幽了一默:“留点遗憾也好,留待下一次来遂愿。”

 

第一次虽是匆匆风雨夜游,可石库门独特的风貌给年愈古稀的连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台湾他感慨地对太太说:“以往胜文在家常常不经意地在我面前提起上海新天地。我感到有点纳闷,孩子周游世界,什么建筑没有见过,为什么会如此迷恋新天地?只有身临其境后我才稍稍解开了这个谜,这种独特的石库门文化唯黄浦滩独有。”

 

一年不到,这一遗憾终于得到弥补。那次来沪,连战的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冲着石库门而来,但对媒体,他则保密到家,在访沪日程中一个字都未提起,就怕一不小心,泄露了天机,会误了大事。

 

那天下午,连战一行悄悄抵达新天地,连胜文当仁不让成了第一陪同、第一导游。在一脸严肃的老爸面前,连胜文显得特别兴奋,甚而有点激动,颇为内行地侃侃而谈:“上海最早的石库门出现在19世纪中叶,它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一对乌漆的大门,两个铜质大吊环,门框采用厚实花岗岩,坚固又显身份。到20世纪30年代,气派的石库门在上海迅速扩张,里弄建筑群达9000多处,占全市居住面积六成以上。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时期的石库门具有不同的风格,这有力证实石库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儿子能谈得如此头头是道,连战倒有点始料未及,但此时他更想知道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现代化的上海,新天地是如何应运而生的?想不到这一点也是当年胜文最为关切的问题。他有感而发地介绍道:“上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时,令人惋惜的是一片片石库门建筑却应声倒下。”连战听到这里有些失望。“好在上海人很快意识到石库门文化的历史性、珍贵性,他们借助外资,对石库门加以保护,采取整旧如旧的方法,终于使她青春重返,重现当年的风采。”

 

仔细听了连胜文的介绍,连战对石库门文化的兴趣大增。他在现场对一扇扇沉甸甸的石库门,看得特别仔细,双手轻轻抚摩,眼睛久久凝视。当他了解到翻修陈旧的石库门时,每一块砖都要仔细拆下,还得小心翼翼清除青砖上的灰泥,再一一重新砌上……整个修建成本比新盖一幢建筑要高几倍时,不由得由衷赞叹: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可见,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真正的好东西,大家都喜欢。

 

(作者系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栏目主编: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题图来源:上海新天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