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知否知否,浦东有一条运河!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志强 2019-01-23 12:14
摘要:但有一条河道却纵贯浦东大地,“鹤立”于众多河道之中,这就是浦东运河。

上海浦东大地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东西向的河道较多,如川杨河、大治河、张家浜以及15条灶门港等等;南北向的河道却较少,如咸塘港、随塘河等。但有一条河道却纵贯浦东大地,“鹤立”于众多河道之中,这就是浦东运河。

 

从小生活在浦东运河附近的我,对这条河是熟悉的。我的老家在浦东新区大团镇,西面就是浦东运河。但是,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脑海里徘徊。其一,从地图上看,由南向北的浦东运河,到了大团镇永春北路老水闸附近以后,就拐弯向东了,约1公里多后又继续往北;在惠南镇进入护城河后,则西折径直向北;而在六灶镇附近,也有曲折改道的现象。由此形成了“之”字形的三曲。这是什么道理呢?其二,关于浦东运河的开凿年代,相关史料说法不一。1989年成书的《南汇水利志》记载:此河源于明代,1403年(明永乐年)命夏元吉治苏松水患,浚华亭、上海运盐河。而据《川沙县志》、《川沙水利志》记载:相传内河塘港开挖于南宋绍兴年间,《光绪川沙厅志》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提举浙西茶盐王钰循内捍海塘西侧开凿频海河(即运盐河)。一条运盐河,开凿年代相差近400年。谁是谁非?

 

为了搞清这一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史料并请教当地的有关专家。从有关史料中,我得知浦东最早的一条海塘是古捍海塘。《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盐官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唐开元元年重筑”。公元八世纪前后,海岸线推进到北蔡、周浦、下沙、航头一线,沿海人口逐渐增加。至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才有完整的海塘在民圩土堤的基础上进行重筑,后人称之为古捍海塘。

 

329年后的宋皇祐四年(1052),华亭县令吴及带领百姓用2年时间修筑了捍海塘,后人称里护塘。里护塘南自奉贤入大团,往北经惠南、祝桥、六团、龚路、黄家湾一线。修筑海塘需要大量的土方,自古以来,大都采用随着海塘内测开挖一条河道,既能取土筑塘,日后又方便水运、排涝、引水灌溉。内捍海塘的修筑应该来说也是采取了这一方法,不然是无法解决土方问题的。由此,海塘筑成之时河道也随之形成,最初的运盐河应该是在(1052——1054年)形成雏形。有了海塘,可抵御大风大浪之灾,盐业发展很快。到了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为了解决水上运盐问题,提举浙西茶盐王钰在捍海塘西侧河道雏形的基础上拓宽加深成运盐河。清光绪《南汇县志》载:“运盐河俗称内护塘港,在老护塘内诸灶港之东,向为盐船出入之路。南自奉贤人邑境,循塘而北,至八团入川沙境,再北至九团黄家湾人宝山界,由界浜通黄浦。”有了运盐河,一船船白盐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根据以上史料,可以推断运盐河开凿于南宋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

运盐河是贯通川南奉的南北主干河道。下沙盐场各团所产的盐,均由各灶港装船,经运盐河外运。灶港就是运盐河的支河,都是东西向的。自南至北排序,从一团排到南汇县城有七条灶港,即南一灶港、二灶港、三灶港、四灶港、五灶港、六灶港、七灶港。南汇县城到六团,有八条灶港,即北一灶港、二灶港、三灶港、四灶港、五灶港、六灶港、七灶港、八灶港。六团往北端的九团之间,灶港与非灶港命名的浜港相间,依次为:南场界港、小五灶、虹桥港、瞿家港、三灶港、四灶港、沈沙港、三林浦、顾家浜、张家浜、界浜。八团境内有小三灶港、小四灶港,后来川沙境内只有这两条灶港,慢慢地把“小”字去掉了。

 

但《南汇水利志》中为何说“此河源于明代”呢?笔者注意到,《南汇水利志》记载的后一句话是“1403年(明永乐年)命夏元吉治苏松水患,浚华亭、上海运盐河。”也就是说,夏元吉是奉命疏浚运盐河,并非开凿。因此,“此河源于明代”的说法是错误的。明代确有开挖另一条运盐河的记载,这就是东运盐河。开始没有运输功能,专作防御倭寇侵犯之用,所以原名叫御寇河。

 

御寇河是川沙人乔镗所挖。明嘉靖年间,沿海屡遭倭寇侵犯。川沙洼水深面阔,倭寇船只经常在此出没。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从川沙洼登岸的倭寇对八团镇及周边地区大肆抢劫。次年,太学生乔镗向当局提议沿捍海塘外侧开挖一濠,用来隔断倭寇登陆。当局接受乔镗建议,并委他督挖此濠。乔镗受命后,亲自奋锸,与民共甘苦。外濠北起黄家湾,沿捍海塘外侧一直向南90余里,濠阔四丈,深一丈五尺。御寇河又称“备难河”。据《分建南汇县志》记载,里护塘有外壕叫御寇河,河上设吊桥,每团一座,有官军瞭望,平时任百姓进出,如有贼至,去吊桥据塘而守,远可攻以箭炮,近可刺以戈矛,塘上每一桥旁建有穴铺三间,作为官军瞭所。外壕御寇河的河床,至今仍有遗存。有古人留下的一首竹枝词为证:“倭寇前明扰海疆,迢迢南北备兵防;墩分十二团分九,守望相连老护塘。”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有“知县成汝舟浚老护塘港”的记载。直至1949年前,该河南北阻塞,截分数段,互不相同。解放后,大力整治使该河“死而复生”。1961年,国家投入20.15万元对大团镇至惠南镇7.8公里段进行了疏浚,并对居民稠密的大团、三墩、六灶段进行改道;1973年冬对惠南镇至川沙11.5公里段进行疏浚,弃紧贴塘身河段之老运盐河,以防沿线公路塌方,同时为避开居民集居区域,凿通护城河,与东门水闸衔接,改道折西径直向北。由此也搞清了浦东运河形成了“之”字形三曲的原因。

 

1977年冬,川沙县以东、西运盐河为基础进行疏拓。此后,东、西运盐河变成了一条贯通浦东南北的骨干河道,名称改为“浦东运河”。至今,浦东运河在防汛排涝、航运、蓄水、灌溉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