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30年前这帮上海农村的“泥腿子”,而今年过花甲,却重拾锣鼓演出首部锡剧大戏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2019-01-16 17:43
摘要:或许有人会问,奉贤百姓,怎会喜爱锡剧?

伴随喧天的锣鼓声,大幕缓缓拉开。舞台上的射灯打在73岁乡村乐师胡永诚脸上,他猛地抬起头来,凝神屏息地击打起了手中的乐器,一下一下,完美地和着演员的唱腔、走步、韵律。台下时而击掌,时而喝彩,让胡永诚更加来了精神,犹如回到年轻时代。

 

不久前,传统锡剧大戏《珍珠塔》在奉贤区图书馆小剧场内“试水”公演,演员来自奉贤杨王村自筹成立的杨王红贤锡剧艺术团,平均年龄超过60岁。30年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是爱好锡剧的票友,抑或是参与过当地草台班子的“泥腿子”。30年千帆过尽,他们重聚首,拿起锣鼓奏起经典乐章。

演出后台,观众和演员正在互动。杜晨薇 摄

当天演出,仅可容纳200人的小剧场坐得满满当当,谢幕时,现场的掌声持久不息。“真的没想到会演得这么好,了不起。”观众高寒琴一边鼓掌,一边不由自主地向台上的演员竖起了大拇指。而为了满足当地许许多多为戏痴狂的剧迷,今年春节,锡剧《珍珠塔》还将派送至奉贤区各街镇、单位。

演出现场,观众拿出手机拍照。南桥镇 提供

锡剧前称滩簧,是苏、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是由武进、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的传统戏曲剧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有人会问,奉贤百姓,怎会喜爱锡剧?艺术团乐师胡永诚告诉记者,奉贤区的前身奉贤县以前属于江苏省辖区,锡剧在奉贤原光明镇一带的农村地区颇为流行。

 

上世纪80年代初,百废待兴,奉贤各个乡镇相继成立了文艺工厂,通过半工半文艺的方式繁荣群众文化,光明镇成立了锡剧团。“那时,上海沪剧团、越剧团多,但锡剧团少见,全市影响力最大的除了嘉定县锡剧团外,就是我们光明镇锡剧团了,各种邀请不断,足迹遍布南汇、川沙等地,还经常赴浙江、江苏演出。”谈及往事,胡永诚的眼睛放出了光芒。90年代后,随着各种文艺形式的兴盛,剧团的经营难以为继,随之解散,团员们也大多回家务农或继续在乡办厂上班,把文艺的种子深埋心里。

 

进入新世纪后,原光明镇杨王村成了南桥镇的一部分,改革开放的步伐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农民纷纷搬进商品房小区,成为市民。杨王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国文明村,也是奉贤区“好家训好家风”培育的发源地。农民的腰包鼓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自然多了。2007年,杨王村先后成立8支文艺团体,其中,村民陈吉红发动胡永诚等组成了锡剧文艺队,自排锡剧小戏,娱乐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为村里的老年人演出解闷。

 

可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沉寂了这么多年,锡剧在当地依然受到老百姓青睐。“每次排练,村民都会闻讯赶到排练场地看一眼,如果村里、镇里举办活动,我们的演出总会迎来最热烈的掌声。”陈吉红说。

十多年来,艺术团在奉贤山歌剧传承人吴美华、丹阳锡剧团朱小平的指导帮助下,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去年9月,村民陈吉红、石文龙、罗彩英各拿出1万元,正式申请成立上海奉贤区杨王红贤锡剧艺术团。用团长陈吉红的话说,我们需要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让艺术团里的村民有更大的发挥舞台。

 

而今年推出时长超过120分钟的大戏《珍珠塔》,是这支“泥腿子”队伍走向“专业化”的历史性节点。吴美华告诉记者,一出完整的大戏,除了演员,还需要舞美、服装、音响、字幕等配合,何况30多名团员中,平均年龄超过60岁,这么长时间的演出,对每个人的体力都是考验。一个村级剧团怎么可能做到?没成想,“听说我们要排大戏缺人手,不少村民自愿担任后勤保障工作。团员们也是兢兢业业,只要一声令下,排练时间再长也没有一句怨言。”吴美华说。就连当地其他剧团的同事,也都深受触动,纷纷前来帮忙,助演出一臂之力。

 

记者了解到,本次锡剧《珍珠塔》公演,开了沪上村级剧团上演整场大戏的先河,也为奉贤锡剧走向更大的舞台奠定了基础。

栏目主编:黄勇娣 题图来源:杜晨薇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