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上海“招才”之道(上篇)丨听,腾讯副总裁张立军、青年作曲家龚天鹏的“上海故事”
分享至:
 (1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2019-01-14 15:19
摘要: 上篇我们聚焦腾讯公司副总裁、华东总部总经理张立军和青年作曲家龚天鹏的“上海故事”。

 

如果要为近两年中国的城市发展撰写历史的话,那么,城市之间关于人才的竞争一定值得记上一笔。对于上海来说,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这座城市需要的?又该如何吸引他们?


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些选择上海、留在上海的人才,他们之中,有见证上海团队十年发展之路的腾讯副总裁张立军,有在上海找到自己的青年音乐家龚天鹏,有数度转型的生物医药研发人员杜治强,还有刚刚回国的人工智能首席创新官吕昊……


透过他们的故事,或许我们能够得到答案——能否吸引人才,归根结底是城市的竞争力的高低。做揽天下之英才的“吸铁石”固然重要,如何成为对人才有持续吸附和培养能力的“永磁体”,或许更是应当长久思考的命题。

 


柳友娟 制图

 


这里和别的城市不太一样



很少有人像张立军这样,与上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不是通过地标、街景、美食完成,甚至不是通过友人介绍,而是由这座城市的管理者构建起来的——“上海的领导和别的城市的领导不太一样。”而这,也成为他对上海最直接、最深刻的第一印象。


2008年3月7日,时任腾讯研发管理部负责人的张立军突然接到公司总办通知,上海世博会网上世博项目需要一个既精于技术、熟知市场,又具备良好沟通协调能力的人来牵头负责,而他是公司认定的最佳人选。为了赶上4月初在巴黎举行的发布会,他们必须在一个月内把技术规范做出来。
 


张立军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时间紧迫,张立军立刻买了第二天一早的机票从深圳飞往上海。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上海一干就干到了今天。


回忆起当年在上海的那一个月,张立军形容“日子像打仗一样”。每天白天要去世博局开会,晚上回到宾馆还要带着团队熬夜整理材料。两点一线连轴转,虽说是第一次在上海待这么长时间,张立军却从未去过别的地方,甚至没有时间跟工作伙伴以外的人接触。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所有感知全都来自于每天一起开会、研讨、推进工作的政府机构和人员。


“最深的感受是务实,即使是很高级别的领导,对技术细节的深度关注仍旧超出我们的想象;还有就是高效,每天加班研讨其实是件辛苦差事,但上海的职能部门始终保持很快的响应速度,如果稍微拖沓一点,这样的任务量我们是不可能完成的。”张立军感慨,这是当初上海最吸引他、最让他有信心留在这里干事创业的所在。


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张立军过着往返于深圳和上海的双城生活,他每周五乘最晚的一班飞机回到深圳的家里过周末,每周一再坐最早的一班飞机到上海工作。
 


张立军和儿子


有人说,网上世博作为当年世博会最重要的突破和创新之一,不但点亮了世博会,也证明了张立军。从2008年底开始担任腾讯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的他,终于把家也搬到了上海。


对于许多像张立军这样的高级管理人才来说,上海的某些特质的确具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国际化程度较高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接轨国际的先进理念,对契约精神的尊重、对公平秩序的维护、相对透明高效的政府职能机构以及完备的生活服务保障……都成为他们青睐上海的理由。张立军告诉记者,他们曾经统计过上海分公司内部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把家安在了上海。


十年间,在这座城市,张立军一路成长为腾讯副总裁、上海十大IT青年和上海市领军人才。他带领的团队也从百余人的上海分公司发展为4500人的华东总部,承载着吸纳国际高端人才的职能。在享受上海魅力对其招贤纳才便利的同时,他依然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挑战——上海生活成本较高,人才薪酬个税返还力度比不上其他一些城市,对于人才的认定还不够灵活等等。
 


越是头部企业越是需要吸纳大量的国际一流人才。但在国外,很多人加入互联网行业时学历并不高,甚至一些人大学还没毕业就辍学出去创业了,他们的专业水准在整个行业都处于尖端位置,可因为学历不高,到上海却面临人才评定标准的禁锢。“高端人才不等于高学历人才。我们的人才认定手段应该更加灵活,标准也应该像上海这座城市本身一样包容、多元。”张立军道出了自己的期待。

 


吸引人才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走进武定西路上海爱乐乐团的那幢著名的小楼,踏着木质台阶拾级而上,与历史建筑特有的吱呀声一同传入耳畔的,是三楼创作室里流淌出的激扬的钢琴声——自2014年归国后,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创作的日夜。


回国之前,关于这位“90后”音乐家的“传说”已经开始流传:1992年出生于南京,不久便显现出其在音乐上的天赋异禀,8岁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9岁考入世界王牌音乐学府——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预科部,被评委称作“十年未遇的天才”“第二个郎朗”。16岁那年,龚天鹏内心的创作欲望被汶川地震激活,一发不可收,他决定遵从自己的初心,“叛逆”地放弃成为一名职业演奏家的“康庄大道”,转而投向音乐创作。
 


12岁的龚天鹏


“这个世界已经不缺优秀的演奏家了,却需要更多优秀的中国作品,这是我们这一代音乐人的责任。”龚天鹏如是说。


大三那年,在一场归国演出的后台,龚天鹏认识了上海爱乐乐团副团长、常任指挥张亮。2013年5月10日,龚天鹏的第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演出。一年后,他正式加盟上海爱乐。
 


“驻团作曲家”的身份让龚天鹏欣喜不已,这样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在世界范围也是罕有的。在国外,即使是最一流的乐团也极少有驻团作曲家这样的职位,一场音乐会能够演奏一两首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已属难得。而在上海爱乐,龚天鹏的本职工作就是一年创作一场音乐会。


“这太幸福了!不但有人演奏你的作品,还有固定工资和生活补贴,更提供给你专业上无条件的支持。”龚天鹏说,“这里是真正长远地去培养、去打造一个音乐家,而不是用完你的作品、合作完一个项目就完了,这是特别打动我的地方。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这样的理念都是超前的。”


上海爱乐给了龚天鹏机会和舞台,而上海则让他“找到了自己”。


纵观历史,大凡能够成为经典一流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讲都是因为触及了人性本身。在龚天鹏看来,上海开放多元、包罗万象的城市气质与他个人是“心意相通”的。在上海,他不用一下飞机就开始思考“游戏规则”的玩法,也鲜少有“圈子”“流派”的桎梏,更不用仅仅简单地赶潮流。“只有到了上海,我不觉得自己是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哧溜’一下就滑进了自己的生活和艺术世界,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在龚天鹏看来,一座城市对人才是否具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涵养。
 


龚天鹏与指挥家张亮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市,一定同时具有“码头”和“源头”的特质,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不但为鸟儿提供飞得出去的土壤,更要能吸引飞出去的和在外面的鸟儿回来筑巢。”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除特别标注外,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