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商业与公益矛盾吗?这些青年“社会创业家”,在“跨界”中追寻责任与价值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19-01-02 16:57
摘要:未来,希望能有更多企业家关注环保、养老、助残、扶贫、教育文化、公共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等当前热点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创新和创业推动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如何在传播商业文明的同时,让公益性、社会性得到充分体现?商业手段应如何更好解决社会及公益问题?

 

如今,一批青年创业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日前,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光明创想家杯”第3届社会创业家颁奖大会上,公益、商业与创业碰撞出了新火花。15位优秀社会创业家与若干项目脱颖而出,正如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所言,“我们希望,学生们在从事纯粹商业领域创新工作的同时也能明白,自己还有另外一种社会责任,懂得为社会付出。”

 

 

从山村走出来的青年通过创业反哺家乡

 

社会创业者会是谁?或许与大众的传统认知不同,青年创业者们不一定有优渥的生活条件,而有时也正是因为对生活多了一份体悟,才能诞生打动人心的项目。本次获奖人之一、青年公益组织“织心青年”创始人耿向顺就是这样一名创业者。

 

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偏远小山村的耿向顺没忘记那些“苦日子”。在他的记忆里,天不亮的清晨吃一个烧洋芋或一碗猪油炒饭后,就要爬坡走路到远山上去读书。没有教室,就借用村里废弃的土坯民房作为教室,一到下雨天就漏雨,房子垮塌了两次;没有黑板,就在墙上糊了一块水泥板作为黑板;没有教材,老师就把书上的材料抄到黑板上,让学生们抄在本子上带回家学习。整个学校只有两名教师,也正是他们的出现和坚持,改变了耿向顺一生的命运——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他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2013年,耿向顺报名参加了一个公益组织的山区助学活动,为偏远贫穷地区的孩子发放助学金。“没想到作为曾经的被资助者,我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了。是不是该为家乡做点什么呢?”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酝酿“织心青年”项目开始,4年来,与团队同学查案例做项目计划、在校园里张贴海报、去企业找资助、去政府部门走程序……耿向顺还记得淋着大雨去村里做调研,在校园募集旧物义卖筹款时被宿舍管理员轰出宿舍,“如今,从几个人到近千名青年成员,我们服务了百余个乡村孩子的学生社团,覆盖近万人次乡村儿童与村民。”

 

小有成就的“织心青年”也带给耿向顺许多新思考,“通过不断升级迭代,我们在项目中形成了一套体系流程,希望将其常态化、制度化管理,我也几乎不再直接参与到落地执行工作中了,而是寻找更多公益发展的可能性。”他透露,自己未来会在公益组织品牌传播、教育公益创新、社会企业等领域继续探索前行。

 

 

用创业+公益手段助力脱贫攻坚

 

这一次,除了耿向顺之外,还有许多青年人将视线投向乡村,为新慈善找到新商业的表达模式。“我们瞄准了古法工艺、纯天然的特点,希望为乡村与城市消费者之间建立一条便捷的交流渠道。”“纳桑红糖创始人”李正方最初也是在一场暑期支教中了解到乡村生活的困境,“2012年,我也曾成立大山小爱支教组织,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服务了5300余人次,但许多诸如留守儿童的问题无法单纯依靠教育来解决,必须发展当地产业获得可持续的经济来源。”

 

2016年8月,李正方与当地农民共同建立册亨县木棉树土法红糖专业合作社,“册亨是国家级贫困县,有高达76%的布依族人口比例。这里年平均无霜期345天,冬无严寒,夏季炎热,囊括了一根适合熬制红糖的优质老品种糖蔗生长的所有条件,且当地已有熬制古法红糖的千年传统,至今还有少数老匠人在传承着熬制工艺。”他介绍,每一块土法红糖都要经过“三榨二浮一沉”及优化升级后的13道工序,保留甘蔗全部养分,是百分百纯天然的食品。为保证食品安全,2017年初,合作社经国家质量认证并获QS证书,成为黔西南州册亨县第一家拥有SC认证的古法红糖厂,首年销售额达300万元。

 

不忘初心,方能始终。李正方的初心,是让更多山村孩子接受教育,改变家乡生活。因此,为持续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和山村教育发展,合作社将10%至30%的收益用于成立乡村发展公益基金,把消费者的每一次消费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实现物质收获和精神满足的双赢。“我们希望从纳桑红糖项目出发,将黔西南州特色让更多大众看到,也实现当地村民多元化的生产模式。”他透露,如今团队增加了老树红茶、红枣藕粉、薏仁红豆粉等产品,希望未来能在稳定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拓展和完善产品线,全方位打造黔西南优质特色农产品系列。

 

 

新技术、新商业与新公益结合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正如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副局长曾永和所说,社会企业肩负着公益和商业的双重特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新生力量。“从新时代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创业和社会创新活力亟待继续被激发,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应互相借力。”在探索公益与商业的边界与融合上,“益起邦”创始人、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夏春晓有自己的想法:商业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企业的良性自循环发展。

 

2016年,夏春晓着手开始创建“益起邦”项目,“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易于公益、安于公益、乐于公益的线上公益‘天猫’平台。”如今,越来越多大众愿意为公益献出自己的力量,但项目最终是否能落地、善款是否用在刀刃上、项目发起人资质是否合规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不足够透明的公益领域上的一层阴影。“通过互联网公益+区块链技术的组合,我们希望提高公益信息质量,搭建可信赖的志愿者与公益组织聚合平台。”

 

她介绍,平台将国内公益组织信息数据进行规范化整理入库,按区域、类型整合,开放信息共享,支持大众点评方式,实现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在组织发布公益活动的同时开放志愿者个人组团公益,引入公益直播以及公益时间银行,提高活动的互动性和量化管理水平。“公益时间银行是用来记录志愿者通过公益活动获得的积分,志愿者每参与一次公益活动,都会获得一定的积分奖励,可用于在平台上购买各种物品。”夏春晓解释,传统中心化互联网的信息传递过程存在被篡改的隐患,而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志愿活动的存储将伴随积分价值的网络传递过程,这样就保证了志愿活动记录的无法被篡改性,并可在任何时间被任何人查看,这就保证了公益的透明性与公正性。区块链+公益的组合,将给公益事业注入新的活力,链上公益将最终变成恋上公益。”

 

“社会创业兼顾社会性和商业性的平衡,是推动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新的创业手段。创新型社会发展,既离不开商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也需要社会领域的创新创业。”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志阳表示,此次优秀社会创业家评选活动旨在搭建社会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希望我们未来能引导更多的企业家关注环保、养老、助残、扶贫、教育文化、公共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等当前热点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创新和创业推动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上海财经大学 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