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刚刚,定位4-16岁少儿,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破土动工!
分享至:
 (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8-12-18 10:16
摘要:沪西将添文化新地标。

12月18日上午,位于长风一号绿地内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沪西再添文化新地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新馆所在地块面朝人工湖,北邻长风公园,南接苏州河畔,风景优美,远处是高楼大厦。上海建工现已围起护栏,经平整的地块上停放着两辆挖掘机,不少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正在人工湖边勘探地块情况。

 

长风一号地块,一座从“大地走向天空”的图书馆将拔地而起

 

市少儿馆新馆坐落于普陀区长风商务区大渡河路以南、古北路桥以东绿地内,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定位为4-16岁少年儿童的信息资源中心、知识体验中心、阅读推广中心、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以及发展研究指导中心。

 

市少儿馆新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莫奈的传世名作《桥》,从现场的新馆模型可以看出,图书馆的建筑形体好似一座彩虹桥,底层起拱,贯通南北两个公园的景观,融合文化建筑与公园绿地。“项目伊始,我们对基地周边做了分析,发觉新馆的建设势必会将北侧的长风公园和南侧的一号绿地截断,不能很好地形成连续的生态界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三院方案所所长、新馆项目主创设计师严赉赟透露了灵感的来源,“桥拱的概念孕育而生,既能实现图书馆的功能,又能延续南北的景观通廊。而同时,图书馆本就是联系童年与未来的桥梁。”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开工活动现场

 

从地理位置看,新馆面朝一汪湖水,这给设计团队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建在水边的图书馆世界少有。”抓住地利优势,设计团队围绕水岸线勾勒出一个环形的建筑,形成一种拥抱感;并且在建筑和湖面之间打造亲水的台阶和平台,在阅读的同时,读者也能到室外亲近自然。“人们可以在建筑的前广场、桥拱下、亲水平台上,串联起各种活动。”严赉赟说,“新馆的设计目的是让建筑融于公园之中,而不是让人感觉公园只是建筑的附属景观。”

市少儿馆新馆面朝人工湖,风景优美

 

老馆建筑隐居于闹市的花园之中,新馆建筑坐落于绿地的花园之中。老馆通过室内的木楼梯到达每个阅览区,而新馆也将以这种空间秩序,通过“大地走向天空”的模式串联起每个年龄段的阅读空间。“步入”室内,会发现新馆内中场景就像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内部分布有大小不同、高低起伏的圆形书架,结合通高中庭、螺旋楼梯等形成了阅读的森林、书籍的海洋,呈现出一种自由开放的空间效果。新馆共四层,对应建筑层数,各楼层分别服务于幼儿、小学及中学年龄段的小读者们。层与层之间运用各异的楼梯实现过渡,孩子们拾级而上,自然地到达每一个楼面直至屋顶,犹如一种成长的过程。

市少儿馆新馆模型图

 

不过,由于长风一号地块复杂,也使得新馆的设计、施工困难重重。基地的南侧是已建的北横通道,西侧是将要启动的十五号地铁线,地下还将有已列入规划的深邃通道,且人工湖又紧邻基地红线。同时,新馆建筑的亮点在于桥拱,拱上面还有三层楼的荷载,跨度接近六十米的拱桥结构是对结构专业的极大挑战。通过各种结构体系的比选,团队最终确定以钢桁架体系来作为整个建筑的结构主体。

 

该项目从投标到完成施工图历时一年,当下,设计团队正在深化室内设计图纸,将围绕少年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需求,最大化实现新馆空间的最优利用。严赉赟介绍,有几个亮点可以先睹为快,在设计中,团队重视图书分拣系统的展示性,将其与景观式的电梯建在一处,“小朋友们上下电梯的同时可以观察到自走小车的运书轨迹,既真实有趣,也起到了教育作用。”一层还将打造“智慧树”门厅,馆方可以组织儿童自发将书画图案打印到吊顶材料中,结成一个个绽放的“果实”,寓意美好和收获。这类引领阅读方式、提供教育含义的“双重设计”,将在新馆内随处可见,不经意间处处有惊喜。

市少儿馆新馆模型图

 

市少儿馆馆长卢秋勤表示,新馆将以“乐学、乐享、乐创”为建设理念,以“先进性”“适用性”“可塑性”“生态性”“安全性”为建设原则,建成“文绿融合、动静分区”的智慧型少儿图书馆。

 

在不久的将来,苏州河畔,将飞来一座“虹桥”,自然,热烈而烂漫。

 

 

延伸阅读:

 

三代少儿图书馆员的祝福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原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上海儿童私立图书馆,1958年迁至南京西路962号现址,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省级少年儿童图书馆之一,拥有民国及近现代少儿书刊连环画、外文原版童书、秦文君专题室等馆藏特色。

 

得知少儿馆新馆开工建设的消息,老中青三代少儿馆人纷纷送上祝福。77年,这座“书房”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

 

退休老师陆于为我1979年9月进入市少儿馆,工作了30年直至退休。我还记得,1980年6月,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时任人大副委员长)在北京为少儿图书馆的馆额题字,共写了四副“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字样,以供选取,当月即制版挂出,沿用至今。1987年,市少儿馆恢复独立建制以后,在当时市文化局的重视下,少儿馆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发展。今天,少儿馆新馆即将建造新馆,她将更广泛地拥抱世界了,它走出去了,走的更远……作为少儿馆人,我由衷地为少儿馆事业的新发展点赞!我也相信每位曾在少儿馆工作过的工作人员都会为之自豪、高兴。感谢同行的努力与不断奋斗!

 

资深员工陈忠伟我们这一代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1995年10月我进少儿馆时37岁,那时的少儿馆大多数员工都是50-60年代出生的,大家一起开展全市少儿读书活动,很受读者欢迎。这两年,越来越多80、90年代出生的同事加入少儿馆,大多数都是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他们对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明年我要退休了,但是我仍然会继续关心、关注少儿馆的发展,也寄望年轻的少儿馆同事们。我们每一代都要努力把“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故事哥哥”何奇作为少儿馆学龄前阅读推广活动品牌“娃娃欢乐时光”悦读会、“小书虫电台”的骨干力量,我儿时受益于市少儿馆,今日有幸成为馆员之一,感慨万千。二十年前,初到市少儿馆,那时的感觉就像到朋友家做客。在不起眼的小弄堂里,有一扇大大的铁门,向前走,迎面印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整洁又多彩的小花园;再往前,一座高高的小洋房静静地立在那儿,走进其中,踏着一阶阶的木质楼梯,推开嘎吱作响的白色大门,那便是照亮我前路的“书房”。

 

时光荏苒,城市建设的脚步让过往熟悉的街头巷尾改头换面。循着纤细的记忆线,我又来到了那个熟悉的弄堂口。花园中,大树坚韧挺拔,花儿们毫不懈怠,把自己装扮得美艳动人,它们一同向来者展现亲切的欢迎姿态,小洋房也还是记忆中的模样。这20年来,图书馆好似从时间的洪流中抽离了出来,只是在那儿等待,等待着一群又一群的少年,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2017年5月,我不再只是“客人”,转而成为待客的“主人”之一,努力让孩子们与我一样,爱上这间不老的“书房”。开明睿智、海纳百川是上海的文化特色。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承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载体,同时需兼顾多元文化的交融。市少儿馆新馆即将动工之际,作为年轻一员,我们期望新馆能包容世界各地的、各个民族的、使用各种语言的、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少年儿童们,让他们都能在馆中体验到家中“书房”的感受。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蒋迪雯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