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改革开放40周年 | 专访亲历者蔡来兴:抬头看天和埋头苦干同样重要
分享至:
 (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夏斌 2018-12-18 08:17
摘要:对一座伟大的城市而言,抬头看天和埋头苦干同样重要。你想不到的事,一定是做不到的。敢于想象,是成大事的前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刚刚兴起,上海是振兴还是沉沦?来自全国的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部门同志展开深入讨论,最终坚定“走改造、振兴新路子”的使命担当。

   

上世纪90年代初,按照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21世纪的要求,又该如何重新构筑新的发展战略?上海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迈向21世纪的上海”发展战略讨论,初步搭建起未来城市的发展格局与路径。

   

作为两场大讨论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组织者,蔡来兴最常说的是:当历史机遇再次垂青上海时,我们没有理由保守,更不能有片刻耽误。   

 


敢于想象是成大事的前提

   

解放日报:改革开放40年来,有两件上海的大事,您都亲身参与过,一件是“迈向21世纪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另一件是上实集团的“资本奇迹”。

   

蔡来兴:这两件大事都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我只是参与“大合唱”的一员。

   

1993年开始的这场跨世纪研究,集中了近600人、历时近2年,经国内外专家反复论证,最终集中回答上海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目标、定位、战略和举措,为“四个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995年,我受命赴上实集团工作。当时,浦东在大开发,浦西在大改造,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大建设,但资金短缺矛盾十分尖锐。针对上海地方财政拿不出、外资进不来、银行不肯贷的资金困局,黄菊同志明确指出,希望我们尽快打通国内外资本市场,为上海源源不断注入国际资本。

   

根据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一年内实现了在香港红筹上市,上市不到一年就从国际资本市场募集上百亿港元资金,相当于当年上海123家A股上市公司的募资总量。

   

解放日报:重视发展战略研究,并运用于改革创新,是不是上海崛起的秘密武器?

   

蔡来兴:重视前瞻问题的研究、讨论,是汪道涵老市长开的头。我们这一批人都是他老人家带出来的。这一直是上海的一大优势。

   

上世纪80年代,我主要参与了两次全市性大讨论。

 

第一个是1984年前后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聚焦“上海向何处去”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上海”全局性问题,为上海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第二个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大讨论,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奠定了基础。

   

我始终觉得,对一座伟大的城市而言,抬头看天和埋头苦干同样重要。你想不到的事,一定是做不到的。敢于想象,是成大事的前提。这个想象并非胡思乱想,而是要把握世界发展大趋势,探索经济强国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崛起的客观规律,从而做到科学预见、统筹谋划。   

 


握指成拳,参与全球竞争

   

解放日报:2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底气何来?

   

蔡来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国际国内形势,还是上海自身的战略地位,都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以说,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势。

   

先说天时。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世界经济已经历四次长周期波动,每一次波动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转移;每一次重心转移,都有一批城市群(带)闪亮登场,并孕育出国际化大都市。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东移趋势越来越明显,上海迎来再度崛起的历史性机遇。

   

再说地利。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这一重大决策意味着,上海不仅要从“后卫”走向“前沿”,更要跃升为“龙头”,成为“重心之重心”。上海是全国的上海,要承担起握指成拳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使命。

   

最后说人和。在新机遇、新任务鼓舞下,上海全市上下涌现出要改革、拼经济,大干快上的新热潮。市委、市政府及时集中各方智慧、凝聚各方力量,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新思路、新战略和新举措,这是上海真正的底气。方向明,决心大,人心齐,泰山移。

   

解放日报:跨世纪战略目标指引下的具体措施,会不会过于“前瞻”?

   

蔡来兴:1993年的上海,黄浦江上建有两座大桥。我们一度认为,再多加几条桥隧,应该差不多了。可那年7月,我陪同徐匡迪副市长在韩国首都看到令人震撼的一幕———汉江上的桥有十多座,最大的一座桥,竟有十几条车道,但过江隧道仍然严重拥堵。我们开始反思,上海的越江通道数量是不是“少了个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以线性增长来思考发展问题。当人均收入和GDP到一定水平后,许多指标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时,我们更要警惕的是想象力不够,更要琢磨的是怎样对标未来的“世界一流”。

   

解放日报:那有没有遗憾呢?

   

蔡来兴:回过头来看,这场跨世纪的战略研究确有一些不足。

   

比如,当时比较注重接受上一轮产业革命成果的转移,对正在酝酿中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重视不够,特别对自主创新、源头创新重视不够。

   

又如,对上海如何依托、带动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阻力估计不足。因此,尽管上海作了很多努力,但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质性进展不如人愿。

   

再如,城市功能和生产力空间布局上,虽然按照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作了重大部署,但市中心的各个区依然“小而全”,导致城市核心功能分散,捏不成拳头。   

 


攀登高峰,须勇于不断超越

   

解放日报:1995年,您奉命担任上实集团的管理者。这样的“试水”是不是难言轻松?

 

蔡来兴:刚去香港时,当地媒体也问过类似问题。也许是涉世不深,我自信地回答,无论在政府部门,还是到企业,都要管好三件事:一是做好重大问题的正确决策;二是知人善任,用好干部;三是统筹协调好各方关系。

   

从大道理上讲,这是没错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觉得差别很大,必须从零开始,一边学一边干,尽快掌握新的规律,担当好新责任。

   

这段宝贵经历让人深有体会:企业家是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者,理应得到大家的尊重,但企业家也要不断超越自我。

   

解放日报:在超越自我、攀登高峰的路途上,企业和城市是不是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蔡来兴:不管在什么领域,管理者的素质都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要独具慧眼。不仅要有远见,而且要有观察大事的洞察力、发现价值的判断力、善用人才的识别力、应对危机的预见力。

   

又如,要不断创新。不管是企业发展还是城市升级,都有一个周期的问题,因而必须勇于超越自我、超越传统。

   

解放日报:2008年后,您受聘于国务院参事室,继续从事宏观战略研究。这一段经历,有什么故事吗?

   

蔡来兴:国务院参事室是集中各方智慧的大平台,是不断学习切磋的大学校。与一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在一起,深感自己才疏学浅,必须继续努力。近十年来,我参加了多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和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还自选课题、自找材料,撰写了数十份调研报告。

   

虽然早过了花甲之年,但能继续为国家繁荣、上海振兴和年轻人成长尽一份心力,是我人生的莫大荣幸!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