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中药真伪难辨或致“中医死于中药”,全球首款人工智能中药材鉴别师可否解痛点?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2018-12-17 20:55
摘要:早前,人工智能在早期肝癌诊治、帕金森病诊治等领域有所创新,此次涉及中药材属于首度尝试,利用大数据解决了药材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亦为中药材企业从源头把好关奠定契机。

5000元一斤的松贝与50块不到的平贝,同属中药材,药效大相径庭,价格天差地别,肉眼却几乎分辨不出来。中药材真伪难辨,成为中药市场一大痛点。今天召开的“全国医学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全球首款人工智能复合型中药材鉴别师闪亮登场。利用手机照相机扫一扫药材,”“100%正品松贝”、“0%正品松贝”一目了然。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以假乱真”现象保守估计30%,人工智能鉴别师会否成为中药材市场的有效工具?人工智能在中药领域还能发挥怎样的功效?

 

 

中成药市场参差不齐亟待有效鉴别

 

现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中成药及饮片市场规模预计达到6500亿元,未来5年将达到2万亿元。然而我国中药企业2080家,中药饮片企业1592家,行业集中度不高,各家的药材质量参差不齐。“药材好,药才好”,上海中医药大学许家佗教授表示,中药材是中医药的源头,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石。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是“中医死于中药”,恰是因为中药材质不道地,导致中医医师开方无法实现真正疗效。以松贝为例,作为一种名贵的滋补品,松贝有润肺散结、止咳化痰的作用;但松贝在零售市场上一直受到伪品的冲击,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平价的平贝或者浙贝来冒充松贝,消费者利益由此受损。

 

“经验老道的中药材鉴别师,一般需要40至50年的工作积累,目前市场上这类人才奇缺,即便普通鉴别师,人才缺口也相当大。”业内人士说。论坛上,由蔡同德堂、医库云共同开发的“人工智能中药材鉴别师”,令与会专家眼前一亮。医库云创始者张群华介绍,历经8个月研发,蔡同德堂制药厂提供数十种中药材上百个批次样本,目前人工智能鉴别师准确率可达95%以上。除却鉴别真伪,产品还能鉴别中药材的产地、月份。专家解释,“以丹参为例,种植月份与丹参内的丹参酮含量密切相关,对于药企来说,采购丹参时了解真正的药材种植月份,对后续制药工序、成药疗效等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鉴别师两秒钟达行家水准

 

西医外科医生出身的张群华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之所以开发“人工智能中药材鉴别师”,一个原因是临床上看到许多因服用不当药材,导致肝肾损伤的患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教授也直言:我国中药材面临几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品种基源混乱、野生资源匮乏、假冒伪劣产品严重、辅料不标准等均是痛点。“全球市场上九成以上中药来自日本,但日本中药的原材料恰恰来自于中国,这一残酷现实提示,严格控制中药材质量、确保上游药材道地,方可保障下游药品质量及临床疗效。”

 

人工智能鉴别师是怎样工作的?记者了解到,产品算法核心是运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图像特征,再用SVM技术训练各任务的分类器,进行最终鉴别。上海蔡同德堂制药董事长范宇丰说,“以黄芪为例,不同产地的黄芪疗效各有不同,以往我们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绝活’把握药材的真伪优劣,而今人工智能鉴别师,仅需要短短两秒钟,即可达到行家水准,可以说颠覆了固有认知,更极大幅度提升了鉴别质量与效率。”

 

从鉴别药材到药物研发,人工智能可做更多

 

经调查,目前药用植物有383科,2039属,11146种。“我们的人工智能中药材鉴别师,迄今可以覆盖20余种中药材,未来研发的道路还很长。”张群华介绍,“产品当前仍局限用于个别药企,不排除未来发展到一定规模,普及到普通人群,届时只要扫一扫,便可知晓药材是否道地正宗。”

 

人工智能复合型中药材鉴别师,可否成为切中现状要害的开端?廖万清认为,这样的尝试十分具有价值。早前,人工智能在早期肝癌诊治、帕金森病诊治等领域有所创新,此次涉及中药材属于首度尝试,利用大数据解决了药材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亦为中药材企业从源头把好关奠定契机。也有专家建议,“中药材+人工智能”,如果结合得好,在中药产业的整个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药物精准研发、优化生产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抢占技术高点,或可引领中药制造新发展,赋能中药现代化制造。

栏目主编:孙刚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顾泳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