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法治 > 说法 > 文章详情
接到这样的电话千万要当心!上海警方公布6大类电诈“元凶”,“热心客服”首当其冲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邬林桦 曾杨弘 2018-12-14 11:47
摘要:海发生的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方式中,发案数、案值综合排名前6名的分别是“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兼职及刷信誉”、“网络购物”、“假冒熟人及领导”、“贷款及理财”。其中,排名首位的“冒充客服”类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占比超过20%。

今天上午,上海市公安局举办新闻通气会披露,截至今年11月底,上海发生的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方式中,发案数、案值综合排名前6名的分别是“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兼职及刷信誉”、“网络购物”、“假冒熟人及领导”、“贷款及理财”。其中,排名首位的“冒充客服”类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占比超过20%。

 

网络购物越来越发达,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快递包裹奔向千家万户。消费者在收到货物之后,如果接到一些自称是“客服”的电话或者网络聊天信息,又该如何分辨真假,免受诈骗呢?  

 

热心“客服”主动帮退款须留心

 

今年12月1日晚,被害人唐女士报警称,她在拼多多购物后收到了两个包裹,发现其中一个包裹受损,于是联系平台和物流反映受损情况。当天19时30分许,她在嘉定区江桥镇靖远路一朋友家中做客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保险公司客服,来电咨询她的包裹受损事宜,并告知可以直接理赔。

 

唐女士添加了对方的支付宝和微信软件后,这名“客服”又提供了一个二维码。唐女士扫码后填写了支付宝账号和密码,登入后在系统页面填写了本人的工商银行卡卡号、身份证号、手机号。提交时,页面显示无法提交,对此,“客服”解释为系统错误,需要唐女士在支付宝上走“网商贷”的程序方能完成退款,唐女士点进程序后系统显示可贷款10500元。按步骤申请贷款后唐女士随即收到十一条手机银行扣款短信,每条扣款500元,卡内一共被扣除5500元,唐女士这才发现被骗,马上报警。

 

同样因轻信“客服”而上当受骗的案例还有不少。12月3日,家住浦东新区张杨路某小区的李先生报警称,遭遇电信诈骗损失8000元。原来,今年11月30日15时许,他在深圳市某酒店内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某网贷公司的“客服”,告知李先生该公司即将关闭贷款业务,要求李先生注销自己在该平台注册的账号。为了取信李先生,这名“客服”报出了李先生的身份证号,让他按照指示流程注销自己的账号。

 

随后,“客服”添加了李先生的微信,让李先生现在某三方支付平台贷款7999元,再扫一个二维码,输入7999,已测试李先生的信用。按要求将钱转过去以后,“客服”称转账失败,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才能退款,随后拉黑了微信。李先生这才发现被骗。

 

冒充客服类诈骗具5大要素

 

据警方介绍,经过梳理发现,冒充客服类电信网络诈骗共有三大类,分别为冒充快递公司客服、保险公司理赔客服;冒充电商平台、商家客服;冒充金融监管机构、银行、网络借贷公司客服等。

 

“不同行业‘客服’的诈骗手法稍有差异,但都涉及套取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或直接要求转账、扫码等。”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九支队探长范华告诉记者,尤其是冒充电商平台客服类案件,骗子利用被害人想尽快获得退款的心态,通过口头允诺即时退款等方式,不让被害人有时间向真的客服热线求证,从而掉落陷阱。

 

据警方介绍,冒充客服类电信诈骗一般有以下5个要素:

 

1.犯罪嫌疑人使用陌生手机号码,固定电话,聊天软件联系被害人。

 

2.犯罪嫌疑人要求被害人离开原交易平台或商家操作,与被害人互加聊天软件、三方支付等社交软件、发送钓鱼网站链接、二维码等方式进行退、赔款。

 

3.犯罪嫌疑人要求被害人提供个人身份证号码、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卡号、银行卡密码、银行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4.犯罪嫌疑人要求被害人使用网络APP借贷软件贷款到三方软件余额后再提现至自己银行卡后进行退、赔款。

 

5.犯罪嫌疑人要求被害人在短时间内按照指导操作,若耽误时间就无法获得退、赔款。

 

警方梳理防范7大要点

 

危害大且花招不断翻新的冒充客服类电信网络诈骗该如何防范?上海警方发布了以下防范提示:

 

1.快递、物流、电商交易平台、银行等部门发现问题,均不会要求被害人离开平台通过具有转款功能的社交软件进行退、赔款。

 

2.绝大多数退、赔款都是从被害人支付的账户中原路返回,无需被害人在其他社交软件中操作,更不会要求被害人通过扫码、点击链接、提供银行卡卡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方式进行退、赔款。

 

3.不会要求被害人通过网络APP软件贷款提现的形式进行退、赔款。

 

4.常规的退、赔款会有一个时间审核阶段,不会要求被害人在短时间内按照指导操作

 

5.遇到任何订单交易问题,请拨打商家预留的正规客服电话,切勿相信通过其他方式和你取得联系的人,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商家或咨询公安机关。

 

6.关注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及时获取防诈知识。

 

7.保护好个人的信息安全、不要随意在网站上泄露个人身份信息、家庭信息和各类订单信息,遇到链接不随意点击、遇到二维码不随意扫描、遇到电话不轻信。

栏目主编:简工博 文字编辑:简工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