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被美国政府扣留的钱学森发出这封求救信,辗转三大洲才得以“回家”……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吉珉 2018-12-13 07:05
摘要:今年12月11日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7周年。当我们再次捧读钱老留下的《钱学森书信》和《钱学森书信补编》,感觉中国书信史上特别精彩的一段在面前豁然打开。

   

担任钱学森秘书长达27年、也是钱学森书信主要编者的涂元季说,钱老的书信蔚为大观,“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和文艺理论等11个大部类……也涉及暂时还不能进入钱学森这个科学体系的大量经验性知识,以及所有这些科学知识最后提炼上升到哲学层次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11座桥梁,即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军事哲学、人学(原称‘社会论’)、地理哲学、建筑哲学和美学。还有大量反映钱老的科学精神及科学品德、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方面的内容,甚至有他感悟的人生见解和人生哲理”。

 

书信在我国据说萌芽于殷商时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有向都城报告“方国”入侵的“边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部书信史,其实是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生活史和发展史。文人以写作为职业,书信也明显多于常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大家,同时也是书信巨匠。鲁迅、巴金、沈从文、傅雷等,均是写信很多的作家。在钱学森这里,则是大科学家写信。

 

从1935年8月到美国,1955年9月离开,他在美20年期间的书信,后来得到集中出版的仅有2封(即1938年6月7日致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处和1955年6月15日致陈叔通的信)。原因一是当时写信一般不留底稿;二是年代久远,保存不易;三是身处异国,物是人非;四是已出版书信集未收英文信件。另外,钱学森于1950年9月被美国政府拘留,后保释,直到1955年9月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其中的5年时间一直处于被软禁和遭管制状态,每月必须到当地政府移民局去进行一次登记,以表明未离开管制所划定区域,如离开当地外出要经过批准。故而,他自然也不会写多少信或者留下多少信了。即便我们现在所见的致陈叔通信的发出,其过程也十分曲折。   

 

年轻时的钱学森

 

钱学森致陈叔通的这封信写于1955年6月15日,收载为《钱学森书信》一书的首封,表达了钱学森急盼回国的愿望,“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钱学森在1950年就准备回国,但在离境一刻却被美国政府无理软禁管制,既要“驱逐出境”,又不准离境。钱学森在等待机会的到来,这一等就到了1955年。钱学森在报纸上看见“中美交换被拘留人”“中国学生愿意回国者皆已放回”等消息,这既说明回国有了一线生机,也让他担忧其背后可能包藏着美国政府的假表态和真阻挠。一天,在送来的菜篮底垫着的一张中文画报上,钱学森看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在拍摄内容为观礼台上中央领导的照片中,他与夫人蒋英看见了一个熟悉的人———陈叔通。这是他们早已认识的“太老师”。钱学森即用繁体汉字竖排写下了给陈叔通的信,告知真实情况,“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还附了一张《纽约时报》的报道。然后写好信封,地址是父亲在上海的住址。然而,此信不可能直接寄出,蒋英便给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写了一封信,把给陈叔通的信夹在其中。蒋英用左手模仿儿童的笔迹写上给蒋华信的地址。为摆脱跟踪,他们到一个人头攒动的咖啡馆时,乘跟踪人员不备,把信丢入邮筒。蒋华收到书信后,从比利时再寄给上海的钱钧夫(钱学森父亲)。对于钱学森的回国,周恩来后来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还是有一项成果,那就是换回了钱学森。   

 

▲“求救信”内容

 

后面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航天科学技术甚至今天的载人航天工程,均得益于钱学森和他播下的种子。因一封信而对中国当代史产生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信产生的过程又如此迂回曲折,不禁令人想起苏武牧羊而以鸿雁传书的故事。一样的身陷囹圄,一样的矢志不移,一样的归心似箭,一样的辗转跋涉。千年书信文化之传承,承载着赤子之心,每每读来不能不为之感动、感慨。   

 

在搜集钱学森书信的工作中,因写信人长期从事保密工作,有些信涉密而不能公开。还有一件对收集书信影响较大的事,是王寿云先生1997年的意外去世。他曾担任钱学森秘书达17年,在他担任秘书期间,由于无复印机,钱学森发出的信多是抄写留底。这一个阶段的书信状况成了一个谜团。如此统计下来,已收集到的钱学森书信有6000多封,但估计他一生写信在7000封以上。文学家和政治家作为书信大家并不罕见,而科学家为书信大家者则极少出现,原因当然在于文学家和政治家往往喜欢并擅长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诉诸文字,而其社会知名度和人群接触面也远较一般科学家广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生产如此多的书信,更显珍贵。  

 

毛泽东同志接见钱学森 

 

钱学森从学生时代起就十分热爱文学艺术,对形象思维有着深入探索。他早年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研究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工程控制论等,取得丰硕成果。其《工程控制论》一书已成为控制论领域的经典著作。回国以后,钱学森十分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潜心研究系统论,是我国系统科学的开创者。正是由于钱学森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长期的重大工程实践经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素养,因而其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极强,对各门学科理论的见解极富科学色彩,可以说在学术思想上独树一帜,特色十分鲜明,为许多人所称道。王元院士便回忆说“钱学森对数学情有独钟”,给他写的信“大约有10封,这些信我都交给了中国数学会,作为历史档案保存”。阮祥新与钱学森之间“以信函探讨学术技术问题达30多次”。周肇基教授回忆说,“1988年11月21日,钱老给我写来了第一封嘉勉信”,“从此开始了我们师生的长期的书信往来。我一共收到钱老亲笔书信98封”。后来他撰写了《中国植物生理学史》等专著,认为钱学森对此“也有功”。云南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张嘉宾统计,“仅1985年3月1日到年底,他(钱学森)就给我写了15封亲笔信”。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张帆通过书信(收有钱学森致信39封)同钱老讨论美学、艺术和技术美学等话题,感到深受鼓励和教诲。

 

钱学森1984年1曰6日致时任中国发明协会会长武衡同志信

 

从一定意义上说,钱学森的科学书信是把自己的脑力劳动成果无偿地贡献并分享给对方。他还花时间、花精力帮助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著书立说,却不求回报,是“甘做他人嫁衣裳”。研究艺术理论、形象思维的杨春鼎教授,曾收到钱学森来信49封(据已出版书信统计)。他说:“近30年来,我在思维科学、美学、文艺学、创造学等方面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十多部……这些成果的取得,与钱老长期的指导帮助是分不开的。”这一类例子还有很多。钱学森书信反映出的这种高风亮节令人感佩。使用书信这种大规模直接奉送思想成果的方式“助人为乐”者,在学术界可能并不多见。根据《书信》与《补编》统计,仅钱学森与之通信达100封以上者便有:戴汝为200封、于景元180封、钱学敏160封、陈信130封、王寿云116封、朱光亚106封。   

 

钱学森在讲学中

 

在钱学森书信中,严格意义上的“家书”几乎没有。除了少量的事务性书信外,基本上都是同各界学者、部门领导交流科学思想、研讨工作和学术的信件。其科学内容丰厚,科学色彩鲜明,科学精神浓郁,可谓之“科学书信”。如果说过去有科学著作、科学论文乃至科学幻想小说的话,“科学书信”这一样式在中国倒是罕有,今日有之,始信是始于钱学森书信。这些科学书信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令人惊叹。

 

钱学森长子钱永刚说,这数千封钱学森书信,“是用计算机扫描制版的父亲亲笔书写的信。只有少数几封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信是当时秘书为存档而做的手抄件,因为那时还没有复印机这种现代设备。”这些亲笔手书的展示件,基本上可以毫不费力地直接阅读。它既反映了个人的书写史,也通过个人书写史反映出社会书写史,特别是社会在急剧变动期的书写史,更有研究和审美价值。钱学森的亲笔手书以其历史跨度和巨型体量,是对世人作出的又一贡献。   

 

钱学森与蒋英

 

钱学森一直对书信情有独钟。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所长时,就要求大家,有群众来信一定要回复。他说,这是他们对我们的信任,也是进行科学宣传的好机会。此后几十年他都遵循这一原则,因此才会产生大量写给普通人的信件。钱学森的大量书信主要产生于高龄晚年。从1983年至2000年,17年间产生5100余封,平均每年300多封。有时1天就写10封(如1992年10月19日、1995年1月2日)。这个年龄段应该是绝大多数普通人颐养天年、增寿保命的时段,人们自然会产生疑问,钱学森为什么会孜孜不倦地写那么多书信?涂元季回忆道:“第一他不题词;第二他不为人写序;第三他不参加任何鉴定会;第四他不出席任何‘应景’的活动,如一些开幕庆典、剪彩仪式等;第五他不兼任任何顾问、名誉顾问之类的荣誉性职务;第六他上年纪以后不到外地去开会或做学术报告,只在北京活动,连天津也不去;第七他不出国。”怪不得钱老会有专注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写信了。

 

归国后的钱学森1956年2曰2日又向郭永怀发出热情洋溢的盼归信

 

晚年钱学森了解外界的主要方式是读书、读报、读信、看文件、听广播。钱永刚回忆说:“父亲不仅每日读报,而且每日收听广播,是一个‘铁杆’广播迷。”看来,大量的书信内容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至于占用现代人大量时间的电视和电脑,“父亲几十年不看,这是他早年在美国任教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但是到了晚年,“父亲开始看电视了,那是由于他的听觉在衰退,听不清楚广播,改为看每晚七时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也就是看看画面吧”。钱永刚说,父亲退出一线工作后,由于听力下降较快,要靠助听器与人交谈,因而平时在家不打电话,也不接电话,自然也不用手机。极少接待来访者,更不要说陪着聊天了。曾经有人考察过晚年钱学森在春节做什么,结果出人意料,从1984年至1999年的16个春节期间,他共写信77封。   

 

《钱学森书信》和《钱学森书信补编》15大卷,以洋洋洒洒几乎不可复制的鸿篇巨制,在中国书信史上矗立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题图:钱学森辗转发出的“求救信”原件及所附美国报纸剪贴   本文图片部分由钱学森亲属或秘书提供,部分由任持平先生提供)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