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大区势 > 文章详情
临港15年15人|郑锦荣:正因为临港人的宽广胸怀和责任感,才有今天的成绩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成东 2018-12-07 11:55
摘要:“临港有种海纳百川的气质,大家特别团结,来了就是自家人,这是其它地方没有的。”郑锦荣告诉笔者,在临港,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和单位建立了企业联盟,大家跨行业交流学习,互帮互助。

 

作为首批“临港英才”称号的获得者,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公司总经理郑锦荣既是临港的建设者,也是见证者。在他看来,上海电气是伴随着临港共同成长的,“这些年来,临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现在已成为以滴水湖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未来的前景必将更加美好,早已是临港人的我非常欣慰。我首先要感谢第一批建设初创的拓荒者,正是他们在一片滩涂地和芦苇荡上,在空气中弥散的海水咸味中,在集装箱里的简陋办公室里,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基地建设的第一线,才造就了15年后临港的灿烂辉煌。”

 

自2005年入驻临港以来,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发展迅速,诞生了多个“第一”:全国首台自主设计的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世界最大容量汽轮发电机、中国第一根大型船用曲轴、国产单机最大的海水淡化设备等一系列高精端核心设备,填补了我国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里核心技术空白。

 


建设智能制造数字工厂

 

在传统印象中,提起从事重型装备制造的老牌企业——上海电气集团,脑中总会浮现出运转的各类机床旁忙碌的工人身影、随处可见的油污、刺眼的焊接火花等,生产车间内一片嘈杂的形象。

 

“这是六七十年代我们的生产情况,一如刚起步的临港,但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迈入智能制造时代,目前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已经成为了国内领先、全球先进的现代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郑锦荣告诉记者,目前上海电气正在推进智能园区建设,管理者通过远程系统,即使远在天边,也可随时随地查看和了解基地运行和管理的状况。在电站设备等制造车间,还实现了工业机器人替代工人从事繁重的劳动。

 

 

他还表示,如今的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已将智能化系统管理延伸至生产现场,实时收集车间实际生产进度和质量,并通过管理看板予以展现,使工厂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数字工厂。

 

郑锦荣说,上海电气临港基地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50年不落后”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上海电气这个“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已越发光鲜,不仅承担了国家重要领域的特大重型装备制造责任,还拥有涉及国计民生的诸多核心技术专利。

 

据介绍,上海电气临港基地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已建成项目占地2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近80亿元人民币,是临港首批入驻企业中投入最多、占地最大、制造能力最强的企业。它为特大重型装备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专用码头最大起吊能力1400吨,可靠泊5000吨级船只,拥有4000台(套)先进技术装备,其中“国际顶级”的大型、高端技术装备约100台(套)。目前,基地已形成核电、火电、风电、大型船用曲轴、海水淡化等“特大、重型、超限”装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正如临港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现代化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地出现,上海电气临港基地也在不断创新,在多个涉及国计民生的火电设备、核电设备、风电设备、船用曲轴、海水淡化设备等关键行业和领域里都拥有核心技术。

 

郑锦荣介绍,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在高效清洁能源领域,拥有高参数、高效率、大容量1000MW等级的节能减排火电机组产品和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基地是国内唯一一个拥有核岛、常规岛、辅助设备等完整核电装备产业链制造能力的制造中心,拥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风电机组研发制造平台;在高端工业装备领域,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和大型海水淡化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

 

 


不算小账,来了就是自家人

 

2005年7月,当首批临港拓荒者们驾着车行驶在通往临港的S2高速上,周围一片寂静,宽阔的到道路上见不到一辆车,心里往往会担心“如果车子半路出故障怎么办?”

 

如今十三年过去了,作为临港的浦东人大代表——郑锦荣告诉记者,临港越来越热闹,人也越来越多,他经过调研后发现,现在的S2高速已经跟不上临港未来的发展速度,应提早筹备更宽或者更多的高速公路。

 

 

“临港有种海纳百川的气质,大家特别团结,来了就是自家人,这是其它地方没有的。”郑锦荣告诉记者,在临港,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和单位建立了企业联盟,大家跨行业交流学习,互帮互助。

 

“在临港,不同的兄弟企业可以乘坐我们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班车,企业食堂等公共服务资源可以共享,不少企业需要发运特大型设备,需要用到5000吨等级的船运码头时,我们非常乐于帮忙转运。在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不算小账。”郑锦荣认为,原来我们的各家企业之间还有传统的“防火墙”,只是业内企业之间才有垂直单一的相互联系,但到了临港以后感觉完全不同,大家通过企业联盟等多种形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放包容,交流沟通,合作分享,共同发展。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在临港这段时间是最快乐的。虽然路程遥远,每天开车来回就得四五个小时,但看到临港每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飞快成长,不断有科创隐形冠军企业入驻,我也感觉非常的自豪。我们每次在接待国内外领导、各界重要人士的时候,或者与他们开展交流时,看到好的企业和人才,都会向他们大力宣传和推荐临港的新风貌,我们把建设临港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郑锦荣表示,正因为临港人的宽广胸怀和责任感,才有今天的成绩。

 

栏目主编:董齐兴 文字编辑:董齐兴 题图来源:被采访者提供
专题推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