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民声直通车 > 文章详情
“双11”刚过,“双12”又将到来!商家那些漂亮的点评数、销量数,你信吗?
分享至:
 (1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褚觉美 2018-11-30 17:31
摘要:60.9%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刷量”行为“是造假”……

“双11”刚过,“双12”又将到来。电商平台及入驻平台的商户们,在此期间各种“吆喝”,就为了吸引一拨又一拨消费者“剁手”,尽管所购之物未必刚需,但“囤货”热情依旧。  

 

挑什么货“囤”?除了看折扣和优惠力度,商家的“点评数”和“销量”你会关注吗?前段时间爆出平台数据造假,你在面对那些“惊艳”的数据时,会不会有疑虑?你觉得数据造假是平台和入住商户的“潜规则”吗?数据造假,最后受伤害的到底是谁?  

 

针对上述问题,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KuRunData中国在线调研,进行了一项“数据江湖,有多少可以信赖”的调查。  

调查采取在线方式,样本总数1000份。其中,年收入5万元以下200份;5-8万元300份;8-12万元300份,12万元以上200份。调查总体数据显示:当有消费需求时,89.5%受访者会先关注相关平台销量、点评或买家秀等数据;其中尤以相对较高收入者居多。

  

 

 

收入不同对数据认知也不同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受重视。从电商购物平台,到旅游民宿行业,还有影视剧行业、网络文学、自媒体等,无一不把“流量”当成制胜法宝。在人人关心数据、重视流量的背景下,某机构出台的一份研究报告却显示:今年1-6月,市场上28.8%的流量是异常与无效的。  

 

虽然这份报告的权威性无从考证,但从受众群体看,对“流量”的认知还是相对理性的,既不盲目信服,也不全盘否定,更多人从辩证角度看待数据。在回答“您觉得相关平台上的销量、点评或买家秀等数据能反映商户真实状况吗?”这一单选题时,31.5%的受访者认为“可以”;58.7%的受访者选择“不能一概而论,但数据多少能说明一点问题”;另外9.8%的受访者则认为“完全不可能”。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分类数据显示,不同收入群体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出现较大偏差,5万元以下收入相对较低者,对数据的认知似乎更理性,认为不能反映真实状况的占11.5%,而认为“可以”者仅17.5%,远低于均值水平。年收入8-12万元者,似乎是“数据和流量”的追随者,认同能反映真实状况的占44.7%,几近半数。

 

 

“刷单”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既然数据、流量不一定能反映商户的真实状况,那么,一些商家、平台上的高流量从哪里来?  

 

前段时间某旅行网站被曝其海量点评85%以上来源于其他网站,所谓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1800万条来自抓取,即通过数据“搬运”的方式获得,且有7454个抄袭账号。该网站包括其CEO在回应时均承认有数据造假情况存在。

 

相对于数据“搬运”,刷单、刷量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谁在刷量?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商家与平台都有“嫌疑”。在回答“你认为这些数据哪里来的”这一多选题时,认为“商家自己刷量,平台眼开眼闭”的占67.8%,认为“不仅商家自己刷,平台也会帮助刷”的有55.2%。“对于某一商户推出的商品,每样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点评;有的月销量显示好几万,闭着眼睛想都觉得不可能。对这些有异样表现的商户,普通消费者都能发现,平台难道监测不到?估计是‘眼开眼闭’吧。”一位受访者说。还有部分受访者认为,技术的发展让刷单成为公开的秘密了。

 

受访者怎么看待“刷量”?“刷量”是否涉嫌造假?60.9%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是造假”;34.0%的受访者认为“虽然不真实,但还不到‘造假’地步吧,至多算有点不择手段”;仅5.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刷量”不是造假行为。

 

想用“漂亮”数据吸引消费

 

网店为什么要刷单?一些网店主坦言,电商平台推送商品要看指标,重要依据之一便是销量。无论是综合排名还是销量排序,卖得多的商家,就容易被平台推送;当消费者在平台搜索时,更容易被看到,这将大大提高购买率。

 

业内人士则认为,通过刷单造假数据,不仅商家有需求,平台也有需求。对商家来说,在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刷单、刷量,可以提升排名和影响力,巨量好评会影响消费决策,赢得更多生意。在许多电商网站上,线下营销公司也都“挂牌”做起代理生意,指导商家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刷单、促销、刷评价等方式,为自己带来利益。对平台来讲,对商家刷单刷数据的行为“眼开眼闭”,甚至平台也偷偷刷量,原因也简单,因为数据也是平台的生命。没有流量的平台无法刺激消费行为。  

 

在受访者看来,商户或平台刷数据的主要原因有二:对于商户或平台而言,只有“优质”数据足够多,才能引导消费;公司或处于初创期,需要数据争取客户,这两项分别占比86.4%、72.5%。“刷量成本低廉,流量‘注水’更便捷”“潜意识中就是无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作假成了习惯”分别有56.5%、53.2%和31.4%的选择。

 

 

一位曾短时间内从事“刷单”业务的受访者说,对商家而言,刷单成本不算高。一般“刷单”流程如下:“刷手”先在商家进行虚假消费,刷评价所需的评语和照片都由商家提供。“刷单”完成后,商家把“消费”本金和佣金一起支付给“刷手”。“我兼职‘刷单’那会儿,每单佣金最少2元、最多十几元,一个月能刷200多单。会有各种刷单群,设法加入后就能接单,有的要求刷手先缴纳保证金。还有专门的刷单平台,其业务就是为电商等刷单。”  

 

据公开报道,今年双11前夕,多家刷单平台业务繁忙。某刷单平台号称有60万“刷手”待命,另一刷单平台则称每天有万名“刷手”在线。这些刷单平台隐藏在社交软件、语音软件的群聊、频道中,有的平台则上线刷单软件,商家注册后发布任务,“刷手”在线抢单。号称有60万“刷手”的平台软件截图显示,刷单任务涉及目前各大知名电商平台。  

 

另据知情者透露,技术的发展让造假成本可能更低。有的平台本身可能隐藏强行自启代码,在用户不知情况下,在手机后台启动,以此增加用户活跃度。还有的平台利用“爬虫”等技术手段,将正常人可以浏览的内容,用公开查询接口读取出来,再归纳成文档,有的不仅抓取评价内容,连注册用户信息也照搬。与人工刷单、刷流量相比,这种通过技术掌控的手段隐匿度高,不易发现。

 

“刷单”其实是误导消费者  

 

刷单会带来什么影响?16.7%的受访者认为,此举会降低商户或平台的信誉;22.4%的受访者则提出,刷量造假会带来不公平竞争;而50.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刷单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所谓“引导”消费,只是美丽的谎言;有7.2%的受访者认为刷量造假,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是对消费权益的漠视;仅3.2的受访者表示“没什么影响,因为人人(每家)都在刷”。

 

有一种说法,刷单等数据造假行为已成为“潜规则”,只要平台有“人气”需求,就会有“刷单”存在。受访者中,55.6%的人认同这一说法;26%表示“不表态,保持中立”;另有18.4%表示“不认同”,不认同的理由,是因为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施行,规定经营者采用刷单、炒信等方式,帮助自己或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处200万元罚款,吊销营业执照。不过认同者也有他们的理由,在他们看来,现有法规威慑力不够,操作上还可细化,比如如何认定情节严重?同时还存在执法不严、平台履责不够、追责成本相对较高等诸多因素。

 

88.2%的受访者表示,无论什么理由刷单,都是对消费权益与受众知情权的漠视,刷量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在未来的消费行为中,愿意信任商户或平台流量、好评等数据者仅占23.1%,完全不信任者有8.8%,表示“仅做参考”的有68.1%。  

 

对数据造假,必须形成合力进行打击

 

平台或商户的数据造假,最受伤害的是谁?在给出的四个单选项中,63.1%的受访者认为是“消费者”;16.7%的受访者选择“消费环境”;12.9%的受访者选择“平台或商户本身”;另有7.3%的受访者认为是“大数据的发展环境”。  

 

如何打击数据造假?在回答这一多选题时,四个选项的每一项,都有超过一半人选择。其中,认为“相关部门形成有效整治合力”的有72.5%;选择“商户与平台都要自律,倡导诚信合法经营”的有70.5%;“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有60.4%;“一旦发现造假行为必须严惩”的选择者也有52.3%

 

 

“流量造假”是个巨大黑洞,贻害无穷。有专家称“刷单”所透支的是行业的公信力,从某种程度,虚假数据对于方兴未艾的大数据行业来说,可能意味着毁根灭源。治理“刷单江湖”,从立法规制到严格执法,从内部监管到舆论监督,只有打好组合拳,电商生态才会纯净。数据无好坏之分,拥有真实的数据,诸多新兴行业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良性发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