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海上横沙岛从何而来
分享至:
 (5)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柴焘熊 2018-12-03 11:04
摘要:这些穷苦农民个个一贫如洗,赤着脚,挑着担,踏上了横沙的土地。“家无一担,赤脚上横沙”这句民谣,生动地反映了横沙岛第一批开拓者的贫苦情景。这批贫苦农民一共有三四十人。来到横沙后,他们怀着一个天真的想法,想在这里建立一个世世代代能安居乐业下去的美好乐园。

崇明三岛由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构成,其中的横沙岛面积虽然最小,却是一座市区里人为之心仪的岛屿。那里碧绿的农田、硕果累累的果园,那里绿树掩映、翠竹环绕的村舍、清澈的河沟和洁静的村路让人过目难忘。但是由于横沙至今还受着江海的阻隔,所以许多人对于它的前世了解甚少,尤其是岛上土地的垦拓,更是知之甚少。

 

早在清代的道光年间(1821 – 1850年),横沙就已开始出露水面,当时岛上只有芦苇和水草生长,无人居住。相传,有一次,川沙县八个穷苦农民来岛砍割芦苇,却遇上了连日不断的狂风秋雨,不能离岛过海回家。最终,他们因尽了粮米,断了火种而被活活饿死。此后,再没有人敢单独来这里闯过。到了咸丰年间(1851 -1861年),江苏海门、启东等地连年大灾,加以地主恶霸的残酷剥削,广大贫苦农民在当地再也无法生活下下去,纷纷背井离乡,四出逃荒。他们听说长江口外有个小岛无人居住,有些人便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结队涉海而来。

 

这些穷苦农民个个一贫如洗,赤着脚,挑着担,踏上了横沙的土地。“家无一担,赤脚上横沙”这句民谣,生动地反映了横沙岛第一批开拓者的贫苦情景。这批贫苦农民一共有三四十人。来到横沙后,他们怀着一个天真的想法,想在这里建立一个世世代代能安居乐业下去的美好乐园。他们住的是“滚龙厅”(一种用芦苇搭成的园形草房),吃的是水草籽和野茭白。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始筑堤围田。当时的横沙,潮来一片大海,水去一片芦苇。在沙滩上筑堤是十分艰难的。但是,事在人为,经过一年半的辛勤劳动,终于围成了第一批圩田。从此以后,崇明、川沙等地迁来横沙的贫苦农民日益增多。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开垦,到光绪年间,已经发展成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7. 5公里的大岛。由此,也引起了官府的重视,开始招标围垦。

 

光绪十二年(1886年)江阴士绅通过南通实业家张謇为董事长的江苏“南菁书院”开设的沙务局,招募海门等地农民来横沙围垦,并宣布横沙岛的全部土地都是官家的,凡已经围垦的土地,都要在限期内向“南菁书院”沙务局登记,并按时交纳租税。至1888年,人们在横沙先后围成了老圩、翁家圩、陈家圩、袁家圩、沈倉圩、万宝圩、顺利圩等万亩圩田。于今,这些圩田的大部分已坍入水中,余下的一部分即为今南端兴胜、红旗村所有的土地。后来由于长江水流南摆,横沙岛开始南坍北涨,南边的土地坍入江中,北边的土地越涨越多。1925年,由江苏南菁学校、辅延学校,南通、江阴、川沙三县教育局以及上海爱国女校等九个单位组成“教育公团,以团体名义与官府签约,负责经营当时横沙中部、北部新伸涨出来的全部滩地。经过十几年的围垦,陆续围成了一圩、二圩、三圩、四圩、七圩、九圩、十圩、永丰圩、全丰圩、西新圩、协兴圩等圩田。为便于管理,“教育公团”在横沙设立“公团倉”,负责征收租税等一应事宜。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上海,横沙的土匪头子黄兆兴卖身投靠日寇,当上了“兴亚建国军”司令。黄兆兴一伙利用他们手中的反动武装和日寇的支持,不但强占了横沙的已有圩田,而且还强迫横沙群众无代价地替他们挑土围田,先后围成五圩(由合兴圩和队伍圩组成)、六圩(即兴安圩)、八圩(即惠安圩)等圩田。黄兆兴也成为横沙岛上最大的地主剥削者。

 

1949年5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登上了横沙岛,横沙人民获得了新生。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