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寻找台湾郑成功痕迹:昔日“开台圣王”民族英雄,会不会被民进党“去中国化”所磨灭?
分享至:
 (5)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洪鑫诚 2018-10-23 06:01
摘要:我们可以在岛内各地看到以郑成功的名字、称号命名的学校、路名,以及供奉郑成功的众多庙宇中,找到那段历史痕迹。

最近,台湾一款限定版啤酒一夕暴红。只见瓶身一位身着绿袍的古代官员,左手麦穗右手啤酒,面容微醺,口中还带双语台词:“MY WAY,成功好滋味”,相当生动。没错,这是一款由郑成功“代言”的啤酒。

 

 

成功啤酒的走红有创意策划者的功劳,但足以从侧面反映郑成功在台湾,尤其是在其生前长期耕耘的台南,仍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的确,郑成功因为击败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开垦、建制而被尊称作“开台圣王”。我们可以在岛内各地看到以郑成功的名字、称号命名的学校、路名,以及供奉郑成功的众多庙宇中,找到那段历史痕迹。

 

“全台无处不成功”

 

台北市延平区(延平取自郑成功爵位“延平郡王”,该区1990年后并入大同区)、延平南路、延平北路、台中市成功路、南投县国姓乡(郑成功被赐国姓“朱”,后人尊称国姓爷)、竹山镇延平区、台东县延平乡、台南市国姓里……如果你有时间“台湾走透透”,那么从北到南,自东向西,你将一路“与成功相伴”。

 

同时,如果你对民间信仰感兴趣的话,只需一路循着“延平郡王”的指引,便能行走于台湾大大小小的庙宇之间。2016年,全台有450家宫庙举行“郑成功庙”联合春祭,盛况空前。当时“郑成功庙宇联合会”创会主委吴荣华表示,全台各庙宇中,只要出现“开台圣王庙”“国姓宫”“开天宫”“延平王庙”字样的,都主祀郑成功。

 

庙宇之外,全台各级学校中也有一支相当活跃的“成功系”,其中台南的成功大学和台北的成功高中最为突出。熟悉台湾高等教育的朋友多半都听过“台成清交”或“台清交成”的说法,其中的“成”指的就是成功大学。由于台大、清华、交大都在北部,成大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南部第一名校。

 

图为成功大学校徽。

 

事实上,成功大学在1950年定于台南,也和郑成功对于台南意义是分不开的。根据成大官网所述,成大的前身“省立工学院” 一直到了1956年升格为综合大学时定名为“省立成功大学”。“成功”二字就是为纪念郑成功。 

 

《白崇禧口述历史记录》下篇中记载了这段历史:

 

“本省人士黄朝琴、陈启川、黄国书等要求办‘成功大学’以纪念郑成功,但台北、台南两方人士对设校地点意见不同,台北人主张设在台北,台南人士主张设在台南,他们要我请各绅士们来谈谈,我请他们来我家吃茶讨论。双方辩论甚久,后来我说:‘在台北有台大了,郑成功在台南意义重大,同时台南原有工专,可以改工学院,医院可以改医学院,法学院比较容易。我不是台湾人,不会有意偏袒,在台南设一个成功大学比较合理,将来在台中亦可成立一间大学。’”

 

此外,位于台北的成功高中被普遍视为仅次于“建国中学”的台湾第二男子高中。而翻开成功高中的校歌,正是对郑成功生平事迹的书写:“万古开山未有奇,登台望海忆当时,伟哉斯人,壮哉此志,为民族奠定了复兴基础,为台湾创造了光荣历史……”

 

可见,郑成功不止在台湾历史上举足轻重,也早已成为台湾民众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符号。不管是逛街、烧香还是读书,要说“全台无处不成功”并不为过。

 

“马上成功”的民族英雄

 

与台湾相似,郑成功的名字和事迹也到了无人不知的程度。对于大陆民众来说,“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几乎是某种固定搭配。

 

而在其故乡福建泉州,乃至整个大陆闽南地区,郑成功则无疑是“市民偶像”一般存在。在泉州各地,尤其是郑成功的祖籍南安县石井镇,当地民众和移民台湾的闽南先民一样,也用宫庙来传承他的精神。在泉州大坪山山顶,身跨战马的郑成功鸟瞰全城。这座国内最高的铜马雕像对海内外泉州人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

 

图为泉州大坪山郑成功铜像。

 

而除了扮演精神寄托外,化身雕像的郑成功还是闽南地区传说中的“台风守护神”。每当有强台风逼近福建沿海后却绕道而行时,泉州人和厦门人的朋友圈就免不了被郑成功雕像刷屏,当地民众很乐意把“保境安民”的功劳归于在风雨前线中挺立的“男神”。

 

两岸共同的“文化资产”

 

从“成功啤酒”到“马上成功”铜像居高不下的人气,可见作为历史人物的郑成功至今仍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更难得的是,比起其他两岸重要历史人物的复杂性,郑成功更接近最大公约数,在大陆和台湾的形象都比较正面。

 

诚然,后世对于郑成功的定位,或因立场不同各有侧重,但其忠义、勇武的形象在儒家文化圈内形象突出,就连郑成功生前力抗的清朝,其统治者也以德报怨。康熙亲自为郑成功撰写挽联盛赞其忠义,而位于台南的延平郡王祠是清朝治台时期最早的官祀郑成功纪念祠,后于乾隆、道光时期均有重修纪录。

 

石井延平王祠内的“有明石井始祖郑公阡”墓道碑立于康熙年间。

 

而今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正面形象,郑成功成为两岸之间,尤其是闽台间的天然纽带和共同的“文化资产”。

 

早在1998年泉州石井镇郑成功庙正式奠基建设时,台北护国延平宫负责人王庆文就带头捐资30万元新台币作为启动资金,并发动多方捐资。礼尚往来,泉州赠予台湾的一座郑成功像同样传为佳话。2007年8月,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率团访问台南,与时任台南市长许添财就泉州赠与台南郑成功像一事一拍即合。由于郑成功在两岸民间交流中的特殊意义,泉州市赠台雕像被国台办列为2008年对台文化交流重点项目。在当时台湾“绿色”执政的背景下,泉州与台南方面多次接洽,最终按预定方案如期将“马上成功”运抵台南,成为陈水扁时期两岸关系难得的正能量。

 

而近年来,闽台各地也陆续举办郑成功文化节,历年都有两岸诸多宗教及民间团体参与,台湾各家郑成功宫庙更是绝对的主力。 2013年的台湾郑成功祖庙350周年大典上,168位郑氏宗亲包机直飞台南出席。

 

“去郑成功”徒劳无功

 

如今,台湾再度“绿色执政”,在“去中国化”的浪潮下,“去孙”“去蒋”等动作相继上演。去年起,“开台圣王”也受到波及,民进党当局连续两年打破郑成功祭典“中枢主祭”的惯例,人为降格这一维持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纪念仪式。

 

然而,比起孙中山和蒋介石在台湾较为两极的评价,郑成功的形象已经深植于闽南“开台”移民的共同记忆,并以民间信仰的形式代代相传,并非政治力量能轻易改变。闽南人的血统和早期收留、带领泉州、漳州移民渡海垦殖的“民族大义”,使得郑成功在闽南本省人为主体的台湾社会有天然的正当性,台湾人对其的情感更多是自发的。也正因此,哪怕在长期绿色执政的台南,郑成功仍受民众敬仰,泉州的“马上成功”像能在陈水扁时期顺利赠予台南,蔡英文时期降格郑成功祭典也丝毫不影响“成功啤酒”的畅销。

 

由此观之,借“去郑”来达成“去中国化”自是徒劳。在台湾海峡两岸生生不息的民间社会,人们仍会不时谈起郑成功。

 

内图由受访者提供。

栏目主编: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周寅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