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马蜂窝有没有抄袭,到底谁说了算?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8-10-22 16:41
摘要:在抄袭高发频发的态势下,相关监管部门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和人才力量,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对抄袭侵权行为进行甄别和鉴定,并依法保护合法、制裁非法?

2100万条用户点评中,竟然有1793万条(占比85%)涉嫌抄袭——对于以用户内容起家、国内最大的自由行交易平台马蜂窝来说,这项指控非常严重,甚至致命。

 

这项指控属实吗?当事双方正在网络上激烈鏖战。乎睿数据团队和小声比比(微信公众号)言之凿凿,声称己方耗时四个月,把马蜂窝的数据调查了个底朝天,大面积抄袭确凿无疑。还称将继续发布对于马蜂窝游记和问答产品的分析报告,以及长达75页的完整报告。

 

马蜂窝方面则坚称,用户点评内容仅占马蜂窝整体数据量的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微乎其微。马蜂窝还称,针对有关方面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面对各执一词的双方,其他的利益相关方——投资者、消费者和用户,应该听谁的呢?马蜂窝有没有大面积抄袭,到底谁说了算?

 

这可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也并非吃瓜群众“吃个大瓜就完事”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大是大非、关系到合法与违法的大问题。如果马蜂窝涉嫌大面积抄袭,那么它就涉嫌侵权违法。如果马蜂窝并没有大面积抄袭行为,那么对它的一系列指控就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不同性质的认定,关系着众多投资者、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要知道,马蜂窝可是有望获得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市场估值高达20—25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如果它的核心资源——游记、问答产品和用户点评都存在重大瑕疵,那将给投资者埋下多大的潜在风险?反之,如果这些资源没有问题或者问题不大,这样一项不负责任的指控,又将令多少投资者蒙受实际的和潜在的损失?同理,很多消费者和用户都在马蜂窝所提供信息的影响之下购买、消费旅游产品和服务。无论是这些信息被坐视存在虚假误导成分,或者马蜂窝的真实信息被人歪曲抹黑,都有可能给消费者造成困扰和实际损失。

 

对于一个如此重大的问题,利益立场针锋相对的双方不太可能客观中立。乎睿数据团队的一面之词固然不应该贸然采信,马蜂窝方面的自证清白也很难具备足够的公信力。面对各方的纷争不休,监管部门不应该缺位、失声。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上形成权威结论、依法依规处理,才是平息纷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相关各方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

 

事实上,抄袭在内容聚合型互联网企业之间司空见惯。今日头条和知乎、小红书和大众点评、百度和大众点评、豆瓣和穷游之间,都曾经爆发过抄袭纷争。一些业内人士甚至声称,没有一家企业是彻底干净的。为什么抄袭行为如此泛滥,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熟视无睹?为什么一些自认为受到抄袭的企业,宁可耗费巨资去收集证据,然后通过媒体发布的方式来扩大事态、施压对手,也没有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寻求有关部门依法保护自身权益?这确实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深思。在抄袭高发频发的态势下,相关监管部门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和人才力量,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对抄袭侵权行为进行甄别和鉴定,并依法保护合法、制裁非法?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抄袭行为愈演愈烈的势头就有可能难以遏制,一些企业就有可能迫不得已选择自我维权的道路。然而,一方搜集证据发布指控,另一方自证清白、发动反击,这种“口水战”式的舆论鏖战注定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一场场混战之后,后果很可能都是一地鸡毛,既无助于行业规则的建立和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浪费大量社会舆论资源,恶化社会舆论生态。

 

互相抄袭、互相指责、互相攻击,这种行业乱象对置身其中的任何一家企业都非幸事。尽快建立有约束力的行业规范,特别是尽快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保护合法、规范非法、打击违法行为,才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防止“马蜂窝大战”层出不穷的根本出路。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