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非凡年代的印迹——长宁医疗卫生篇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黄杨子 2018-10-22 06:00
摘要:那一年,长宁妇幼保健院组建,以温馨服务打磨出“金字招牌”

新理念新实践在精品城区垒起“健康长城”
长宁从管理疾病转到呵护健康,提供优质服务,已成国家三个方面示范区

那一年,长宁妇幼保健院组建,以温馨服务打磨出“金字招牌”

 

40年前,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这扇大门,带来探索创新的大生态,开启一段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在上海的西区长宁区,医疗卫生领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丽丽和她的爷爷,一个特殊家庭,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长宁卫生、尤其是精神卫生工作的整体变迁。丽丽和爷爷李先生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李先生起病于1965年,因冲动打人、言行紊乱,总说一些离奇古怪的话。彼时,精神卫生机构缺乏、药物治疗比较局限,李先生服药后副作用明显,不仅人变得呆滞、手抖,反复入院出院让他衰退得愈发明显。


自从李先生患了精神病,这个家庭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丽丽10岁那年,李先生就去世了。不幸的是,2014年丽丽22岁时,她也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家庭再度蒙上阴影。


情形有了根本的变化:这一次,丽丽在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得到治疗及时,住院后一直坚持服药,病情稳定,还参加了中心职业工作技能康复训练项目,如“心意吧”模拟咖啡吧、“阳光洗车房”、超市项目等,和爷爷相比,丽丽是幸运的。丽丽的父亲感慨,“我阳光、可爱的女儿又回来了!”

 

新转变:“花园中心”孵化最新精神康复理念


建设精品城区,长宁区有一张闪亮的“健康牌”———为辖区内70万居民提供高品质、有温度、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区内居民从孕产妇怀孕建卡、孩子出生打疫苗、中老年慢性病管理,直至人生“结尾”的临终关怀,健康服务不再围着疾病转,而是强调“人本”关怀,以人为本、从居民健康角度出发,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呵护。


丽丽作为精神障碍患者,在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实现了“重生”,回归了社会。时光追溯到1976年,彼时这家仅有区区几十个人的医院,床位不过120张。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心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这里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家园,承担长宁区70多万常住人口精神障碍的预防、诊疗、科研和康复任务,服务范围辐射普陀、静安、闵行、嘉定、青浦周边区域及外省市。

 

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旧址与医院如今的崭新面貌


硬件的改观,并非全部。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沈颉直言,“诊治的理念、人文的提升,这些‘软实力’造就了长宁区精神卫生的内涵。”现代人精神障碍疾病发病率增加,精神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怎样实现“专病专治”?在区委区政府和区卫计委大力支持和医疗西进战略指引下,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不断瞄准尖端前沿诊疗技术,全方位推动精神医学亚学科建设,精细化研究更深层次精神专业领域。


精神卫生服务的理念,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不断引领业界潮流。“治疗的开始,就是康复的开始”,精神疾病患者不再仅仅被视为疾病案例,治疗过程更强调人文色彩。从院内康复而始,治疗师们采用艺术治疗、森田、内观、作业、冥想等多种心理康复方法,帮助住院精神患者调适心理状态,尽快恢复社会功能。


更多的康复治疗理念,在这座花园内“孵化”:以日间康复中心为衔接,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联手,进入中心的康复学员们通过团体沙盘治疗观照自我,宣泄压抑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提高自我认同;以职业实训基地为依托,在阳光超市、咖啡吧、馨之家烘焙、爱的园艺、洗车房等培训过程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让康复者学习适应生活所需的资源和技能,恢复独立能力和自信,真正实现“分类心理康复,引路心灵回归”。

 

新观念:“防病未然”对接居民多重实际需求


长宁70万居民的“健康长城”,拥有一个共同的健康原则,“预防为主、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医学上有一句著名的话,“预防一块钱,可抵得上治疗七块钱”,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从长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可见,曾经看似边缘的公共卫生,实则已被赋予职责。


预防为主,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探索是“与家庭医生一起做加法”:将公共卫生服务转化为适用于家庭医生的技术或工具,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继而通过家庭医生使区域居民获益。公共卫生与千家万户健康息息相关,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文穗告诉记者,未来,长宁区疾控还将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即“区域预防保健技术应用和研发中心”、“区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中心”、“肿瘤早期筛查与预防控制中心”、“健康社区建设技术服务指导中心”,同时探索“疾控+互联网”、“疾控+精准医学”、“疾控+商业健康保险”、“疾控+社会共治”等工作新模式,进一步对接居民的实际需求。

 

昔日长宁区中心医院挂牌红十字医院,与现在合并后的上海市同仁医院新貌


以传染病为例,探索利用互联网+传染病健康教育资源库,运用语音语义识别、自动抓取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疾病预防、临床治疗知识技能,将可为全区居民提供健康处方,并以此作为家庭医生与儿童、健康人群签约的辅助工具,强化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


而在“疾控+精准医学”领域,长宁区还将探索开展老年人群的精准化健康管理,结合以往多种慢性病风险因素筛查信息,联合高校,梳理形成全面健康信息档案;同时建设区域老年人群生物样本库,在慢性病患者中开展肺炎、流感疫苗等健康教育,实现精准预防。 


西医的预防理念,与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院长马恰怡介绍:“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曾经佑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运用好中西医结合技术,不可谓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方向。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有目共睹。近15年来,医院更是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壮大期。2013年医院增加第二冠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天山分院”,背靠“龙华”大树,“天山”茁壮成长。目前,医院年门急诊服务已达60万人次,中药饮片处方达20余万张, 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达75万人次。上述数据可见,传统中医药的应用已在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发展:资源重组打造医疗服务“金字招牌”


提升长宁区内整体健康水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升长宁区内医院品牌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长宁妇保”品牌成为全市居民口中的金字招牌。怎样打造更多属于长宁的医疗金字招牌,让居民在区内享受到最好的健康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创新与探索从未止步。


“小而美”的长宁区妇幼保健院,虽为二级妇幼保健机构,却因优质服务、安全技术备受青睐。品牌是如何打造的?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党总支书记程德广介绍,针对最头疼的患者看病难、等候时间长、医患沟通不畅等问题,医院征集温馨服务案例50余项、合理化建议80余条、五小发明20余项等。“产科初诊流程优化”,通过错峰检查,将孕妇在院就诊时间再缩短1小时,项目获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首批医疗服务品牌,“IPAD图谱助力术前谈话”还蝉联了市卫计系统第二届医疗服务品牌。今年长宁妇保院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服务为技术“锦上添花”,据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方文莉院长介绍,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剖宫产率始终低于国家“两纲”规定的35%,2016年剖宫产率仅30.12%,名列全市公立医院最低水平;围产儿死亡率始终保持在3‰以下,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100%。医院是全市首家通过国际医疗安全与质量(JCI)认证的妇幼保健医疗机构,还是“国际水中分娩协会”的永久会员单位。

 

长宁妇幼保健院改建项目效果图


为长宁居民提供“优质+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让精品城区的医疗“再上一层楼”,长宁区卫计委接连出了“大动作”: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重组,原长宁区中心医院、原同仁医院合并,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定位服务大虹桥,更为区域医疗发展带来全新活力。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特色的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一直坐落在幽静的新华路上,这所建院60载的医院,近年来迎来发展大机遇,十年前从长宁区关节病诊疗中心,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国家区域诊疗中心,2012年在长宁区率先成为三级甲等医院,今年同时开业延安西路门诊。未来,医院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关节病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华路院区旧照与延安西路新院区效果图


对标国际精品城区建设目标,为区内70万居民提供高品质、有温度、全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为上海医疗品牌建设贡献长宁卫生力量,未来,长宁区将继续把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医学人文建设相融合,在改革的征途上不停歇,继续创造出属于长宁卫生的辉煌。


 

长宁区医疗机构院长一席谈———

为70万长宁居民提供高品质、有温度、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笔者:数据显示,长宁区居民的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4.24岁,在全市各区名列前茅。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长宁区一直走在医改前列,哪些实践与探索可谓创新之举?


长宁区卫生计生党工委书记池捷: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宁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也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事业发展的四十年。长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贯彻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十九大精神,让健康中国、健康上海的战略在长宁落地生根。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以深化改革、深化开放、深化创新为主线,全面推进健康长宁建设。


长宁区委区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去年区委区政府召开长宁健康卫生工作大会,区委、区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出席,体现党和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高度重视。区财政投入力度是空前的,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回顾这四十年,长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体系的建设,也即,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以及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笔者:社区卫生一直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长宁区的家庭医生在百姓中一直有着很高的口碑。社区卫生综合改革,长宁的改革做法是怎样的?


池捷: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长宁的社区卫生综改工作在上海、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我们实现了“三个转”,即观念转变、机构转型、运行转轨。


首先是服务理念的转变。社区医生从在医院坐等病人到走出医院、走进社区、走进家门,为老百姓直接的、面对面的贴心服务,这是一个重大的观念转变。其次是机构转型,从地段医院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三是运行机制的转轨,从组建全科团队,到组建家庭医生工作室,并以实名制方式命名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强化内涵建设、模式建设、绩效管理。这“三个转”让长宁的社区卫生工作得到了深入推进,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内涵、提升能力、强调有效,强调有效即强调家庭医生有效签约,为老百姓实打实的健康医疗服务。从做实、做细、做深上下功夫,以百姓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上海市卫计委“1+1+1”签约工作落实和探索家庭医生工作室实体化运行。

 

笔者:众所皆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是此轮医改的重中之重,这几年长宁区内公立医院发展路径不同、各有千秋,并纷纷实现了 长足发展,改革成果可见一斑。在公立医院改革中长宁的定位与做法是什么?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院长马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取向和价值观的导向。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快速改革发展期,比较突出的发展就有“优质医疗资源整合重组”的改革。


这是根据我们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根据老百姓获得“优质+均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出发,进行的重大资源重组改革,长宁区同仁医院与长宁区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重组合并,它不是简单结合,而是结构的优化、布局的优化、功能的提升、内涵的提升,成为高品质、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提供者。同仁医院党委书记蔡家麟表示,今天的上海市同仁医院也正是向着这个目标,大踏步的前进。同仁医院“两手抓,两手硬”,即一手抓能级提升,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今年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肖涟波:“运行机制提质增效”的改革,同样至关重要。比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人民为中心,为百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高水准、人文化服务为出发点开展改革,得到家门口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与拥护,给予高度赞许,我们也为这方面改革感到自豪。此外,“加强人才学科核心能力、内涵能级提升”的改革成果累累。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任何事情关键靠人,在医学领域尤其需要人才,全区各级医疗机构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加以推进。

 

笔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居民的健康之本,长宁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文穗:长宁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密不可分。在经历抗击SARS、禽流感等重性传染病的考验后,长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使我们进一步把“预防为主、医防融合”的理念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并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切实加强长宁公共卫生能力和体系建设。


接下来,我们还将进行“三个对接”一是对接公立医院改革、二是对接社区卫生综改、三是真正对接老百姓健康需求,提升长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笔者:据悉,今年长宁已经提前完成《长宁区卫生计生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双十”目标(即双超百分之十指标),现长宁卫生系统1.3万医务职工中,副高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已达14.33%,硕博士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5.22%。改革再出发,呵护长宁居民健康,未来区卫生计生委还将有怎样的规划蓝图与探索实践?


池捷:长宁区社区卫生、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经过前四十周年的艰辛探索,我们深深认识到是改革带来的发展,改革不能止步,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信心、加倍的努力推进下一阶段长宁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这是在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关头,我们回看过去、展望未来,更加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只有用这关键一招才能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内心十分坚定的信念。


对推进下一步改革,接下来主要还有三项工作: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强化党建引领,牢固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发展理念,继续深化改革,保证我们国家、我们党的卫生健康方针在长宁的热土上落地生根。


二是用好前期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包括运用成果转化,把以建立现代管理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机构能力提升与前期社区卫生改革取得的成果相联动。长宁医疗卫生改革的脉络与国家、上海发展是相同的,从推进了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到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完善、健全,到现在推进以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的阶段。这三者要“三医联动”,同时还要“三轮驱动”,即社区卫生改革、公共卫生体系能力提升与公立医院改革,要齿齿相扣,相互联动,形成新的改革出发点、聚力点和动力源,联动地深化改革,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医联动”与“三轮驱动”的相加相垒,将实现国家卫健委提出的“构建预防、治疗、康复联合的整合型医疗健康体系”建设目标取得更加扎实的成效。


三是对标长宁区委提出的国际精品城区建设目标,着力开展长宁医疗卫生“优质+均衡”三年行动计划,这是我们具体的举措。把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医学人文建设相融合,共同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通过深化改革为长宁70万居民群众提供高品质、有温度、全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也为上海医疗服务品牌建设贡献长宁卫生的力量。


 

2018年10月22日《解放日报》非凡年代的印迹——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长宁医疗卫生篇)

栏目主编:孔同 文字编辑:崔家琛 题图来源:陆瑶俊 设计 编辑邮箱:jfhuodong@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